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孩起名正文

陈羽潼在女孩名字里的寓意 陈羽名字含义

  杂谈

  

  今天的课程是杂谈,所以课程就不会非常的正式、非常的清晰、非常的结构化。

  游戏、童话、象征,它们之间有一些相似或共通之处。

  共通在哪儿呢?游戏、童话、象征,它们跟 我们在孩子时期的心理状态 或者说 我们童年的心理生活 有着一个更深的连接。

  

  孩子 vs 成人

  大家可以感觉一下,在心理上,孩子的状态和成年人的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有的人可能会说成年人更成熟,孩子更幼稚。虽然可以这么说,但是这么说的时候或多或少就有一种高低之别,好像成年人的心理状态是更好的,孩子的心理状态是更差的。

  如果不用好和差去评判,就会看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成年人的心理状态有不同的特点。

  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成年人通常更现实、更理智,孩子通常更偏情感的、更偏感受性、更偏幻想性。

  孩子的心理世界是很不现实的,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成年人生活在一个很现实的世界里。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从一个小孩成长为一个大人,都是一个从幻想的世界逐渐过渡到一个更现实的世界的过程。

  但在我看来,这两个世界并没有好和坏的分别。我们可以考虑两种极端的状态。

  一个人完全活在幻想的世界里:Ta就会表现地像一个精神病人一样,Ta没有办法跟周围的人交流,无法跟他人建立关系,Ta只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可能会很神奇、很幻想,甚至可能很美好,但是Ta跟这个世界却没有连接。

  一个人完全活在现实地世界里:Ta的世界充斥大量的现实,比如赚钱、生活、干很多具体的事情(这个需要做,那个需要做),从而丧失了作为人的一种创造力或者一种幻想的能力,这样可能也会很惨。

  其实幻想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能力,因为幻想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从而产生一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地情怀。

  一个人如果活得太现实,就会活得很没有意思,就会处于一种被迫去应对各种现实的情况地状态,就像被动地活着(比如需要他赚钱他就去赚钱,需要他做什么就做什么),从而丧失了自己想要主动去做一些事情的能力。

  严格来说,每一个人都是同时活在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的,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侧重的比例不同。孩子们更多地活在幻想的世界里,成年人更多地活在现实的世界里。

  人们怎么样从幻想的世界过渡到现实世界的呢?

  

  有一个英国心理学家叫[温尼科特],他做了很多对孩子的研究,据统计,他大概对6万个孩子进行了很细致的心理状况的研究。

  

  温尼科特提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

  人们从早期幻想性的世界到更现实的世界,这中间是需要过渡的。过渡的过程需要一些媒介,一类媒介被他称为[过渡性的客体],另外有一类被称为[过渡性的现象]。

  幻想的世界具有一些特征:

  在幻想世界中,婴儿跟周围的世界、他人(尤其是母亲),是融为一体的。婴儿感觉不到自己和他人是存在界限的,婴儿会觉得自己和世界是在一块儿的,是一体的。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有一种很神奇的全能感。在幻想世界里面,如果婴儿早年的生活不是很凄惨,就是Ta的妈妈对Ta比较好(如果能够是一个60分的妈妈),那么在幻想世界中婴儿会有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他就像一个神或者一个上帝,可以在想象中创造任何自己想创造的东西;在想象世界中,他能想到的一切现象,只要他心念一动,他都是可以实现的。影视作品中提到魔法或者提到一些神秘的、神奇的东西,就是这种魔幻的、幻想的心理特质,是从我们生命最早期来的。

  温尼科特说,人们不可能一直呆在幻想的状态里,人们需要逐渐地向现实过渡,成为一个社会人这个过渡需要一个媒介,最常见的媒介被温尼科特称之为[过渡性客体]。

  过渡性客体

  什么是[过渡性客体]?

  当我们内心开始独立、开始跟母亲分离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阶段,我们会特别特别喜欢某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可能是任何的东西,比如说是一个毛绒玩具、一块布、甚至一个毛线球。

  我们和这样的东西的关系是什么呢?

  我们在心里面会特别重视它,会觉得它就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丢掉它。当我跟它在一块儿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就会有一种特别安心,特别踏实的感觉。有时,我们可能也会对我们的过渡性客体生气、发火,有时我们会爱它,照顾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记起自己的这段回忆?于我而言,我大概在三岁的时候,我的父亲或是母亲给我买了一只挺大的毛绒狗,(可能有半米长,做得也挺真的,有毛,有眼睛,有舌头),我就经常跟这只狗呆在一起。我会想象它是活着的;我会骑着它,它可以带着我跑;我会抚摸它;我会抱它;我生气的时候可能会揍他。

  总而言之,这个东西对我非常重要,它是属于我的,不能被拿走,不能够被别人所占有。

  

  过渡性客体并不需要很好,有些人的过渡性客体特别简单,可能就是一条毛巾或是一件衣服。

  特别有意思的是,这种毛茸茸的东西,当一个孩子经常去摸它、亲它、玩它的时候,这个东西会变脏,甚至会有一些难闻的味道。但对孩子来说,这个味道却非常的重要。

  大人可能会想,东西脏了,就需要洗干净。可是小孩这时可能会特别抗拒,他们会觉得这个东西不能洗,如果这个东西被洗干净了、臭味没有了,那就这个东西就好像变了一样,孩子和这个东西呆在一起的那种安全感、安稳感就没有了。

  以上可以说明,过渡性的客体起到了诸多的作用。

  首先,它像一个母亲的替代物。孩子通过和这个过渡性客体相处,可以获得一种亲密感。

  在我看来,它更重要的特性是,我们可以在它身上做各种各样的幻想。比如,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幻想,这个东西(布娃娃或者其他过渡性客体)它犯了错误,我想要打它我就打他,然后我的生气就会减少一些;我也可能会幻想,我很爱它,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去照顾它,它也很爱我;或者像我,我幻想的是这个狗是可以骑的,它可以带我到不同的地方去。

  过渡性客体就像是我们幻想世界的载体,当我们拥有这个东西时,我们的幻想在现实世界里就可以拥有一个可以延续的空间。

  过渡性现象

  [过渡性现象]也是用来过渡的,但是它可能不是一个实在的、现实中存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现象。

  这个现象普遍存在,比如,当你紧张的时候或者当你孤独的时候,你会有一些习惯性的动作,比如说咬手指或者触摸自己身体的某一个特殊的部位,比如摸鼻子、摸嘴唇、摸耳朵。当进行这个动作的时候,就会给心里面带来一种安心和舒适的感觉。

  除了这种肢体上的现象以外,还有一类现象也很有意思。有时,我们会在幻想中有一个幻想的朋友或者一个幻想的形象(不是朋友的身份),但是我们会把它幻想的特别特别真实,好像它真的存在一样。

  这个幻想性的形象并不是一天一个样儿的,而是有一种延续性。它是活在你心里面的一个形象,只要你去想它,它就总是在那里。

  比如,有些人会幻想自己有一个很厉害的朋友,说这个朋友他很厉害,他会魔法或者拥有其它的能力;有些人会幻想自己有一个很神奇的小精灵,等等。

  有个电影叫《头脑特工队》,里面有个形象叫Bing Bong。

  

  Bing Bong是主人公幻想出来的小伙伴,它看起来有点儿像人,有点儿像一只大象,非常具有幻想色彩,

  Bing Bong陪伴着主人公在心理世界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冒险,那最后它为了救主人公(让主人公爬上了那个悬崖)牺牲掉了自己。

  这是过渡性客体或者过渡性现象的一种表现。这样子,我们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丰富的,有着无限可能的,而不是特别现实的、无聊的,或者说是不是没有幻想的、干巴巴的一个世界。这样人才能活得精彩,才能够创造自己的命运。

  所以,在温尼科特看来,从幻想世界到现实世界过渡得 好或不好,就极大程度地决定了我们作为成年人,是否能够拥有足够的自主性和足够的创造力。

  

  所谓的创造力,并不一定说我们要去创造一个具体的东西。其实最主要的创造是,我们每个人去创造我们自己的命运、创造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过我们自己心中想过的这种生活。这个能力跟[过渡]是特别有关的。

  //

  注:根据周烁方老师微课录音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

  

  ? END ?

  本期责任编辑 | 小西瓜

原地址:https://9qiming.com/qm/145893.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