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孩起名正文

周易国学王姓男孩名子 王姓男孩易经起名

王姓发展至今,在中国人口已近一亿,还有很多海外王姓子孙未统计在内,实为天下第一大姓。追溯王姓祖先的源头,我欣悦地看到,琅琊王氏竟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华民族的远祖黄帝。

关于黄帝,中国《辞海》称之为传说中的人物,这是由于迄今发现的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此前的事就称之“传说”。然而先人口口相传的往事,尤其家族世系传承之脉络,是值得重视的。且殷商成熟的甲骨文不可能从天而降,此前必有相当长的图文发展阶段。相传黄帝时代命仓颉造字,那该是对黄帝以前的文字进行一次重要的总结和再创造。

周易国学王姓男孩名子

远古君主称“三皇五帝”,均不称王。黄帝为五帝之首。夏朝的君主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的“后”,也是君长的意思。商朝的君主称帝,如帝盘庚、帝武丁。所谓“商纣王”是后人的称法,在殷商称“帝纣”。《史记·殷本纪》说,周朝建立后,“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称周文王、周武王等。

“王”这个字从八卦的基础元素而来,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能将天地人贯通起来者就是王。古有周文王演《周易》之说。周族对“王”字情有独钟。中国的“王朝”之称是从西周开始的。

从周文王传到东周的周灵王,已是公元前六世纪。

公元前550年,谷、洛两河发大水,威胁王宫,周灵王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晋力陈不可,说应该像大禹治水那样可疏不可堵,并引申到治国也当如此。灵王不采纳。太子晋幼年聪明,长而博达,能言善辩。他的善辩却让周灵王不喜欢,直谏大约也不止一次,太子晋终于被灵王所废。太子晋被废后,也被称为王子晋,其后裔是王室后人,时人称之王家。“王家”由此改姬姓为王姓。

太子晋,姓姬,名晋,字子乔,周灵王姬泄心之子。琅琊王姓始祖。

秦汉之际,王子晋的后裔王元迁居山东琅琊,是为琅琊王氏之始。无论国与家,仅凭血缘与资产,若缺乏文化精神,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为琅琊王氏缔造家风,奠定传世之精神基石的真正始祖是西汉博士谏大夫王吉。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八世孙王错为魏将军,十五世孙为秦大将军王翦。王翦生王贲,王贲生王离,王离生王元与王威。时值秦汉战乱,长子王元率家人迁山东琅琊,四世孙王吉为汉谏大夫,初居琅琊皋虞,后徙临沂。次子王威曾任汉扬州刺史,其后裔孙王霸居太原晋阳。其他史籍对最早迁居太原的王氏略有不同记载,但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同出于周太子晋没有疑问。太原王氏也人才济济,王允、王维、王安石等皆出自太原王氏。遂有琅琊、太原两大王氏望族。

上述记载的琅琊王氏先人多有历史名将名臣。如王翦,曾率军攻破赵、燕、楚。其子王贲率军灭魏、齐。在“战国七雄”中,王翦父子率秦军摧毁五国军力,为秦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王离在秦末也有名将之称,后败于项羽

周易国学王姓男孩名子

王离的后裔王吉,少小好学经史,其先人的事迹在他心中不仅仅是学问。秦焚书后,西汉是文化复兴的时代。他任西汉博士谏大夫时已是经学名家,有志于在汉以文臣为国家效力。他心忧国事,屡次忠言进谏,在朝中和后世的影响都不是他的职务所能涵盖的。他培养子孙学五经,儿子王骏为御史大夫,孙子王崇为大司空,皆登三公。

身为高官是有危险的。王吉为官十分清廉,非己之财,虽赐不取。长安曾流传:“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王吉字子阳,这首小诗讲的是,王吉邻家有棵枣树枝叶伸入王吉院内,王吉妻摘周易国学王姓男孩名子了几颗枣。王吉得知竟令妻子离去。邻家得知,说是这枣树害人,执意要砍枣树。王吉得知,劝别砍。邻家不从,王吉才将妻子招回。今人可能认为王吉对妻子未免过分,而王吉是把不取人分毫看得极端重要,其中更包含对子孙的教育。此事不是无亏邻家之枣,而要“无亏文雅之风”。非俸禄一毫不取,要维持一个名门大家,就要勤俭持家,这也需要王家女子的努力。

周易国学王姓男孩名子

一代人的作为有限,看王吉坚持对子孙的教育和家风培育,斑斑可见他是有远大理想的。王吉子孙三代的成功,使琅琊王氏世代重视家教家风,成为传统。汉魏以后的琅琊王氏,仍以自称“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后”为荣。我不惜笔墨在本序中记述王吉,是因为王吉不仅为琅琊王氏的发展开创了范例,王吉也是为琅琊王氏日后的发达真正奠定了基业的实际始祖。

这基业并不是王吉三代皆为国家重臣,也不是他有多少财产。他辞官回乡时,人称他无金银锦绣,所载不过囊衣,回乡后亦布衣蔬食。他留给子孙最可靠的基业是他缔造的家风,这是蔚然可依的一个系统,包括对子孙的德育与智育,坚持为官清廉与勤俭持家,这便可望子孙能持续对国家有作为。

周易国学王姓男孩名子

从东汉经三国归西晋,不久就发生天下大乱。东晋人干宝作《晋纪·总论》,说西晋政治败坏,仕进以无耻苟得为才能,做人以形同野兽为通达,放弃职事毫不用心者享有盛名,真心做事的就像灰尘那样被轻蔑,是非善恶不在话下,群起而争的只是钱财。朝廷用人,看什么人给什么官,不是看什么官该选用什么人。求官者,争有利可图的官位。重要的事,处理错了的十之八九。势族子弟,越次越升,很快升为大官。满朝的官,没有一个让贤的。从这个描述看,政治败坏成风,天下大乱就无可避免了。这样的时期,琅琊王氏家风和王吉所期望的子孙作为,还有什么用场呢周易国学王姓男孩名子

就在这个时期,王吉的后人王祥、王览兄弟却以孝悌为琅琊王氏增光。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讲的就是王祥的故事,他以事继母至孝而名垂千古,在西晋则身居相位。其弟王览以“舍身护兄”成为“悌”的典范,王览也官至光禄大夫。

周易国学王姓男孩名子

西晋灭,黄河流域陷入长达150年战乱,经济文化遭到极严重破坏。王导等琅琊王氏子弟拥司马睿创建东晋,长江流域从这个时期开始被空前开发出来。琅琊王氏子弟从汉至唐近千年间,族中子弟人才济济,宰相辈出,文才相继,成就斐然。

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匈奴、羯等五胡举兵攻晋,西晋亡,变出十六国混战,陷入长达150年的战乱,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地区的黄河流域陷入历史上一个极黑暗时期。这期间,王览的孙子王导在南方推拥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当代史学家范文澜称王导为“老练的政治家”、“东晋朝的实际创造者”。

周易国学王姓男孩名子

不只一个王导,当时朝中文武重臣大部分为琅琊王氏子弟担任,因而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这说明琅琊王氏子弟成为建立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也是琅琊王氏成为“天下第一望族”的标志。

王导已贵为宰相,还有南朝时身居相位的王弘、王俭等,史册上对他们的载述,也多有衣不重帛,车服尘素,家无遗财之类的用语。典型如王秀之,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任光禄大夫,他本人出任晋平太守,仅一年就上疏请还。他说此郡沃壤,珍阜日至,不可久留。时人说他“恐富求归”。

周易国学王姓男孩名子

在此可见王吉开创的家风已衍育成族风。这族风的力量在于,族中子孙有玷污门第者会遭到族人共斥。

东晋南朝近三百年,长江流域被空前开发出来,文化艺术显著发展,为隋唐经济文化腾升提供了基础。琅琊王氏为开创东晋所作的突出贡献是不能忽视的,也是值得王氏后代铭记的真正的荣耀。考察两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前后近千年,琅琊王氏宰相辈出,成为中国出了最多宰相的“宰相世家”。皇帝未必都明智,宰相若无文化就难以担当。改朝换代,皇帝也屡屡换了姓氏,琅琊王氏却代有贤臣。琅琊王氏源出帝王血缘,为官似乎天生就是忠臣,多有自觉地以关怀天下为己任者。他们也把勤俭持家运用到治国理财。家风就不仅影响了族风,也对政风产生了积极影响。

琅琊王氏不只是从政大族,更是文化大族。且文化是他们从政的基础,族中人才济济,多对历朝典章制度有研究,世代家传。有学者统计,仅东晋南朝近三百年间,琅琊王氏子弟留有文集者有31人,著书79部,17000余卷。王朝可能结束,文化却会烛照千秋。如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位书圣也出自琅琊王氏。

周易国学王姓男孩名子

隋唐及以后,琅琊、太原两大望族分出邺郡、中山、河东、固始、开闽、三槐等支。其中琅琊王氏后裔王晔于唐德宗贞元年间任固始县令,史称王晔政得民心,民留之。王晔后裔发展出固始王氏。

王晔生王友,王友生王玉,王玉生王恁。王恁有三子: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王审知就是五代十国闽国的实际创建者。

唐末天下大乱,王潮三兄弟率固始王氏宗亲和乡兵南下入闽,由此把琅琊王氏发展到福建。王氏开闽大业始于王潮,成于审知。

周易国学王姓男孩名子

王审知统一八闽后,正值天下群雄割据称帝,但王审知仍尊中原王朝为正朔,直到去世都没有称帝。他统治福建的29年,约当五代前期。黄河流域的战争更为剧烈,破坏极大。王审知以保境息民为治闽之策,劝农桑,轻赋役,倡节俭,开海港,招徕外国商贾,奖励通商,使福建经济得到空前开发,民生得惠。他还广揽唐末流亡人才,兴建学校,由此吸引了大批中原学士。史称八闽文学之盛,为五代十国之冠,有“海滨邹鲁”之誉。

周易国学王姓男孩名子

王审知身处东南一隅,保境而不封闭,以向内地和海外两头吸收的姿态开发福建,其惜民、崇德、倡俭、倡学并非偶得,均可从琅邪王氏家风看到影响,惟招徕外商,奖励通商是他的创举。这些举措对于福建在宋代名流叠出,以及王氏子弟在明清后走向海外世界都影响深远。迄今,开闽王氏的后裔不仅遍布闽、粤、台、港,也广泛分布在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均以王审知为开闽王氏始祖。

周易国学王姓男孩名子

王审知去世后,次子王延均称帝,国号闽,追奉王审知为开国皇帝。这期间王审知的儿子们兄弟相残,将领朱文进等乘乱兵变,把在福州的王氏无论老幼屠杀殆尽。汉晋时期王祥、王览兄弟孝悌可以使家族兴,王审知的儿子们相互攻杀,丧失良好家风,最终家亡国破。这也是琅琊王氏历史上招致的一次最残酷的灾难。灾难所及,王姓人家纷纷改姓逃亡。主要改为“游、沈、叶”姓。游,意为漂泊流浪;沈,与审知的审谐音;叶,也是飘零之意。福建因此有“王游沈叶是一家”之说,并有彼此不通婚之俗。

在王审知诸子中惟王延政一支传世较清晰。王延政曾在建州(今建瓯)称帝,国号殷。闽国旧臣杀朱文进,迎王延政,延政将国号复改为闽。但国力已经大衰。不久南唐攻破建州,王延政降南唐,其族人才得以保存。但南唐为防止当地人氏拥王审知后裔再兴起,封王延政为鄱阳王,并将该族人迁徙出福建。

周易国学王姓男孩名子

古称王氏有21望族。在中国各姓氏中,王氏家族重视修谱不仅因子孙人才济济,更在于重视教育传贤励志以兴后代。中国各姓修谱教育子孙,对于维系整个中国社会的道德良心、激励作为,作用甚伟。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1834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