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起名正文

周易茶店起名大全免费

周易茶店起名大全免费

周易茶店起名大全免费

我国茶叶栽种历史悠久,相传四千多年前就利用茶叶治病,两千多年前已开始人工栽种茶树。秦汉之后,饮茶之风逐渐传开,唐朝,栽种茶树和饮茶已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地区。

茶业与佛教关系密切,在我国茶叶栽种、焙制和饮茶民俗中,寺院和僧侣占有重要的地位。

泉州种茶历史悠久,僧侣在促进泉州茶业发展中起了促进作用。茶文化与禅文化融合成禅茶文化。泉州士大夫、僧侣,以茶说禅,举行茶事,以禅茶诗言志,“茶禅一味”思想与儒道渗透。禅茶诗还反映泉州种茶、采茶、煮茶、试茶、斗茶、分茶、碾茶、赠茶以及茶灶、茶鼎、茶旗等,为研究泉州茶业史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周易茶店起名大全免费

一、僧侣与茶业

僧侣与茶业关系密切,被尊为茶祖的陆羽(733-804年),出身于寺院,3岁为竟陵西垱寺智积禅师收养,专为他煮茶,练就一手采制、煮茶手艺。他编著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叙述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饮茶风俗等。

在我国茶叶栽培和焙制史上,寺院和僧侣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古名山僧占多,”佛教寺院一般建在空气清新的山麓或峡谷之中,适宜茶叶栽种。

茶叶具有提神益思,驱除睡意,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的功效,适合佛教僧侣坐禅时和午后饮用。中国佛教有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所以许多寺院种植茶树,焙制茶叶。

寺院种茶一般为自用和馈赠,也有部分作为商品投入市场。宋朝对寺院茶园有具体规定:“诸寺观每岁摘选到草、腊茶,如五百斤以下,听从便吃用,即不得贩卖,如违,依私茶法;若五百斤以上,并依园户法。”①

古代寺院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品茶的地方。茶鼓,击鼓以召集众僧饮茶。僧侣中有茶头,掌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施茶僧,在寺院门前,惠施茶水。寺院的茶有奠茶,供奉佛、菩萨、祖师茶。戒腊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饮茶。普茶,众僧饮的茶。还有茶苏,将茶叶和桔、桂、姜等煮成的饮料。茶宴,由僧人、施主、香客参加。斗茶,品尝、鉴评各种茶叶的质量。点茶,冲泡茶叶的方法等。唐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禅话:

师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②

泉州福清寺广法大师行钦也有一段“吃茶去”的禅话。行钦初住云台院,在禅堂与僧众对话,曰:“如何是顺俗违真?”师曰:“吃茶去。”问:“如何是燃灯前?”师曰:“燃灯后。”曰:“如何是燃灯后?”师曰:“燃灯前。”曰:“如何是正燃灯?”师曰:“吃茶去。”③

从谂禅师、行钦禅师用“吃茶去”的禅茶义蕴启发僧徒的慧心禅智。

僧侣在茶叶栽培技术的传播上也有贡献。日本的茶种,是荣西和尚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从中国带去,在肥前(今佐贺县)背振山种植。后来,又送给山城国(今京都)佃尾山的高辨和尚种植。荣西还著有《吃茶养生记》二卷。

周易茶店起名大全免费

二、僧侣促进泉州茶业发展

1、泉州种茶历史

泉州早在晋朝就有种茶的记载。南安莲花峰有“莲花茶襟。太元丙子”的石刻。太元丙子(376年)为东晋孝武帝司马矅的年号。这是福建最早有关茶的石刻。唐以后,泉州种茶已相当普遍,唐诗人韩偓《信笔》诗曰:“柳密藏烟易,松长见日多。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采茶已成为乡俗。始建于唐朝的安溪阆苑岩寺大门楹联“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反映唐朝安溪已种茶。

五代,安溪首任县令詹敦仁《龙安岩悟长老惠茶,作此代简》诗:“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宿醒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与道人介庵游历佛耳,煮茶待月而归》诗:“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说明五代安溪饮茶之风盛行,将茶叶作为馈赠友人的珍品。

宋元时期,泉州茶业得到发展,蔡襄《茶录》云:“泉州七县皆有,而以晋江之清源洞、南安一片瓦产者尤佳。”泉州郡守高惠连在南安莲花峰留下“岩峰茶香。大中祥符辛亥,泉州郡守高惠连题”摩崖题记。宋代许多官员到九日山游览,“登怀古亭,酌菩萨泉茗”,”登秦君亭,汲泉茗”,“烹茶于思古堂”,“啜茗石佛岩。”元代阿拉伯人后裔蒲寿晟登北山真武观试茶、煎茶、煮茶。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发达,茶叶成为重要的外销商品,《宋会要辑稿》载:“国家置市舶司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丝、瓷、茗、醴之属,皆所愿得。”

明清时期,泉州茶业进一步发展,种茶更加普遍。陈懋仁《泉南杂志》云:“茶,晋出者曰清源,南安出者曰英山,安溪出者曰清水、曰留山。”清代安溪出现“千村学种茶”、“杉茶遍户栽”的繁荣景象。安溪茶叶远销欧洲,阮旻锡《安溪茶歌》云:“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贾,王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真伪混杂人瞆瞆,世道如此良可嗟。”④清源山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何乔远撰的有关保护种茶的石刻云:清源山“守僧支应不赡,或逃或困,山户种茶,游人采掇,囿芽靡遂。”詹仰庇“出资买田,请于官府,蠲饷给僧,并严采茶之禁。”保护山户、僧人种茶,提高种茶的积极性。明清时期,随着泉州人到海外谋生,许多茶商到东南亚等地开设茶店,如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安溪虎邱林宏德在新加坡经销金泰茶,1906年安溪峣阳王炳炎在印尼雅加达开设梅记茶行,越南有冬记茶行、锦芳茶行、泰山茶行等十多家。

改革开放以来,安溪实施“茶业富民”的发展战略,提出“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的茶业发展新理念,促进安溪茶业的进一步发展。

2、僧侣对促进泉州茶业发展的作用

僧侣开辟茶园,辛勤种茶、采茶。诸葛璐《登雪峰访章和尚》诗云:“频锄蹊径惟栽竹,闲辟山园好种茶。”《安平志》载:“自是而四方山寺争效种之,而贾者争趋安海矣。五都灵源茶,味尤稍佳清源。若一片瓦、飞瓦岩味尤厚,微带苦耳,细品清香,灵源胜清源,厚重则觉海、飞瓦过之。”⑤可见灵源寺、一片瓦寺、飞瓦岩、觉海寺僧均种茶。黄景昉《咏蜕岩》有“海估风微飞豆过,山僧日晚采茶回”、释大圭《用与史眉山别》有“野衲相思自摘茶。”

泉州寺僧培育茶叶新品种,焙制有特色的茶叶,如安溪清水岩茶,“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饥,疗百病。”杏仁茶,“产岩前及林中,嫩叶赤碧色,形比黄栀,叶较大,若似山茶叶,其质脆,采用揉之,汁沾手掌,绝似杏仁气味,蚁喜食之。岩僧尝采制为茶,泡时一杯止用一叶,或一叶杂他茶泡之亦可,多则味太浓。”甜茶,“相传祖师手植。味甚甘,清暑止渴。”⑥清源山僧宋代已种茶。明许次纾《茶疏》云:“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好手制之,亦武夷亚匹。”谢肇氵制《五杂俎》也说:“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而吾闽武夷、清源、鼓山三种可与角胜。”陈懋仁《泉南杂志》则说:“清源山茶,清翠芳馨,超轶天池之上。”南安莲花峰茶是南宋僧净业、胜因等培植的。此茶长在莲花峰石缝中,释净业、胜因等采摘冲泡,味道芳香,遂加以精心培育,焙制成一种名茶。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因莲花台寺改建石亭,茶叶名称也改叫石亭茶,此茶为绿茶,又叫石亭绿。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住持僧复本,携带石亭茶晋京,献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品尝后极为赞赏,召见复本禅师,并御书“上品莲花”赐之。此后石亭茶声誉更高,远销海内外。南安五峰山有觉海岩,禅师所创,上有古茗绝佳。⑦

泉州佛教寺院生产的茶叶铁观音、永春佛手、少林禅茶、灵源万应茶、开元寺秋水轩百草神粬等。

安溪铁观音饮誉中外,其来历与佛教观音菩萨有关。1937年庄灿影《安溪茶业之调查》云:

相传五十年前(1887年以前),有姓魏名饮者,松林头乡人,信佛,每早必送茶一杯上山,侍奉观音。一日,忽见山岩之上有一茶树,日光照射,叶面闪出银光,奇之,移植盆,加意管理采制,香味特浓,喜为观音所赐,因号铁观音。铁者以其叶重且厚,色深如铁之谓也。

另据王士让《峣阳南岩》小引载:

让于乾隆元年(1736年)春,见层石荒园茶树一株,异于其他茶树,故移植南岩之旁,朝夕灌溉,枝叶茂盛,圆外红心,摘制成品,其气味芬香超凡。辛酉(1741年),让赴京师,晋谒方望溪相国,携此茶品奉赠。方相国转进内廷,恩赐南岩铁观音之名。⑧

铁观音采用半发酵的制作工艺,经过采摘、初制、精制工序,制作出带有“兰花香”和特殊的“观音韵”的高雅品质。

永春佛手茶的起源,传说闽南有一住持,天天以茶供佛。后把茶嫁接在佛手柑上,经精心培植,获得成功,因叶酷似佛手柑,加工后的茶叶散发出佛手柑的香气,就把此茶命名佛手。后来,他把茶种传授给永春狮峰寺的僧侣,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引种。据永春县达埔镇狮峰村《官林李氏七修族谱》记载:“僧种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弥谷被岗,一望皆是。”⑨

少林禅茶为泉州少林寺产。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清兵火烧泉州少林寺,僧众星散。住持至善禅师的再传弟子无尘避入山林,因误饮山涧冷泉,腹中不适,偶遇林间郎中,啜茶水暖胃,再运内功通脉,顿觉舒泰如初,精神培增。无尘感悟此茶养生,遂往八闽大地探访,潜心钻研茶道。后隐居泉州东岳山麓,开辟茶园,自制禅茶,并往各地寺院传授少林武术,弘扬禅茶茶道,以茶参禅,以禅入茶。

灵源万应药茶产于晋江灵源寺。传说其创始人为沐讲禅师(张定边)。张定边(1318—1417年),湖北沔阳人,元末参加陈友谅农民起义军,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在与朱元璋交战中身亡。洪武元年(1368年)张定边遁入灵源山,削发为僧,自号沐讲禅师,究心佛理。率僧众取山中百草,用师姑井之水,炮制药饼,名菩提丸,施惠于民。菩提丸是采制鬼针、青蒿、飞扬草、爵床、野甘草、墨莲等青草药,加入上等茶叶,精心炮制。1953年灵源寺僧王广武将菩提丸改制成灵源万应茶。该茶有疏风解表,清胃促脾之功能,是一种防暑降温的药茶。⑩

明代泉州开元寺开设有秋泉轩、泉水轩、丹水轩、菊花轩四家药铺,秘制各种药茶药丸,以秋水轩百草神粬最为著名。秋水轩百草神粬以其创始人曾秋水而得名。曾秋水籍贯及生卒年不详,他原为明朝皇家御医,后落发于南京天界寺,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说嘉靖年间)云游至泉州开元寺,驻锡开元寺。郡人陈道基劝其将秘方造福于民,因设秋水轩药铺。秋水轩百草神粬精选70多味中草药配制,芳香浓郁,沁人心脾,可治疗四时感冒,消暑涤烦,畅销海内外,尤以东南亚更享盛誉。

武夷山茶为贡茶,多系泉州僧人所栽种。郭柏苍《闽产录异》载:“武夷寺僧多晋江人,以茶坪为业,每寺订泉州人为茶师。”

泉州僧人精于评茶,“佛然,字普忍,庄姓,田边人,少出家,住持科山寺。性颖悟,精于评茶。”⑪

周易茶店起名大全免费

三、茶道、禅茶与泉州禅茶诗

1、茶道与禅茶

茶道发端于晋,成熟于唐。陆羽《茶经》的问世是茶道成熟的标志。“茶道”一词,首见于唐封演《封氏闻见录·饮茶》:

楚人陆鸿渐为《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

茶道与佛教关系密切。茶文化与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茶禅即茶禅一味,以茶喻禅、助禅、悟禅、参禅;以禅释茶、施茶、品茶、演茶等。茶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悟禅之机。茶的至清之味与禅家的淡泊自然相符。

佛教饮茶之风盛行于唐,《封氏闻见录·饮茶》云: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佛教将坐禅饮茶和茶事融入佛事,列为宗门法规。唐百丈怀海《百丈清规》已佚,但在《宋高僧传》、杨亿《百丈清规序》中保存了基本资料,把坐禅饮茶列为宗门规式。北宋宗赜重编的《禅苑清规》、元德辉重编的《敕修百丈清规》,记载禅林“库头”是为丛林禅众采买茶品,“茶头”负责禅众茶事等。

关于禅林中用茶的规定,《五灯会元》“泉州棲隐有评禅师”云:“僧问:‘如何是平常道?’师曰:‘和尚合掌,道士擎拳’。问:‘十二时中如何趋向?’师曰:‘著衣吃饭’。曰:‘别还有事也无?’师曰:‘有’.曰:‘如何即是?’师曰:‘斋余更请一瓯茶’。”由此可见,禅林是斋后用茶。

2、泉州禅茶诗

泉州僧侣、士大夫以茶说禅,举行茶事,“茶禅一味”思想与儒道渗透。

五代詹敦仁《余抵郡,回道遇介庵,啜茶于野店,已薄暮,问馆同宿,作此二绝》云:“野店相逢说赵州,对师无语又无酬。道人已得二三味,明月江头送渡舟。”又《与介庵游佛耳,煮茶待月而归》云:“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介庵即释宏道,与詹敦仁多有交往,他们在“野店”一边品茶一边谈禅“说赵州。”说赵州是著名的禅宗公案,比喻高深精妙 的佛法禅理,以茶为参禅悟佛之机。他们也品茶谈玄。魏晋以来,玄学兴起,佛教般若学在玄学的影响下,形成一代学风。士大夫、僧侣以谈玄标榜清高。清苏麟臣《游雪峰遇雨》诗,“禅僧经罢为谈妙,石乳烹来共品茶。”可见直至清代,士大夫与禅僧,也是在品茶论经说玄妙。

明黄养蒙《九日山书室》诗“堆叶扫云寻老子,烹茶读易梦周公。”在九日山书室烹茶谈论道教,“寻老子”,读《周易》,寻梦周公。

宋黄庭坚《题南安岩主大岩禅师(志添)》“蒲团木榻付禅翁,茶鼎薰炉与君同。万户参差泻明月,一家寥落共清风。”写的也是和禅翁(僧)坐在蒲团木榻上,用茶鼎薰炉煮茶焚香,谈禅说经。吕言《寄九日山僧》“遥思茶话夕,敲碎玉池冰,”是回忆与九日山僧烹茶通夕,讨论各种问题。明黄凤翔《法云寺夜游》中“湖海无知己,相逢有老僧。煮茶烧落叶,说法剔残灯。”是黄凤翔夜游法云寺和老僧用落叶煮茶,在灯下谈论佛法。

在禅茶诗中反映泉州种茶、采摘茶、煮茶、煎茶、试茶、斗茶、分茶、碾茶、评茶、送茶以及茶鼎、茶灶、茶旗等历史情况。

清诸葛璐《登雪峰访章和尚》“频锄踩径惟栽竹,闲辟山园好种茶。”反映清代南安雪峰寺僧人开辟山园种茶栽竹的情况。

释大圭《用与史眉山别》,“去时得路扬鞭阔,野衲相思自摘茶。”明黄景昉《咏蜕岩》,“海沽风微飞豆过,山僧日晚采茶回。”记述僧人采摘茶晚归。明颜廷榘《同山中道士入清源采茶得“新”字》,“灵洞云深处,仙茗早放春。忽逢学道老,曾引采芳人。和露芽初摘,闻香鼎觉匀。诗脾应可沁,佳句喜还新。”描述颜廷榘在初春清晨与道士到清源山“和露芽”摘仙茗。

元邱钓机《题杨子岩》,“一老头陀癯似鹤,殷勤煮茗爨风铛。”写的是南安石井杨子岩一“癯似鹤”的老头陀,当风煮茗。大圭《孟上人兰若》,“坐爱清游归未得,多情煮茗荐盘餐。”蒲寿晟《赠老溪孚上人》“煮茶与客早归去,落日前山路更多。”黄凤翔《法云寺夜游》,“煮茶烧落叶,说法剔残灯。”清张长逊《八月登孤山即兴》,“老僧知我未阑意,煮茗焚香扫榻迎。”写的是僧人煮茶焚香扫榻迎接朋友,和朋友在残灯下以落叶煮茶说法。宋王十朋《咏清源山》“扫地焚香烟缕弱,煎泉瀹茗乳花浮。”写的是煎茶。

清安溪清水岩僧意求《清水山居》,“草际摊径秋色老,水边试茗舌根香。”描述秋天在清水岩水边试茗的情景。

法石云麓山诗刻“青霞道士老无齿,松下煎茶手自分。话到夜阑山月谷,又归白鹿入深云。”写老道士在松下分茶论道。分茶是宋人的烹茶技艺。

黄克晦《派上人见贻次答之》,“绝怜云寞教亡酒,生爱泉声斗煮茶。”“斗煮茶”即斗茶。宋代士大夫广泛流行斗茶,元代斗茶成为民间习俗,明清时期,茶乡安溪斗茶风行,后演变为茶王赛。

明李源《明心山》,“寄语高僧多碾茗,谪仙不日要登临。”碾茗(茶):先以净纸密裹槌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碾茶的器具称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 石皆能生锈,不入用。1987年4月30日,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银金花碾子一副,咸通十年文思院造,碾轴錾文“五哥。”唐僖宗排辈第五,乳名“五哥,”茶碾是唐僖宗所赐,为供佛施僧的最高礼遇。

五代詹敦仁《龙安岩悟长老惠茶,作此代简》,“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茗人清。宿醒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这里詹敦仁接受安溪龙安岩长老悟禅师馈赠茶后,书以答谢。明黄克晦《巢云岩僧送新茶追至大轮官署》,“怪有僧随征旌入,更无人觉送茶来。”清源山巢云岩僧人送新茶给黄克晦,追至同安大轮官署。

有些禅茶诗描述茶具茶灶。宋陈知柔《咏隐公》,“长松郁郁午风清,茶灶烟沉春草生。”吴栻《登姜相台》“酒杯湖上同方伯,茶灶岩边共隐君。”释大圭《送王国祥游吴》,“云连茶灶自随去,月在芦花相对眠。”欧阳至《四贤祠追次赵使君韵》,“茶灶云根白,书灯鬼火青。”明黄淑青《游九日山—眺石待月》,“石灶茶烟冷,金溪渔火回。”黄克晦《九日重游九日山》,“山壑野猿迎旧识,孤僧茶灶起新烟。”朱梧《咏清源山》,“僧灶茶干山鹤识,客堂钟湿洞云知。”茶灶为煮茶器具,诗中许多茶灶与僧人有关。

茶鼎,宋黄庭坚《题南安岩主大岩禅师(即志添)》,“蒲团木榻付禅翁,茶鼎薰炉与君同。”释大圭《王丞石泉》,“静夜竹斋知雨意,清秋茶鼎共僧闲。”清李卜年诗“茶鼎安排销深院,兰缸剔尽费沉吟。”都是描写茶鼎的诗。

茶旗。明李廷机《游雪山岩》,“竹楼晴日好,携友一登山。人影茶旗外,樵歌薜径间。澄潭沉碧藻,古柏郁禅关。回首三千界,白云心与闲。”雪山岩,跨永春、德化间,产名茶,雪山岩有挂着茶旗的茶店。

周易茶店起名大全免费

3、泉州僧人禅茶诗

释大圭有多首禅茶诗。《王丞石泉》“静夜竹斋知雨意,清秋茶鼎共僧闭。甘泉可濯功名念,公子青袍鬓未斑。”描述与王石泉在清秋时节品茶论道,认为“甘泉可濯功名念。”《送王国祥游吴》,“南州故人独可怜,轻别闾里何翩翩。断发旧闻泰伯国,扁舟初入鸱夷天。云连茶灶自随去,月在芦花相对眠。祇今老我不得往,为传清梦到吴堧。”王国祥将从南州游泰伯之吴,大圭因“祇今老我不得往”发出“云连茶灶自随去”,“为传清梦到吴堧 ”的感慨。《至北山》,“道人汲泉煮新茗,念我攀云到碧萝。”北山即泉州清源山,大圭到北山,道人“汲泉煮新茗”与之谈论禅理。《简魏文宪》,“林居长闭户,无意傍青云。此客人间少,杯茶松下分。”描写在松下分茶的情形。《示同袍》,“天南为客度黄花,一笑归来共岁华。老我不知身是病,自吹松火熟杯茶。”描写大圭从外地归来,“自吹松火”煮茶。《南山隐者》“独抱胸中五色霓,南山高处乐幽棲。瓦墙护竹凉书牖,砂井分泉润药畦。白日杯茶多过客,长年更漏一鸣鸡。此身未得同君隐,回首杉松翠叶齐。”写南山隐者乐幽居南山高处,过着隐者生活,居于瓦墙和竹子作护墙,从砂井分泉灌溉药圃,白天有许多人前来品茶。还有《孟上人兰若》“多情煮茗荐盘餐”《用与史眉山别》“野衲相思自摘茶”《赠徐山人别》“政须同煮茗,何事即分襟。”等都是写茶的诗。

清安溪清水岩僧意求《清水山居》“草际摊经秋色老,水边试茗舌根香,”描写秋天在水边试茗,舌余茶香。释超全即阮旻锡《安溪茶歌》记载清代安溪种茶、采茶、茶叶价及远销欧洲的历史。清永春贡士李射策《狮峰茶诗》“活水还须活火煎,清泉安得佛山颠。品茗未敢云居一,雀舌尝来勿羡仙。”赞美永春佛手茶。

综上所述,茶叶与佛教关系密切,在我国茶叶栽种、焙制和饮茶民俗中,寺院和僧侣起了重要作用。茶文化与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泉州寺僧在促进泉州茶业发展中起了促进作用。泉州僧侣与士大夫以茶说禅,举行茶事,在禅茶诗中反映“茶禅一味”思想与儒道渗透和有关泉州种茶、煮茶、斗茶、碾茶、赠茶以及茶灶、茶鼎、茶旗等,为研究泉州茶业史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究员)

注 释:

①《宋会要辑稿》

②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4。

③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24,《泉州福清广法大师行钦》

④乾隆《泉州府志》卷19,《物产志》

⑤《安平志·校注本》卷4,《物类志·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第124页。

⑥安溪清水岩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清水岩志》,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出版1989年第60页。

⑦康熙《南安县志》卷2.

⑧转引自陈桂炳:《泉州民间风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124页。

⑨何融融:《永春佛手茶与圣轮法师》,《闻道说茶——何融融茶学论文选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8页。

⑩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编:《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52页。

⑪道光《惠安县续志·人物上·方外》。

周易茶店起名大全免费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1171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