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一、文字演变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二、姓氏读音

拼音:lǚ

注音:ㄌㄩˇ

造字法:口

简体部首:口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UniCode:U+5415

四角号码:60600

仓颉:RR GBK

吕的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6

笔 顺: 竖折横竖折横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

姓。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脊骨形,是“膂”的本字。本义:脊梁骨)

(2) 同本义。“膂”的古字

吕,脊骨也。象形。——《说文》

氏曰有吕。——《国语·周语下》。注:“吕之为言膂也。”

尻髋脊膂腰背吕。——《急就篇》。颜师古注:“吕,脊骨也。”

(3) 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如:吕律(我国古代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总称“六吕”、“六律”,简称“律吕”)

(4) 通“旅”。客舍

自今以来,叚门逆吕,赘婿后父,勿令为户,勿鼠田宇。——睡虎地 秦墓竹简《为吏之道》

(5) 古国名 。故地在今河南省南阳西。周时赐姓姜。春秋初年为楚所灭

(6) 吕县。春秋宋邑。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南

(7) 吕州。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霍县西南

(8) 姓。如:吕仙(吕洞宾);吕望(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其始祖为伯夷。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帝舜时,姜姓后裔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帮助舜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禹代行天子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组成了一个彊域不过七十里地的侯爵国,伯夷是吕国第一代吕侯,为吕氏始祖。在夏商周时,吕国都是诸侯国。商末,伯夷后三十七世苗裔太公望吕尚辅助文王武王建立周朝,因功勋首封太公吕尚于营丘,曰齐国。后太公之子丁公吕及即位,春秋战国时代,古吕国和齐国并存了三百余年,到吕尚的第12世孙齐桓公吕小白时,楚文王发兵北上(公元前679年),借道南阳邓国,攻打南阳古申国。申国被楚国灭掉之后,位居申国以西的吕国人,惧怕楚国发兵来攻,一大部人东迁新蔡,建立了新的吕国,史称东吕国。

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据史载今河南安阳往北一部分吕姓出自高姓。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源流二

出自姬姓魏氏。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外逃,追随人员中有个叫魏犨的人,又称魏武子。重耳回晋国当上国君后,便封魏犨为大夫、魏犨的儿子魏锜在吕、厨两地有封地,大家就叫他为吕锜。吕锜的子孙就以封地为氏,称吕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源流三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源流四

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吕氏。在今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任姓,属于任氏分封之国,据《左传》: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任姓,黄帝最小儿子之姓,分封在任国,任氏势力扩张,建立起来十个小国,毕为其中之一。

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十个姓氏,为西周贵族大姓,因此不甘与其争辩,可见当时任氏氏族的显赫。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四、得姓始祖

吕姓始祖为伯夷的裔孙,为姜姓,是四岳的始祖。他因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姜姓诸侯国吕国(国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并,其后裔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尊伯夷为开国始祖。

伯夷。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公元前680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五、人口分布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春秋以前

4000多年前,出自姜姓部落的伯夷有吕国,吕国被灭后,伯夷的部份子孙以国为氏,始有吕这个姓氏。(注意是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子孙,伯夷的其它后裔以齐、许、申······等为氏),当时,不仅姓的名称数量少,氏的名称数量也不多,吕氏作为姓下的分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氏之一。

随着历史进程,到商周时代,伯夷这部份以吕为氏的后裔,又一次分化吕这个大氏为众多小氏,先后易吕氏改用其它字作氏名。从资料可查到的,到西周时期只有姜尚一个人在继续使用吕作氏,称姜姓吕氏名尚。(2600年前源自姬姓的吕锜一族,也开始用吕作氏在河东郡繁衍生息,这支吕的后裔一部分人以后又改用另外的字作氏,另一部份继续用吕作氏的后代随着时间的流失,上溯找不到其准确的传系后,就认吕尚为祖源,溶入到现今的吕姓中)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中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中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移民台湾

台湾吕姓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省金华移居贵州,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播迁海外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六、家谱文献

清光绪四年(1878年),《吕氏宗谱》,吕贽庭、吕继午,江苏武进昆陵,共二十二卷,首末各一卷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吕氏宗谱》,吕铭,余姚(今属浙江),共八卷,卷首一卷

民国六年(1917年),《吕氏续印宗谱》,吕贤铭,旌德(今属安徽),共十四卷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吕氏宗谱》,吕锡祥、吕凤歧,新安(今属河南),刻本复印

民国十九年(1930年),《吕氏宗谱》,吕秋泉、吕培成,,铅印

民国初年,《吕氏族谱》,刻本

民国十年(1921年),《吕氏重修宗谱》,吕光琦,河南,共六卷,卷首一卷

明万历二年、崇祯十一年等,《吕氏家谱》,,山东巨野,共八卷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吕江氏族谱》,江永昌,福建上杭溪南,木刻活字印本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吕氏家谱》,吕一纶、吕常,山西临晋,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吕氏谱》,吕子珊、吕佶孙,江苏武进毘陵,十八卷,木刻活字印本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吕氏族谱》,四川宣汉,木刻活字印本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吕氏族谱》,吕日知,陕西泾阳船头村,石印本一册

清康熙年间,《吕氏族谱》,吕呜恭、吕懿历,河东,仅存第一卷、第三至二十七卷

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吕氏族谱》,吕志曾,南渡,十二卷,木刻活字印本

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吕氏重修宗谱》,吕楷,二卷,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淮南郡: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

东平郡:汉有东平国,南朝为郡,治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

金华郡:元末,朱元璋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旋改金华府,治金华(今属浙江省)。民国废府。

晋江郡: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县。泉州州治与晋江县县治同地。此时泉州领晋江、南安、莆田、龙溪、清源(今仙游县)五县。治所在今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堂号

吕姓堂号有:“河东堂”、“渭滨堂”、“东莱堂”、“锦上堂”、“明烟堂”、“敬和堂”、“三相堂”、“著存堂”等。

八、字辈排行

河源市吕氏字辈:聚俊云志振江河结重雷行通海洋起大雨天晴无限来义风空中边界

肇庆市吕氏字辈:誉登行世自昌思

清远市吕氏字辈:好学家声振,传贤国则昌,发生维孝友,积聚作忠良

潮州市吕氏字辈:闰和奇德

韶关市吕氏字辈:长鳯仲相(衡)金(自),天(如)春(应)玉(官)登 阳(德),国永文明久,忠义富志修

揭阳市吕氏字辈:麟凤自远来 国家万年兴

阳江市吕氏字辈:和声鸣盛,书香世传荣耀家国,积善必昌孝廉仁政,礼义勋章康乐安宁,泽远同堂

梅州市吕氏字辈:顺绍圣贤文

云浮市吕氏字辈:太荣玉士 立品修申 普居东亚 远绍渭滨 真人纯阳 硕儒圣功 同根一体 保国效忠 龙凤呈详 群英兆征 福泽天宇 贤俊永兴

茂名市吕氏字辈:文,启,长,兴,行,致,远,孝,德,勤,知,传,家,方。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山东武城吕氏字辈:“连元岭一宝春化福云昭”。

山东莱州吕氏字辈:“诜希宝臣峰启泽永康长绍堂志兴润桂占金清绪世再延香”。

山东青岛吕氏字辈:“维贤可继世”。

山东沂水莱芜吕氏字辈:“纪文全志兴”。

山东曹县吕氏字辈:“法付太亦”。

山东烟台吕氏字辈:“应瑞永道贻序兆”。

山东日照吕氏字辈:

一支派:“咸鸿福益友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二支派:“贤世立永昌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三支派:“京东海青秀家邦定吉祥忠能传延世宣布绪刚强”;

田家窑南湖支派:“贤世立永昌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横排支派:“咸鸿福益友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土山京东海青秀支派:“家邦定吉祥忠能传延世宣布绪刚强”;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照五七村田家窑南胡镇庄头许家庵两城镇臧家窑日照街道店子村土山支派:“培(继洪年文丰)祖(芳)清(宝秉维)象(江文守)贤(咸京)世(鸿东)立(福海)永(益青)昌(友秀)全(家)保(成)邦乃(定)作(吉)之(祥)相(忠)传(能)怀(传)纪(延)广(世)存(慎)宣德(布)庆(绪)吉祥刚强”。

山东龙口吕氏字辈:“从梦建良廷秉广振太清和明安尚道百运一金声东凤吉祥福天海岳云盛春秋仙乐果恩德美景生”。

山东莱阳吕氏字辈:“廉兆广文庆天德柏福荣”。

山东吕氏一支字辈:“巩丰仕贤树桂诒玖怀国安邦”。

四川达县吕氏字辈:“盛绍祖继中民国正显达仕代荣昌发”。

四川宣汉吕氏字辈:“有俊庚大仕云昌应开能贞吉祥广太”。

四川吕氏一支字辈:“孔道德兴才述仁伦昭志”。

四川吕氏一支字辈:“光国荣宗泽家心德善良”。

四川永川吕氏字辈:“贞元开乾泰周佐如金玉麟凤自鸣来国家万年仕”。

四川营山吕氏字辈:“正之文章贵福自天伸顺堂儒尧舜祖广积圣闲书”。

湖北吕氏三相堂字辈:“本超远大承先志惟学诗礼启世裔永传家业纪昌明克绍贤永昭善继”。

湖北吕氏寅清堂字辈:“刻承瑞兆华国文章敦崇士习永守纲常居仁由义其道大光”。

湖北武穴吕氏字辈:“中承永志”。

湖北洪湖吕氏字辈:“大恢中志得道承章学宜传授世代忠良”。

湖北应城吕氏字辈:“道统秉正德纯良忠厚传乐崇始永千胜仁维礼觉兴”。

湖北吕氏一支字辈:“玉发祥陈伟列贤能绍美袭厦康”。

福建福清吕氏字辈:“世朝国家永庆圣贤齐美”。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九、姓氏名人

吕尚(前1156~前1017)周朝辅佐六位周王,巩固国家统治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齐国始祖东海海滨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期著《吕氏春秋》,杂家代表商人、政治家(为秦丞相)、思想家卫国濮阳

吕臣(?前235~前173)秦朝重建张楚政权秦末农民起义将领,世袭父爵新阳侯

吕雉(前241~前180)汉朝

吕母(?~18)中国第一个农民起义女领袖,琅琊海曲

吕布(?~198)东汉

吕蒙东汉名将汝南富陂

吕范(?~228)三国东吴名将、大司马汝南细阳

吕据(父吕范)

吕岱(161~256),三国·吴,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广陵海陵

吕忱,晋,著《字林》,文学家,

吕静,晋,著《韵集》,音韵学家,

吕洛,北魏,官至羽林中郎将,后封成武侯,代/今蔚县

吕光(337~399),晋,后凉建立者,前秦将领,略阳

吕永吉,隋,隋文帝时大臣,官至上柱国太尉,被封为刘郡公,

吕才,唐,哲学家、音乐家,官至太常博士,博州清平

吕向,唐,善草隶,曾参与《文选》注解,书法家、学者,甘肃泾川

吕洞宾,唐,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吕蒙正(?~1011),宋,状元、宰相,河南洛阳

吕端(935~1000),宋,宰相,幽州安次

吕夷简(978~1040),宋,维护国家安定,子公著、公弼,宰相、政治家 ,封号“申国公”,寿州

吕公著(1018~1089),北宋,寿州

吕公弼(1007~1073),北宋,都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进枢密使,寿州

吕颐浩(1071~1139),宋,齐州

吕大防(1027~1097),北宋,京兆蓝田

吕大临(1044~1091),北宋,著古器物图录《考古图》,金石学家,中国考古学鼻祖,京兆蓝田

吕惠卿(1032~1111),北宋,王安石变法第二号人物,政治改革家,参知政事(副宰相),泉州晋江

吕祖谦(1137~1181),南宋,六世祖为吕公弼,理学大家,与朱熹、张栻齐名,寿州

吕纪,明,花鸟画家,官至锦衣卫指挥,浙江鄞县

吕柟(1479~1542),明朝,著有《周易说翼》等。著名理学家。陕西高陵

吕坤,明朝,著有《呻吟语》《吕坤全集》等,文学家、思想家。官刑部左、右侍郎,河南宁陵

吕大器(1586~1649年),晚明重臣。遂宁北坝

吕天成,明朝,著《曲品》,戏曲理论家,浙江余姚

吕留良(1629~1683),明末,著述多毁,存《吕晚村先生文集》、《东庄诗存》。思想家、诗人、时文评论家、出版家,浙江崇德

吕载扬(1752—1825),著名清朝地方乡绅,浙江缙云

吕天俸,清朝,曾剿灭了张格尔叛乱,大将,官至乌鲁木齐提督,

吕凤子(1886~1959),创办中国最早的一所美术专科学校——神州美术院,与齐白石齐名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

吕思勉(1884~1957),著《白话本国史》等,中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江苏常州

吕姓女宝宝周易取名

吕振羽(1900~1980),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开拓者之一,历史学家,有红色教授之誉,湖南邵阳

吕叔湘(1904-1998),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江苏丹阳

吕紫剑(1893-2012),创编了“八卦浑元养生功”,中国武术家,被誉为“长江大侠”,

吕光(337~399)氐族略阳人(今甘肃庄浪,一说秦安)十六国时期后凉建立者字世明

吕绍(?~399)氐族略阳人(今甘肃庄浪)十六国时后凉第二代皇帝

吕纂(?~401)氐族略阳人(今甘肃庄浪)十六国时后凉第三代皇帝

吕隆(?~416)氐族略阳人(今甘肃庄浪)十六国时后凉末代皇帝字永基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1083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