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五行起名正文

是科举考试的钟声 敲响了九品中正制的下课时间

从汉末(222)开始到隋文帝开皇五年(585),经历了近四百年的时间,战争和饥荒成为这个时代挥之不去的惨烈恶梦,军阀割据和彼此征战不休,多少英雄豪杰趁势而起,文武人才成为热门抢手货,不过,两汉时期用人的察举制度到了汉末已成为门阀士族操作利用的工具。他们左右了乡闾的舆论,使原本清高的察举制度滋生出种种腐败现象,在土地兼并过程中崛起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份子,与豪门士族产生尖锐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如何选派官员问题上的激烈斗争,所以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

‬九品中正制的序幕拉开一一曹操的“唯才是举”措施

是科举考试的钟声 敲响了九品中正制的下课时间

东汉末年,控制国家权力的除了皇帝而外,还有三种力量。一,外戚,即皇后和皇太后的娘家人。二,宦官,即皇帝、皇后身边的使唤人。三,官僚家族为骨干的士大夫群体,他们是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的管理人。尤其是士大夫群体,他们人多势众,在文化教育上有突出优势。因此在国家体制和社会生活中,有很強的话语权。由于他们是以儒家思想道德作为精神标榜,加上又有权力争夺的现实矛盾,所以特别讨厌鄙视操纵皇权的宦官。

曹操的祖父曹腾就是皇后宫中的大长秋(总管),由于没有生育,曹腾就抱养了一个儿子,取名曹嵩,他就是曹操的生父,不过,曹嵩又来自哪里?史无记载。最令曹操难堪的是,他的父亲用上亿现金买了一个朝廷三公之首的太尉来当,深为社会侧目。

曹操要开创自己的事业,获得士大夫群体的认可,十分艰难。曹操通过说好话,献厚礼,甚至进行人身威胁,当地名流许劭才勉强给了他一个:“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评价。

正是如此,曹操对于当时的察举制度深恶痛绝。当他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控制者后,曹操首先在用人机制上“唯才是举”,他曾经三次发布求才令,非常明确的指出,即使“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人,没有关系,只要你有“治国用兵之术”,我就敢用你治理国家,或者带兵打仗。

是科举考试的钟声 敲响了九品中正制的下课时间

正是在这种观念驱使下,引来“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这无疑对当时强调的德治和仁孝的儒家思想以强大的冲击,逐渐改变了东汉以来由门阀世族主持乡闾评议和选举局面的形势,从而为建立新的选举制度创造了条件。

‬九品中正制

是科举考试的钟声 敲响了九品中正制的下课时间

最终把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制度化的是曹操的继承人曹丕。在谋士陈群的建议下,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内容有以下三条。

一,设置中正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何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个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叫中正官。

根据实际责任轻重,中正官也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属几郡人物的品评,各郡又设小中正官。中正官的产生最早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朝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

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大中正官推举,但是,仍然需要经过司徒最后确认任命。不过这个方式也有例外,有时司徒干脆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目的是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保证中正事务不受干扰。

二,品第人物

中正官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品评人物主要是三个方面:

家世 家庭出身、背景。专指父祖辈的资历、仕途情况和爵位高低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家庭档案”。行状 是个人品德才能的总评,当时的评语都有点格式化,如“天纵之才”、“卓尔不群”、“德优兼具”等。定品 顾名思议,就是确定品级,它有一个原则可以遵循,主要是依据行状,而家世仅作参考。不过晋以后就改变了这个很好的规定,变成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品与状就很矛盾了。出生寒门者,行状评语再优秀也只能定为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好也能位列上品,当时的官员队伍已经成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豪族”的现状。

是科举考试的钟声 敲响了九品中正制的下课时间

‬九品的等第名称九品中正的等第名称是: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种共九品:

上品就是一品(上上)、二品(上中)和三品(上下)。历史上还没有人被评为一品,历史性的空缺,大约就是“文无第一”的依据。二品(上中)实际上是最高品级了。至晋一朝,三品(上下)也被挤出上品行列,所谓的上品,都是指二品(上中)了,其余皆称“卑品”或下品。

假如实际最高品级的二品(上中)相当优秀,怎么升级呢?不可能升上一品(上上),可以加上“灼然”(卓然)等溢美之词以示道德才能的显著。如《晋书.温峤传》:“后举秀才,灼然。”

负责品评地区人物的中正官,本人都是二品。

人物的品第与官位高低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升品即升官,降品就降官。升与降均由中正官每月召开会议,根据政绩决定士人品第,三年作大的调整。

是科举考试的钟声 敲响了九品中正制的下课时间

‬按品授官制注定不能长久负责品第士人中正官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士人的有关材料整理成冊,(謄黄纸)供选择官员时使用。

官品即人品,这是中正官的原则,上品者任高官,下品者任卑官,概莫能外,理所当然。西晋以后尤其如此。

包括西晋时期以前,起关键作用的中正官还能秉公办事,再加上立法严明,确实起到人尽其才的作用,对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西晋以后,社会变动激烈,必然波及这个制度,对门第观念越来越注重,中正官难以洁身自爱,有失公允。渐渐违背了“唯才是举“的初衷,弊端于是暴露无遗。

更主要的是,中正官大多为豪门世家所垄断,人物品评成为“一家之言”,悲哀的沦为了巩固门阀制度的工具。

评为上品(实为二品的上中)的都是世家大族,甚至为公卿之列。品评对于豪门己经视为鸡肋,他们只关心自己的门阀血统的高贵,互相攀比谁的官大而且清闲,不願干艰苦实际的工作,造成大权旁落,甚至酒色缠身,赢弱无力,不耐寒暑(《颜氏家训.涉务》)的程度。

是科举考试的钟声 敲响了九品中正制的下课时间

出身贫寒的士人,品评对他们来说就是奢求,你豪门子弟不願干的工作,我去!久而久之,逐渐掌握了国家的重要部门,这种情况到南北朝时期,豪门势力己日渐没落,寒门势力却渐渐崭露头角,甚至位极人臣。

南朝的宋、齐、梁、陈开国皇帝都出身寒门,他们岂止是一品士人,己经成为帝王将相,他们当然不滿意所谓的“九品中正制”,为了抗衡豪门世家,就釆用考试的方法来增加寒门士人参政的机遇,豪门虽然反感考试,却又不得不考试,其结果当然是一败涂地!

始于曹魏兴盛于两晋的九品中正制己经穷途没落,难以为继,终于在隋文帝开皇五年被彻底废除,一种新的以科举考试为主要形式的选官制度应运而生,九品中正制寿终正寝。

原地址:https://9qiming.com/qm/2195.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