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孩起名正文

四书周易徐姓男孩名字 姓徐四字名字男孩

唐朝:

萧遘(gòu)(四书周易徐姓男孩名字?-887年)

字得圣四书周易徐姓男孩名字,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唐朝宰相,中书侍郎萧置之子。萧遘出身于兰陵萧氏齐梁房,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太原从事、右拾遗、起居舍人、播州司马、礼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黄巢之乱时,萧遘随唐僖宗入蜀,被拜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黄巢起义平定后进拜司空,封楚国公。

归仁绍

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生卒年不详。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己丑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其中有司空图等人。归仁绍为归登之孙,归融之四子。大哥归仁晦为开成三年(838)进士,二哥归仁翰为大中十一年(857)进士,弟归仁泽为咸通十五年(874)状元。子归佾唐昭宗光化四年(即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辛酉科状元及第、另一子归系唐哀帝天祐二年(905)乙丑科状元及第。。侄子归黯(二哥归仁翰)为景福元年(892)状元。本科考官为礼部侍郎王凝。归仁绍取状元后入仕,乾符四年(877)十二月为侍御史。中和年间(881~884)官礼部侍郎。后历官祠部郎中、度支郎中。

归仁泽

苏州吴(江苏吴县)人。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甲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礼部侍郎裴瓒。归仁泽出身名门。兄归仁绍为咸通十年(869)状元。子归黯亦为状元。归仁泽曾应考落第。入仕后官至观察使。余事不详。

归黯

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壬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三十人。考官:蒋冰。试题为《止戈为武赋》、《东风解冻诗》。归黯父归仁泽为咸通十五年(874)状元,其伯父归仁绍为咸通十年(869)状元。其曾祖父、祖父皆登科入仕。归黯榜发之日又值迎亲之时,状元及第,洞房花烛,双喜临门,然而一个月后,无病而终。

北宋:

吕溱

江苏扬州人,字济叔。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戊寅科状元。

余中

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字正道,一字行老。生卒年不详。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癸丑科状元。熙宁五年(1072),余中与兄长余贯同赴礼试,余中高中,而余贯落选。余中请求黜退自己以录兄长,朝廷不许,但却欣赏嘉奖了余中的做法。第二年,余中廷对第一,上疏乞罢琼林宴,以厚风俗,得神宗嘉许。余中入仕后,曾为大理评事,太常寺少卿等职。余中拥护变法,王安石被迫辞相,奏请余中随行,知江宁府,哲宗即位,起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绍圣初(1095),出使辽国,还朝后奏言河朔城池需修葺、加固,以备不虞,未受重视。宣靖间(1119—1127),金兵长驱直入,河朔城池难以固守,朝野人士始服其当初先见之明。余中曾官国子直讲,知湖州,移知杭州后致仕,病逝于家中。

霍端友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癸未科 (第62位),霍端友中状元后,授宣义郎。不过一月,擢为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起居郎,中书舍人。徽宗赐穿金紫服。此前,给事,舍人只能服黑角带,改服之制自霍端友开始。针对朝廷重内轻外,霍端友提出内外侍从更出迭入的建议,并身体力行,自请外任,以显谟阁待制知平江,改陈州。

王昂

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叔兴。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戊戌科 (第67位),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年不详。王昂是神宗朝宰相王珪的侄子(一说侄孙)。王昂以文学称誉于时,中状元时,年仅29岁。入仕后,任秘书省校书郎。宣和六年(1124)十月,以祠部员外郎奉命接待金国使臣,因“不谨”被徽宗下令停职。高宗时,为起居舍人,秘书少监。后来,以徽猷阁待制身份知台州,提举江州太平观后,病逝于家中。

南宋:

李易

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顺之。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状元。

黄由 (1150~1225年)

又名世保,字子由,又字居正,号寅斋,自号磐野居士。江苏长州(今苏州)吴县酷库巷人,其父黄云(又名荃,字愈原又字景祥,号澄洛),原籍福建莆田涵头街人,唐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十八世孙,被尊为广东南雄珠玑巷始祖。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状元。

 蒋重珍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 (第31位),蒋重珍中状元后,签判建康军。历任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端平元年(1234),蒋重珍力荐真德秀、魏了翁被采纳。蒋重珍兼崇政殿说书时,每起草奏章,必斋心盛服,凡机密奏章,则亲自抄写,然后毁掉草稿,理宗称其为人平实。在对待边事上,蒋重珍主张荐选将帅,审度时势,力戒轻敌邀功,但未被采纳。后来,蒋重珍因病求退,以集英殿修撰身份任安吉知州,代理刑部侍郎。蒋重珍三次请求辞官,朝廷均不准。最后,诏蒋重珍以刑部侍郎身份带职致仕。蒋重珍病逝后,宋理宗赠蒋重珍为朝请大夫,赐谥忠文。

明代:

施盘(1417年-1440年)

字宗铭,直隶吴县(今江苏吴县)人。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己未科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传闻本科原取张和,因张有眼疾而改取施盘。授翰林院修撰。时年仅23岁。考取状元后,仍每日立下程限,在翰林院充分利用藏书,刻苦读书,大有补益。他恭勤职守,求师问学,其诗直逼古人,杨溥深为器重。施盘病重时翰林同僚,为他四处求医,每日都有人前往探视,卒于正统五年(1440年)。去世后众翰林皆哭吊痛惜。《明诗纪事》有其《送友》诗“杨柳含烟翠欲流,杨花飞雪点行舟。春风送别淮0,落月啼鹃动客愁。”

吴宽 (1435——1504)

明代大臣、书法家。字原博,长洲(今吴县)人。 少时勤奋好学,对先朝典章如数家珍。成化八年(1472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专典诰敕修《宪宗实录》,粹然笃实,为当时馆阁巨手。 善诗文书画,尤工行书吴宽(1435~1504) 明代诗人、散文家。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会试、廷试获第一,入翰林,授修撰。曾侍孝宗东宫,孝宗即位,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后又升任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吴宽作风高洁,不受时尚左右,而以清正自守。死后谥文定。少壮好学,于书无所不读,尤喜《左传》、《汉书》、唐宋大家散文,最喜苏轼文章。他学有根底,诗文和平恬雅,有典则。《明诗评》说:文定力扫浮靡,一归雅淡,诗如杨柳受风,煦然不冽;又如学究论天下事,□□竟日,本色自露。代表作有七律《悼沈癯樵画史》、《题杨铁崖墓铭后》、《送张兼素出知施宗州》、《谢顾良弼李世贤携酒过访》等,七古有《赋黄楼送李贞伯》等。吴宽兼工书法,字亦学苏东坡。诗文集有《家藏集》77卷,其中诗30卷,文40卷,为吴宽自订。后7卷疑为其子吴□所增益。吴宽墨迹 。

毛澄(1460年-1523年)

字宪清,号白斋,晚年更号三江,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属江苏)人。早年丧父,由祖父毛弼抚养,明孝宗弘治六年(1494年)成癸丑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当年祖父正好百岁,双喜临门,地方官建造“人瑞状元坊”。后授翰林院修撰,预修《明会典》,后在皇帝身边担任讲官,官至礼部尚书。正德十四年(1519年)二月,武宗打算南巡,毛澄冒死上疏制止,在一片反对声中,武宗终于停止。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猝死“豹房”,死后无子。毛澄与大学士等至安陆迎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想给自己亲生父母立尊号,但毛澄等人坚持“兴献帝不宜加皇号”,抗疏力争,史称“大礼议”。朱厚璁派太监去见毛澄,向毛澄长跪叩头请求,又赂以重金。毛澄以老病为由,接连上疏乞归,都被慰留。嘉靖二年(1523年)春,获准归休,在回太仓途中病逝卒年六十四。赠少保,谥文简。

朱希周(1473-1557)

字懋忠,号玉峰,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朱家乃书香门第,父亲朱文云,官至按察副使。朱希周深受家庭熏陶,发愤读书;他性恭谨,不喜夸饰,学惟务实。明弘治九年(1496年)三月十五日,朱希周参加殿试,一举夺魁。为丙辰科状元。时年23岁。授修撰,进侍讲,充经筵讲官。参修《明会典》,主持编修《孝宗实录》。刘瑾摘修《会典》小疵,降修撰。《孝宗实录》成,复官。久之,进侍读学士,擢南京吏部右侍郎。五年后,被召回北京,出任礼部右侍郎。嘉靖元年(1522)因得罪世宗,次年,朱希周又任有职无权的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六年(1527),因与他人政见不和,辞官返故里。卒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享年84岁。死后,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恭靖。 朱希周晚年隐居阳山近30年,未曾一日去书不看。这期间,公卿大臣荐举他复起的达30余人次,他皆不以为意,淡然自守,粪土功名。朱希周善书。生平不作一行草笔,书极谨细。

顾鼎臣(1473-1540)

字九和,昆山人。生于明宪宗成化九年,卒于世宗嘉靖十九年,年六十八岁。弘治十八年,(公元一五o五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累迁礼部右侍郎。世宗好神仙术,内殿设斋醮,鼎臣进步虚词七章,优诏褒答。寻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时夏言-,鼎臣素柔媚,充位而巳。昆山本无城,言当事筑之,后得免倭寇之患。卒于官。谥文康。鼎臣著有未斋集二十二卷行于世,见《四库总目》。

沈坤:(1507年-1560年)

字柏生,号十洲,南直隶淮安府大河卫人(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河下竹巷街梅家巷)祖辈均为军籍,父亲沈炜经商。嘉靖十年中举人,嘉靖二十年中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嘉靖年间,任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十三年五月,升为右春坊右谕德,改南京国子监祭酒。嘉靖三十八年母病丧家居时,适倭寇犯淮,沈坤招练乡勇两千人,抗倭有功,民间称“武状元”。嘉靖三十九年,淮安太守范槚和给事中胡应嘉诬陷他“私自团练乡勇,图谋背叛朝廷”,嘉靖帝将沈坤逮捕下狱,死于狱中终年58岁。吴承恩曾为沈坤的父母撰写墓志铭。

李春芳(1510年1月14日—1584年4月18日)

字子实,号石麓 。南直隶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祖籍句容。明朝内阁首辅。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以善写青词得明世宗赏识,升翰林学士。历官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并加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与严讷共参机务。隆庆二年(1568年),代徐阶为首辅,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其后屡疏请辞,终于隆庆五年(1571年)致仕。还乡之后,父母仍健在,他奉亲养老,受乡人艳羡。万历十三年(1585年),李春芳去世,追赠太师,谥号“文定”。

丁士美

明代诗文家。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四十一年奉命襄校《永乐大典》。隆庆六年(1572)掌翰林院事。万历初由太常卿累迁吏部左侍郎。“士美在经筵,每进御正言格论,反复开导,神宗亲书‘责难陈善’四字赐焉。”性耿直,虽不以诗名,但其诗风格隽永。谥“文恪”。著有《经筵四书直解》。

申时行(1535年-1614年)

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中国长洲(今吴县)人。明代诗文家。申时行祖父从小过继于徐姓舅家,故时行幼时姓徐,中状元后归宗姓申。

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第一,授修撰,历任左庶子,掌翰林院事。以文受知于内阁首辅张居正。万历五年(1577),由礼部右侍郎改为吏部左侍郎,翌年三月兼东阁大学申时行墓士,参与机务,不久又升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累进少傅兼太子大傅、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成为朝廷首辅。申时行老练稳重,熟谙政术。张居正改革弊政时,保守派纷纷被罢官贬谪,因时行“蕴藉不立岸异”,反而步步升官。万历十一年成为内阁首辅后,政务宽大,能容纳人,世称长者。然务承帝旨,不能有所匡正,一切务为简易,“上下恬熙,法纪渐不振”。为相九年,于万历十九年告老还乡。直至万历四十二年,神宗还派行人存问,诏书到苏州,时行已逝世。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诏赠太师。谥“文定”,赐葬吴山之阳。《四库全书总目》说“其相业无咎无誉,诗文亦如其人”。申时行五十七岁离相位,八十岁寿终,二十多年间,时与故人遗老流连吟咏,文藻婉丽。《明史》有其传。著作有《书经讲义会编》、《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大明会典》、《召对录》、《纶扉奏草》、《申定公赐闲堂遗墨》、《申文定公集》等。二子亦有文名。

孙继皋(1550-1610)

字以德,号柏潭,江苏无锡人。七岁入塾,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历任经筵讲官、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礼部转吏部侍郎等职。万历八年充任会试同考官时,提拔魏大中、顾宪成等。万历二十四年,皇帝不送太后出丧,继皋上疏劝说,因忤旨致仕,晚年讲学于东林书院。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病卒终年60岁。追赠为礼部尚书。葬位于无锡市西南郊大洋乡白旄山麓。留有《孙宗伯集》十卷。

焦竑

字弱侯,号澹园,又号漪园,明朝状元(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明代士子多“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然至晚明,却有一人以其博洽的学识,宏富的著述,卓然于群士之上,他,就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焦竑。屡试不第的坎坷的仕途人,50岁中状元,称澹园或漪园先生、焦太史。

周延儒(1593年—1643年)

四书周易徐姓男孩名字 姓徐四字名字男孩

字玉绳,号挹斋,明代宜兴人(今宜兴宜城镇人)。明朝大臣,崇祯帝朱由检在位时任内阁首辅。少时聪明,有文名。20岁时连中会元、状元,授修撰。天启年间迁右中允,掌司经局事。不久又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崇祯帝即位,召为礼部右侍郎。崇祯十六年(1643年)四月,清兵入关,周延儒自请视师,却假传捷报蒙骗崇祯帝,崇祯帝不知内情,对周延儒褒奖有加,特进太师。后锦衣卫指挥骆养性上疏揭发-,其他的-也相继-,因而获罪流放戍边。不久,崇祯帝下诏勒令周延儒自尽,籍其家。终年51岁。

文震孟(1574~1636)

初名从鼎,字文起,号湘南,别号湛持,一作湛村,明臣。字文起,别号湛持。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徵明曾孙。生而奇伟,遐稜上指,目光射人,与世所传文信国像无异。年五十始成进士,为熹宗改元岁,廷对大魁天下。崇祯初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卒年六十三。文震孟酷爱《楚辞》,颇有自比屈原之意。朱由嵩在南京称帝,追谥“文肃”。

陈于泰

字大来,号谦如。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今高塍镇亳村人。成为明代历史上第八十五位状元。其父一教,字间云,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于泰在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及第,殿试第一名(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明亡后,弃官归里,出家为僧,隐逸以终。

四书周易徐姓男孩名字 姓徐四字名字男孩

杨廷鉴

明朝最后一个状元. 南直隶武进(今江苏武进)人,字冰如,号靖山。生卒年不详。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状元。。登第后,官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年即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杨廷鉴改头换面外逃被捉获,遂投降了起义军。成为劝进朝贺最先者,被李自成任命为弘文馆编撰,并加俸一级,与陈名夏为左右亲信。李自成兵败,杨廷鉴又投奔南明王朝。福王宣布投降李自成的大明-罪行,按轻重定为六等:一等磔,即肢解;二等候斩;三等应绞;四等戍边;五等应徒;六等廷杖。牛金星被列入一等,周钟列为二等,与杨廷鉴同榜进士第三的陈名夏为三等,杨廷鉴被列在四等。福王政权灭亡后,杨廷鉴降清,后致仕归乡闲居。

清朝:

吕宫(1603—1664)

字长音,江苏武进人,清初大臣。顺治四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秘书院修撰。九年,加右中允。十年二月,上幸内院,召宫与侍-若真,编修程芳朝、黄机,命撰柳下惠不以 易其介论。宫论有曰:“伊、周、卫、霍,争介不介。”上喜曰:“此 语。”列第一。寻谕吏部:“翰林升转,旧例论资俸,亦论才品。吕宫文章简明,气度闲雅。遇学士员缺,即行推补。”寻授秘书院学士。闰六月,迁吏部侍郎。十二月,超授弘文院大学士。言官请禁江、浙签富户运白粮并织造报充机户,部议已有例禁,宫复请严饬督抚察究。大学士陈名夏得罪,十一年,御史王秉乾劾宫为名夏党,宫引罪乞罢,上命省改。

邹忠倚

字于度,号海岳,江苏无锡泰伯乡人,生于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年少时,其父邹兑金携他隐居到浙江德清县武康山的听岁堂,由父教习学问,一心攻读四书。以后,他又随父回到无锡老家。老父做起贩布生意,忠倚便拜师学习。顺治六年(1649年),参加己丑科殿试,中进士。顺治九年(1652年),邹忠倚以己丑科进士身份补殿试,一举夺魁,得中状元,授翰林修撰。 邹忠倚做官以后,仍然关心当年学友。顺治十一年,他邀无锡文人恭旦进京,并资助路费,让他赴昌平参加童试。人物评价邹忠倚淡于名利,几年以后,他就辞官避世,隐居到深山老林,整日以青松为伴。二年不到,就病死了,年仅32岁。英年早逝,世人为之叹惜。

孙承恩(1619-1659年)

初名曙,字扶桑,清代苏州府常熟(今张家港市凤凰镇恬庄)人,顺治十一年(1654年),以太学生参加顺天府应试,居首荐;次年参加会试,中副榜;后经执友劝督参加戊戌科(1658年)南宫试,并中魁状元及第。著有《映雪山居集》。孙承恩祖父孙森,字兰畹,举人,官弋阳令,有善政,升高州府同知。伯父孙朝肃,字恭甫,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官刑部主事,敢于是仗义执言,官至广东布政使。伯父孙朝让,字光甫,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由刑部郎出为福建泉州知府,有惠政。后升福建南道副使、福建按察使,官至江西布政使。

徐元文(1634年-1691年)

字公肃,号立斋,江苏昆山人。徐乾学之弟。 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第一,顺治帝称徐元文为“佳状元”,赐冠带、蟒服、乘御马等,授翰林院修撰。康熙十八年,出任修《明史》总裁,荐万斯同入史局。升国子监祭酒,充经筵讲官。康熙称赞他:“徐元文为祭酒,规条严肃,满洲子弟不率教者,辄加挞责,人人敬畏。后人不能及也。”后任左都御史,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马世俊(1609-1666)

清代诗人,初号野臣,后号甸臣,江苏溧阳县人。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状元,官翰林侍读。马世俊精于书画,有“二右”之誉,即书如右军(王羲之)、画似右丞(王维)也。其书工于楷,尤善各体书。山水好作巨幛,不专师法,而自出杼轴,耸找夺目。有《匡庵诗集》、《京江耆旧集、国(清)朝画徵续录、别裁诗传》等。

缪彤(1627—1697)

康熙六年(1667年) (第11位) 状元,康熙六年(1667),年届不惑的缪彤在北京参加丁未科殿试。是科同甲辰科一样,废八股,考策论。故应试者少,所取进士不被士人看重。榜发,状元缪彤,榜眼江南丹徒人张玉裁,探花山东平原人董讷。朝廷授官缪彤秘书院修撰。

韩菼tǎn(1637年-1704年)

字元少,别号慕庐,长洲人(今苏州)。康熙十二年(1673)状元。康熙癸丑科会试、殿试皆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讲起居注官。出身书香门第。祖父韩治是黄岩知县。父亲韩酚是个秀才,能文。据说,顺治十年,提督江南学政的石申召见韩酚,说他貌为状元之才,但不在其身。通过指点,虽说韩酚自身青衿,却教子夺魁。韩菼家贫,少年读书,通五经义疏,力求学问。做文章,或者出自原本六经,或者出于典雅,超凡脱俗。若不是得益于徐乾学的赏识,连童试也难以获中。在应童子试时,他的文章,因不合时俗而被视作“劣文”被斥黜,而且贴在学府墙上“示众”,成为众人笑柄。徐乾学因事抵苏州,读了他的文章,拍手叫好。将韩菼请来促膝交谈,收为门生,带入京城。韩菼应顺天乡试,徐乾学又从落第卷中将他的试卷拣出,使韩菼中举。这才有了后来韩菼连中会、殿两元的可能。康熙帝以韩菼能文,命撰《太极图说》,召入弘德殿进讲《大学》,主持纂修《孝经衍义》。韩菼以他的文才博得康熙帝之恩宠。

 

彭定求(1645年-1719年)

康熙十五年(1676年)状元。字勤止,一字南畇,道号守纲道人,(今苏州吴县)人。康熙中会试廷对皆第一,援修撰,历官侍讲,因父丧乞假归,遂不复出。幼承家学,曾皈依清初苏州著名道士施道渊为弟子,又尝师事汤斌。其为学〝以不欺为本,以践行为要"。生平服教最切者,尤仰慕王守仁等七贤,尚作《高望吟》七章以见志。又著有《阳明释毁录》、《儒门法语》、《南畇文集》等。历任侍讲时,曾选择《道藏》所收道书的一部分及晚出之道书,窃以为精要者,辑编成帙。

归允肃(1642—1689)

清代官员、学者。字孝仪,号惺崖,江苏常熟人。康熙十八年进士第一,状元。授修撰,官至少詹事,与议政事,持正不阿,以疾告归。工诗文,简质厚重,有《归宫詹集》等。

陆肯堂(1650~1696)

字邃深,(一作邃升)一字澹成,江苏长洲人。生于清世祖顺治七年,卒于圣祖康熙三十五年,年四十七岁。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侍读。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圣祖尝赞其学问人品,屡加恩赐。肯堂颖悟嗜学,朱彝尊、王鸿绪、徐乾学、汪琬皆推重之。工诗古文辞,滂沛闳阔,如万斛泉不可抑止。著有三礼辨真、怀鸥舫诗存、陆氏人物考《清史列传》等,并行于世。

胡任与(四书周易徐姓男孩名字?-1704年)

字孟行,号芝山。出生年不详,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二十年乡试得第一名,后屡试不第,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康熙二十年在江南乡试得第一名,成为解元。三次会试不中。胡任舆好学上进,品行端正,虽科场屡试不第,毫不气馁,终于大魁天下。取状元后,充日讲官。他恪尽职守,每次进讲,声若金石。康熙三十六年任会试同考官,取士公正。经多年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后,仕至翰林院侍讲。

李蟠(1655年7月2日—1728年5月9日)

字仙李,又字根庵,号莱溪,江苏徐州(铜山)人。祖籍河北真定,元朝至正年间迁来今丰县梁寨镇程子院村,自二世祖迁居今丰县大沙镇六座楼村。明末祖上从丰县前四楼徙居徐州户部山,李蟠就出生在徐州户部山。他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李向阳,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父亲李弇,是南明小朝廷弘光年间的拔贡。今徐州丰县梁寨镇黄楼村李蟠先祖居住地有状元碑亭、李蟠纪念馆,为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生于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五月二十九日,卒于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四月初一日,享年73岁。李蟠出身于书香门第,诗礼世家,天资聪敏,28岁入泮为博士弟子;36岁中举;43岁(康熙三十六年)钦点状元,是徐州明清两朝唯一一位文状元。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殿试时,因对军政、吏治、河防靖条答对贴切,符合事理,且见解独到,遂被康熙皇帝钦点为一甲进士第一名,授官翰林院修撰。

汪绎(1671-1706)

清代诗人。字玉轮,号东山,江苏常熟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作官仅三年便退隐告归。为诗蕴藉含蓄,著有《秋影楼诗》。

王式丹(1645—1718年)

字方若,号楼村。清朝宝应人。积学嗜古,有盛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状元,授修撰。参与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皇舆图表》、《渊鉴类函》,分校二十一史诸书。因其耳聋,不为康熙所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罢官归。后侨居扬州,与乡士大夫论文为乐,士多从之游。式丹工诗,田雯、王士禛皆推许之,宋荦刻《江左十五子诗选》,以式丹为首。著有《楼村集》25卷、《四书直音》1卷及《灵豆录》。

王云锦(1657—1727)

清代官吏。字海文,号柳溪。榜名施云锦。又名顾云锦,江苏无锡人。生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卒于清雍正五年(1727)。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康熙四十八年,任会试同考官。后来,出任陕西学政,居为提督此地的道员。任职期间,参加编纂《康熙字典》。在康熙、雍正两朝为官。

赵熊诏(1663~1720)

字侯赤,武进人,寓居区境内后北岸(今428号内),是赵申乔的长子。申乔任浙、湘巡抚时,亲自处理文件,他协助文牍稽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顺天乡试。以盛名奉召入南书房(即康熙帝读书处)。康熙四十三年,官修《佩文韵府》,他分任修纂。康熙四十八年,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修撰,进侍读。康熙五十三年,参与《渊鉴类函》修纂工作。康熙五十五年,分任《康熙字典》修纂。康熙五十七年,以大臣子弟从军肃州边防,出私财济运军需,节支归公。康熙五十九年,申乔病故,熊诏奔丧回,未满月,因衰而亡。其状元第坐落今天宁区境内县学街37号。

王世琛(1680年-1729年)

字宝传,号艮甫,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王世琛是明朝探花王鏊的第八世孙,世琛之父王铨,宇东发,康熙二十九年(1690)乡试中举,官至给事中,他为人敦厚重交情,讲信义,被人们所称道,其书法绘画均极精妙,当时颇有名气。世琛就是出生、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其为人、学问及其爱好均深受其父影响。王世琛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殿试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历官传讲学士。

徐陶璋(1674年-1738年)

字端揆,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长洲经济发达,文化兴盛,登科的极多,名列鼎甲的济济。徐陶璋力学,在书法上下过极大功夫,造诣颇高,这使他在以后的科举考试中受益匪浅,因为清代科举考试格外注重书法,往往以书法之优劣评判试卷之高低。康熙皇帝君临天下的第五十五年,即康熙五十四年(1715)二月,徐陶璋赴京参加会试,初九、十二、十五日三场考试下来,徐陶璋榜上有名。但那第一名会元的桂冠却被他的长洲同乡李锦夺得。四月殿试,徐陶璋力挫群雄,夺得第一甲第一名,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二十九名状元,而那位会试第一的同乡李锦仅列第二甲第八名。此科进士共190人,后来成名的不多。徐陶璋在仕途上也没什么作为。不过,他的书法极佳,闻名于世。他之所以能大魁天下,也是凭藉一手好字。尽管文献典籍对他的仕宦生涯没有记载,但他的大名却被收入《皇清书史》等书法典籍中。

于振(生卒年不详),字鹤泉。金坛县城(今金坛市)金城镇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雍正元年(1723年)以一甲一名及第,与弟于敏中皆为状元及第,世称兄弟状元。入仕授编修,入值南书房,主管河南科举考试,充任讲官,又督湖北学政。因误增学额,被贬为行人司副。乾隆元年(1736年)举为鸿儒,再授编修,升侍读学士。乾隆三年,出任江西副主考。于振研学深细精到,见解独特。著有《清琏文钞》12卷,《诗钞》28卷及《南楼草》,卒后墓葬袁家舍。

彭启丰(1701~1784)

清藏书家。字翰文,号芝庭,晚号香山老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朝官吏。清代大臣、学者。16岁入官学读书,好学上进。雍正五年(1727)会试第一,殿试时,列为一甲三名,世宗亲拔为第一。官翰林院修撰,乾隆年间历官侍讲、左佥都御史、浙江学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书。为官40年,以谨慎著称。为了奉养母亲,曾请求辞官;在家中辟园亭,植花竹,拥书万卷,乾隆帝曾赐匾额“慈竹春晖”。主讲于紫阳书院,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廷开馆编纂《四库全书》,广征天下藏书家秘本,江苏省在紫阳书院设书局,分派官员登记造册,由他总理其事。其子亦献书于四库馆数种。所藏书印有“南圃”、“芝庭”、“蓬莱第一峰”、“经筵讲官”等。工于书法,善于绘画,又能诗文,著有《芝庭先生集》、《芝庭诗文集》。

 陈倓(1695年-1739年)

江苏仪征人。字定先,号爱川,生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于清乾隆四年(1739)。清雍正十一年(1733)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

于敏中(1714-1779)

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二年进士,授修撰,以文翰受高宗知,历官侍讲,山东、浙江学政,内阁学士,兵部、刑部侍郎,军机大臣,户部尚书。乾隆三十八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及开四库全书馆,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又充国史馆、三通馆正总裁。敏中资性过人,才识勤练,久直枢近,益熟习掌故。当平定金川,军书旁午,廷谕多出其手。卒,祀贤良祠,谥文襄。敏中善诗,王豫《江苏诗征》卷二○录其《秦系山房》七绝一首。著有《素余堂集》三四卷。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三一九、《清史列传》卷二一《大臣画一传》正编一八、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七。

钱维城(1720—1772)

清朝官吏、画家。初名辛来,字宗磐,一字幼安,号纫庵、茶山,晚号稼轩,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谥文敏。书法苏轼,初从陈书学画写意折枝花果,后学山水,经董邦达指导,遂成名手,供奉内廷,为画苑领袖。曾随乾隆帝在木兰围场狩猎,帝以神 殪虎,命维城绘图刻石纪事。著有《茶山集》。

秦大士(1715~1777)

清乾隆时状元。晚年兼喜绘事,尤善写竹,间作写意花卉,士气盎然。有蓬莱山樵集。卒年六十三。《墨香居画识、芝庭诗稿、画传编韵》人称秦大士的诗、书、画为三绝,秦大士祖籍安徽当涂。明崇祯末年,秦大士的曾祖父秦应瑚从当涂来南京避乱,住在聚宝门内的一条巷子中。其父亲秦有伦生了七个儿子,秦大士排行第二。他自幼聪明好学,10岁便能写诗作文,少年时书法就小有名气,以至所得润笔能养活家人。23岁时在江南贡院考中举人。38岁进京赶考,在皇太后60圣诞的万寿恩科中,大魁天下,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的第43位状元。按惯例,秦大士诞生的小巷就由地方官命名为秦状元巷。

庄培因(1723-1759)、

字本淳,号仲醇。江南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庄存与弟,清代官吏、学者。。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进士第一人。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卒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乾隆十九年(1754)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是科榜眼王鸣盛,后来成为考据大师。二甲四名,纪昀成为大学问家。二甲第四十名钱大昕为一代宗师。因此,庄培因榜被称为"名榜"。乾隆二十一年,庄培因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乾隆二十三年,出任福建学政,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乾隆二十四年病死于任上,年仅三十七岁。庄培因崇尚气节,诗文流畅,书法精妙,尤以楷书闻名于世。

毕沅(1730年9月29日—1797年8月24日)

字纕蘅,小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南镇洋县(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清代著名学者。幼年丧父,师从沈德潜,喜欢金石地理之学。考中举人,授内阁中书,迁军机章京。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侍读学士、太子左庶子,实授甘肃巩秦阶道台、安肃道道台、陕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河南巡抚、湖广总督。嘉庆帝即位,赏轻车都尉世袭。嘉庆二年(1797)年,病逝,获赠太子太保。受到和珅案牵连,坐罪抄家,革除世职。著作有《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张书勋(1732—?)

字在常,号酉峰,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累官至右中允。乾隆三十一年(1766)考中状元。此科进士共计213人,后来出了一些名人。如第二甲第三十五名尹壮图,在乾隆、嘉庆两朝是颇有名望的大臣。张书勋中状元后,依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累官至右中允。右中允是右春坊的官员,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等事。张书勋自幼以孝闻于乡里,深得乡人称赞。传说乾隆二十八年(1762)除夕夜,其母梦中见到一位金甲神对她说:"您的儿子孝行素著,今年春天一定能高中状元。但嘉定县的秦某之孝尤笃,且家境十分贫寒,应当先让他中状元。"乾隆三十年(1766),张书勋以举人的身份得到知县位置。不久参加朝廷殿试,果然高中榜首。以知县身份参加殿试且高中状元,为有史以来不多见。

陈初哲(1736年-1787年)

字在初,号永齐。江南元和(今江苏吴县)人。生於乾隆二年(1736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卒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钱棨qǐ(1734~1799)

原名起,后因避唐代诗人钱起同名,遂改为现名“棨”,字振威,号湘舲(或作“湘灵”),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人。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六元状元”(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之一(另一个人是明朝的黄观)。钱棨,无锡钱氏堠山鼎七支的后裔,十八世钱赓(字公昭)于永乐初年,自堠山迁居长洲县西北蠡南乡,尔后迁居盘门之郊。钱棨出生于书香门第,曾祖父钱中谐,顺治丁酉(1657)举人,戊戌(1658)进士。康熙已未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科,名列一甲第14名,授官翰林院编修。

胡长龄(1758-1814)

字西庚,号印渚,江南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南通寺街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大考二等,提升为侍讲学士,武会试副考官。乾隆六十年(1795年)任国子监祭酒,并主试山东。后官至礼部尚书。胡长龄才誉卓著,位“江东三俊”(马有章、李懿曾)之一,与山阳汪氏合称“汪经胡史”。著作有《胡三余堂存稿》等。

石韫玉(1756~1837)

字执如,号琢堂,又号花韵庵主人,亦称独学老人,江苏吴县人。清朝诗人、藏书家,著录家藏1200余种。石韫玉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卒于宣宗道光十七年,年八十二岁。年十八,补吴县举博士弟子员。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五十七年,任福建乡试正考官。旋视学湖南。历官四川重庆府知府,山东按察使。因事被劾革职,念旧劳赏编修。乃引疾归,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二十余年。尝修《苏州府志》,为世所重。

潘世恩(1769-1854)

初名世辅,小字日麟,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晚号思补老人,室名有真意斋、思补堂、清颂。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潘世恩状元及第,授修撰。从此官运亨通,“少年得进崇阶,又系鼎甲,宜爱惜声名,切勿恣志,前程远大”(嘉庆帝为潘世恩奏折所作批语)。后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等职,偕纪昀经理《四库全书》事宜,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充续办《四库全书》总裁、文颖馆总裁。次年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十七年(公元1812年)授工部尚书,十九年(公元1814年)九月,调任户部尚书,仍署理工部尚书,不久,又署理吏部尚书。

顾皋(1763 ~1832 )

江苏无锡人。字晴芬,号缄石。肄业于东林书院。嘉庆六年(1801)状元,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和侍读学士等职。参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工书画,长于写生,赋色古雅,近宋人,尤妙丛兰修竹。著有《墨竹诗斋古文》、《井华词》等九种。

吴廷琛(1773—1844)

字震南、公君,世称“吴公君“,号棣华,江苏元和(今吴县)人。嘉庆七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浙江金华知府、道光间云南按察使,权布政使,清厘铜库,追缴中饱,铜政大起。有《归田集》。出生名土吴廷琛,字震南,公君,世称“吴公君“,号棣华。元和(今江苏苏州)经济发达,文化兴盛,名士辈出,代有风流。嘉庆七年(1802)"壬戌科"状元吴廷琛就出自这方水土。成为状元四月二十一日殿试。翌日,"读卷官"评判试卷。二十三日,"读卷官"选出10份最佳的卷子,排定第一至第十的名次,进呈嘉庆帝裁决。吴廷琛的卷子名列第一。嘉庆帝御览前10名的卷子,觉得第一份最好,遂于卷首殊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吴廷琛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六十七位状元。

吴钟骏(1798年-1853年)

字崧甫,又字吹声,号晴舫,一作狂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钟骏少时,曾受业于施源,施源十分器重他,对他寄予厚望。青年时代的钟骏由于家贫,靠做教书先生维持生活。道光二年(1822)中试壬午科举人,时梁章钜任江苏巡抚,慕其名而聘为幕僚。道光十一年(1831)冬,他计划北上参加次年的会试,于是辞了梁章钜,梁氏为其出川资若干。未到京,钟骏兄去世,家贫无钱出殡,钟骏乃将川资尽出,为兄办了丧事,次年正月,钟骏因无资北上,工作又辞,生计已断而十分悲伤。中魁后,先授翰林院修撰,累迁至礼部左侍郎,道光十四年(1834)出任福建典试官,次年任湖南典试官,旋又赴福建视学。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浙江视学时,曾对应试生童提出为学之方六条:"治经商汉学;学者就傅必先讨论诸儒说经书;形声、训诂为穷经之根抵;马记、班书为经传之羽翼;推之选词试帖,楷法点画勿效习尚;勿间俗本"。只有这样,才能"经术明,儒业淳,学术正,人才蔚"。咸丰二年(1852),转机学福建,次年卒于官。吴钟骏为人器度浑涵,言语很有分寸,与朋友聚谈,常能将离题之语拉回正轨。生平无他好,惟喜爱藏书,未仕之前,常借贷以购佳本。买不起书时,便借书抄录,终日不辍。为官以后,在公事之余,仍矻矻孜孜,写书抄书,丹铅不去手,惜其著作未见流传。获得荣誉其友人商议,集资洋银100相助,方得成行。钟骏不负众望,一举得中壬辰科恩科状元。

李承霖(1803~1885)

字雨人,号果亭。清嘉庆八年(1803年)出生。镇江人。清状元。道光四年(1824年)进学,道光二十年殿试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十三年任广西学政,纪律严明,事必躬亲。考试时亲临监场,扭转当地“ 手”入场、公然作弊的风气。虽患目疾还坚持阅卷,晚年几近失明。任满回京后,入值上 书房,教皇五子奕读书。咸丰初,母死后回镇江守制。晚年家居,从事地方“善举”。生平诗文多散失,所存几十篇汇为《劫余仅存》。

陆增祥(1816-1882)

江苏太仓人。字魁仲,号星农、莘农。道光三十年(1850)一甲一名进士,官翰林院修撰,历官湖南辰永沅靖道,有政声,以疾告归。少通六书,好学博览,精金石学。著有《篆墨述诘》、《吴氏筠清馆金石记目》、《金石偶存》、《三百砖砚录》、《八琼室待访金石录》等。

翁同龢(1830-1904)

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修撰。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翁曾源(1834—1887)

字仲渊,号寔斋、海珊,江苏常熟人,生于北京翁氏府邸。为安徽巡抚翁同书次子。咸丰六年(1856)由监生恩赐为举人,同治二年(1863)中状元。因其为翁同龢之侄,人称“小状元”。历官翰林院修撰、国史馆纂修。因体弱多病,未几即告病归里,以书画自遣。一度曾代上海县学和龙门书院批阅课卷。书法得翁同龢指导,临池不缀,日有所成。行笔洒脱,深具董书风格。

陆润庠(1841-1915)

字凤石。江苏元和(今吴县)人。同治状元,授修撰。光绪初,屡典试事。后出督山东学政,再迁国子监祭酒,典试江西。因母病回苏州,总办苏州商务。1896年集资在苏州创办苏纶纱厂,旋又开设苏经丝厂,次年开工,不久即出租与商人经营。1898年,任内阁学士,署工部侍郎。后授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不久,擢任左都御史,管理医局。曾典顺天乡试,任会试副总裁,署工部尚书。 1906年,任厘订官制大臣。次年,任吏部尚书、参预政务大臣。1910年任东阁大学士、弼德院院长。后充毓庆宫授读兼顾问大臣,为溥仪师傅。辛亥革命后,辞授读差,但仍照料毓庆宫,后授太保。1915年病死。死后,赠太傅。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

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黄思永

同治十二年(1873),朝考后,黄思永任职礼部,后又考进军机处。光绪六年,黄思永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但他不图宦途升迁,只想经商办实业。黄思永被参奏,说他谋小贩之利,因而被劾削官。至于官位,本非黄思永所求,也没放在心上。光绪十二年,黄思永充任会试同考官,后累迁仅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

原地址:https://9qiming.com/qm/2381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