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孩起名正文

用周易取名字瞿姓男孩 瞿姓女孩取什么名字好

【炉边闲话】租界里用周易取名字瞿姓男孩的大亨们(下) “民国教父”杜月笙(一)

原创 金永亮 晚上八点 今天

用周易取名字瞿姓男孩

租界里的大亨们(下)

“民国教父”杜月笙(一)

——《一部近代史 半部是上海》之七

作者按语:主编意见用周易取名字瞿姓男孩,公号文章不宜太长用周易取名字瞿姓男孩,作者写着累,读者看着也累。回头看看我的旧上海系列,每篇都在5000字以上,在移动化传播,碎片化阅读时代,好像是有点长用周易取名字瞿姓男孩了。

那就换一种写法,从今天(第七篇)开始,每篇3000字左右,写不完就分成上下篇、上中下篇,甚至一二三四,并无不可。

活人还能让尿给憋死?

好吧,解放读者,也解放我自己。

用周易取名字瞿姓男孩

“民国教父”杜月笙(一)

01

民国教父

杜月笙身上有很多标签,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青帮大亨,被誉为“三百年来帮会第一人”。

他早年卖水果为生,练出一手削梨绝技,绰号“水果月生”“莱阳梨”。

成名以后,始终以一身长衫示人,看上去像个教书先生,人称“杜先生”。

处世为人,谦冲自抑,仗义疏财,一诺千金,结交天下朋友,善于排忧解难。当年十里洋场,只要杜先生“闲话一句”,一切搞定,于是赢得“上海皇帝”的威名。

在民国文人眼里,他是“当代春申”“今世大侠”。一代名士杨度在《杜氏家祠落成颂》里,说他“赋性豪侠,急公尚义,有求必应,有诺必践,有德不矝,有功不伐,谦怀自抑,有君子之风。”这四“有”二“不”的评价,倒也并非虚饰溢美之辞。

抗战时期,他毁家纾难,义无反顾;忠肝义胆,感天动地;锄奸救国,中流砥柱,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原来只是河滨里的一根泥鳅,修行一千年才化身为鲤鱼,再修行五百年,才跳入龙门。所以他要求自己“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只可成功,不许失败的”,因为一旦失败,“又要变回一条泥鳅啰”。真是至情至性,奇人奇语,令人叹服。

其实这每一种说法、每一个标签,都只能显示他身上的某一个侧面,说明他人生经历的复杂与传奇,也折射出民国时代的多变与神妙。

这样一个亦侠亦儒、古今少有的历史人物,如果非要用一个称呼来加以概括,在下以为非“民国教父”四字莫属。

且听我徐徐道来。

用周易取名字瞿姓男孩

02

高桥小混混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一个明月高悬的晚上,上海县高桥镇杜氏祖宅杜家花园里,生下一个男孩。

孩子出生时,父亲杜文卿并不在家。为了谋生,他和朋友在离家三十多里外的上海杨树浦开了一家小小米店。

孩子生于圆月当头的晚上,取名“月生”。“杜月笙”这个名字,是他发迹后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帮他改的——名杜镛,字月笙。

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个日子有点说头。

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叫七月半,也就是“鬼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都要焚香放灯,烧点好酒好菜,一来祭祀祖先;二来超度阴曹地府里放出来过“小长假”的孤魂野鬼,免得他们在人间兴风作浪,四处捣乱。

这孩子果然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从他出生那年起,上海一带连年天灾人祸,疫疠大作,民不聊生。

杜月笙命苦,他三岁失恃——母亲生下女儿后极度衰弱而死。父亲实在养不活两个孩子,只好把女儿送人。杜月笙发达后,一直希望能找到这个妹妹,但他掌握的唯一线索——是送给了一位姓黄的宁波商人,直到去世,这一愿望始终没有达成。

五岁失怙——父亲病亡。好在温柔沉默的继母对他视若己出,靠给人洗衣为生,母子俩节衣缩食,相依为命。

用周易取名字瞿姓男孩

六岁入私塾读书,学费是每月五角钱。读到第五个月,再也交不起学费,母子俩大哭一场,只好辍学。塾师是位瞿姓老太太,她后来回忆:“月生小时候读书,聪明是聪明格,就是相当格顽皮!”

幼年失学,成为杜月笙一生最大的遗憾。他后来坚持听书读报;特别敬重读书人;不惜巨资创办正始学校;送自己的子女读书留学;修杜家祠堂时一定要附设义塾与藏书楼,都是对这种心理的补偿。

苦难远没有结束,八岁那年,继母为生活所迫,脱离杜氏门庭,神秘失踪,不知去向。走投无路的他只好投靠老外婆,在舅舅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对于这个吃闲饭的外甥,舅舅舅母自然没有好声气,冷言冷语、打打骂骂是家常便饭。遇上荒年,杜月笙常常饿得头昏眼花,枯坐在路边晒太阳。

俗话说,冷粥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舅舅家是再也待不下去了,十一岁的杜月生只好流落街头,与镇上的一帮流浪儿混在一起,偷鸡摸狗,打架斗殴,成为一个“问题少年”。

流浪生活海阔天空,无拘无束,他天生顽皮,脑子活络,为人豪爽,敢作敢为,很快成为这帮狐朋狗友的小头目。同伴中如果闹了纠纷,他冷静细心,处事公平,三言两句就能加以解决,令人服服帖帖。

用周易取名字瞿姓男孩

十三岁那年,他开始出入赌场,学会了赌博。手头没钱,就把杜家老宅里的东西,偷偷拿到当铺换钱,然后去赌上一把;赢了钱,就和小兄弟们吃喝一场。

杜月笙一生好赌,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他平生不在意吃穿,唯独对于赌博,兴趣终生不减。他后来的起家与发达,也与赌博有莫大关系。

混到十五岁,他竟然作出一个大胆决定——卖掉杜家老宅,去黄浦江对岸的上海滩闯世界。舅舅和姑丈闻讯赶来,把这胆大包天的混小子暴打一顿,严词斥责。

颜面尽失的少年杜月笙,一怒之下,赤手空拳前往十里洋场。一双小脚的老外婆泪流满面送他到八字桥,相对泣别。他眼含热泪,望着高桥发誓:“来日我若不能荣宗耀祖,誓不言归!”

03

“水果月笙”

一条黄浦江,将上海县横剖为二:江东的叫浦东,江西的叫浦西。

当年的上海,还是一座方圆十里的小城,城墙残破,苍苔斑剥;城外一条护城壕,壕外便是租界。这条护城壕后来被填平,成了区分华界与租界的民国路。

杜月笙从外滩下船,那里的高楼大厦刚刚开始兴建,著名的外白渡桥还是一座平桥,跑马厅一带只见一片芦蒿。

怀揣一封推荐信,杜月笙来到十六浦鸿元盛水果店,当了一名学徒。

因为地处水陆交通要冲,十六铺码头的市面十分繁荣,太古、怡和、招商、宁绍等轮船公司沿黄浦江一字排开,店肆货栈鳞次栉比,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从早到晚一片熙攘热闹景象。

用周易取名字瞿姓男孩

当学徒没有薪水,老板只供吃住,每个月发一两块剃头洗澡的钱。杜月笙一个乡下穷小子,初来乍到,百事不懂,除了在店里跑腿打杂,还要为老板娘做家务,倒夜壶,刷马桶,什么都干,吃尽了苦头。

眼前的十里洋场,五方杂处,各色人等,鱼龙混杂,光怪陆离,无奇不有。少年杜月笙渐渐明白,要想在这个弱肉强食的花花世界里混日子,结交朋友是当急之务。可是杜月笙没有请客吃饭的本钱,也没有实力人物的指引,光靠自己瞎摸乱闯,结果总是头破血流,吃亏上当,上海滩没人看得上这个浦东来的傻小子。

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开战,沪上震动。也是在那一年,孙中山抵达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黄兴在湖南组织华兴会,发动起义,泄密失败。在新旧势力冲突,中西文化激荡下,大上海爆发了一连串的民族自觉运动中,杜月笙也被卷入抵制美货、反帝爱国的时代潮流中去,扮演了一个摇旗吶喊的小脚色。

有人认为,光绪三十是上海人国家民族意识觉醒,迈入现代社会的分界线。

青年杜月笙心情振奋,在群情激昂的游行示威中,结交了许多朋友。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很有可能加入革命党,成为一个政治人物。可是鸿元盛的老板可不希望自己的水果店里出现一个造反有理的革命家,他大骂杜月笙“成群结队,好管闲事”,当众辞退了这个疯疯癫癫的小伙计。

用周易取名字瞿姓男孩

走投无路的失业店员杜月笙,只好灰溜溜地回了高桥老家。舅舅舅母还是一副冷面孔,高桥镇上依然没有他的容身之地。这一次他干脆不告而别,又回到了十六铺码头,在水果店里当伙计。

无意间杜月笙遇见了一位旧相识——当年和他一起在鸿元盛当小伙计的王国生,如今自立门户,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潘源盛水果行。王国生拉他一起经营水果生意,两人脾气相投,不分彼此,把水果行打理得蒸蒸日上,大有起色。

老外滩上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直耸云天。轮船火车带来了四面八方的人潮,古老残破的上海老县城,与日新月异的租界犬牙交错,唇齿相依。

遍地黄金的上海滩,正像一只汽球迅速膨胀,渐渐崛起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青年杜月笙有了稳定的收入,开始把自己好好打扮了一番,果然是“人靠衣装,佛要金装”,二十来岁的小伙子,眉清目秀,长身玉立,衣着整洁,能言善辩,不再是一副穷酸潦倒的乡巴佬模样。

总之如今的杜月笙,仿佛脱胎换骨,在街坊邻居、同行朋友之间显得出类拔萃,这是他一生中最轻松快乐的时光。

用周易取名字瞿姓男孩

由于他练就了一手削梨的绝技,人称“水果月笙”、“莱阳梨”,在十六铺一带颇有名气。杜月笙的可贵之处,是在他成为一代大亨以后,并不讳言自己早年的卑微出身,有时兴趣一来,还当场表演自己的削梨绝活。这种坦荡自信的态度,反而更能赢得别人的敬重。

那时电影还没有传到中国,戏院也只有寥寥几家,小市民的日常消遣主要是赌博与妓院。虹口一带广东人开设的赌档星罗棋布,宝带门外则是房屋破旧却风光旖旌的花烟柳巷。

身处这充满诱惑的大染缸中,年轻气盛的杜月笙免不了近墨者黑,被泥沙俱下生活洪流裹挟进去。这时他又迷上了赌博,赌兴颇豪,乐此不疲。有时他也走马章台,浪迹平康,看上去像个出手阔绰的公子哥儿。

用周易取名字瞿姓男孩

“晚上八点”特约专栏作家

浙江省宁波市资深媒体人

原地址:https://9qiming.com/qm/2179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