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司起名正文

算命公司名录 公司算命网

传统文化如何转换成世界语言?在北京举行的第24届冬奥会的开幕式算命公司名录,设计了以二十四节气来倒数时间的短片。全世界的观众在大屏幕上看到,“处暑”节气的画面,是一个满头大汗练习冰雪项目的男孩,汗水从他的下巴滴落。这个咬紧牙关的孩子,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直白展现,而画面选配的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相信会击中每一个中国人,也会击中每一个经历过人间四季、成败起落的奥运观众。

多年来致力于传播节气文化的韩可胜,对二十四节气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他发现很多人认为节气就是风花雪月,写起文章来只谈花花草草;还发现很多人认为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当代生活中,节气已经无甚意义。本报近日采访了韩可胜,请他谈谈节气何以仍与我们相关,谈谈中国人从自然中收获的智慧如何仍有益于当今世界。

算命公司名录

明 唐寅《春雨鸣禽图》 “山空寂静人声绝,栖鸟数声春雨馀。”

文汇报:通常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基于农耕文明的经验。因此,生活在不同地理区域和物候条件下的人,不一定能够感同身受;要将之转换为世界语言,面对全球观众,更是难上加难。您作为文化学者,如何评价冬奥会开幕式对二十四节气的讲述?

韩可胜:首先要说,“二十四节气是基于农耕文明的经验”,这话是不准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有个准确的表述:“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对二十四节气的很多简短判断,都不能准确体现二十四节气的本质。

二十四节气首先是关于太阳运动的知识,是天文学知识。明代大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古人不断培养强大的观察自然的能力,才能在大自然中相对顺利地生存下来。

节气是一个时间知识体系。为了指导生产生活,中国人逐步发现了节气。从最早的“二至”(冬至夏至),到“二分”(春分秋分),再到“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古人把一个太阳年平均分为24段,就是二十四节气。但其实,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是一个椭圆形轨道,地球在近日点上公转得快一点,在远日点慢一点,所以节气其实不是严格均分的。明代西方天文学知识传入后,徐光启引入黄道概念,重新测节气。1645年清廷颁立新的二十四节气,沿用至今。

“节”本义是“竹节”,“气”本义是“云气”。这24段,也就是24节,都有各自的气象、气候、气质。中国人信仰天人合一。节气既是天,也会影响到人,所以,人的生活,乃至命相都会受到节气的影响。节气是农历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所有的生产生活都在这个体系中展开。不仅种田,结婚、造房子、看风水、安葬先人、开张奠基、走亲访友,甚至古人算命相……每一个农历日子的背后都离不开节气。农历是阴阳合历,是阳历的“二十四节气”和阴历的“月”的结合体。

二十四节气经常运用于农耕,在农耕文明中得到反复检验,也在农耕文明中得到发扬和完善。但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是基于农耕文明的经验”,很容易得出推论,现在不是农耕社会,节气已经过时了。其实不然。新华社有一段报道,我觉得写得很好:“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节气,是最大的自然。

冬奥会用一种令人惊艳的方式,让全世界人知道了中国还有节气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时间知识体系”;它传达了中国人的一个理念,即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美美与共的伙伴,不是征服、改造的对象。节气始终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就此可以说,我们时时都在与自然共生。

文汇报: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知识体系,也传播到东亚其他国家。如日本,将之稍加改造,同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器物联系起来,且加入了不同地方的不同风物。曾有学者表示,现代中国人似乎更强调血缘和姻缘,相对忽视地缘。就这一点而言,有必要向韩国和日本学习,运用传统节日增强“地缘”情感。您在传播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过程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体会?

韩可胜:东亚地区,汉文化圈,都是基本符合节气特征的。与节气类似的,比如梅雨,中国有梅雨现象,日本也有。所以这些国家相对容易接受中国的气候体系乃至一些观念。不过他们的传播有他们的特点,日本是一个岛国,对“土地”“地缘”的意识强,有他们文化的因素,也有他们现实的考量。

中国人也是非常重视“土地”和“地缘”的。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像“落叶归根”,包括“春运”都与之有关。只是当代社会,因为各地发展的不平衡,生存和发展机会有差异,人员高度流动,部分破坏了地缘观念,特别是传统乡村的大量消失,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但是,流动在外,也有强化地缘观念的一面。像今天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是讲述地方故事,乃至用方言讲述,深入人心,这就是人们仍然执着于地缘认同的体现。

中国很大,气象结果不可能完全同步。岭南早已春雷隆隆,塞北还是雪地冰天。节气在北方和南方,会或晚或早一点,但也是被广泛认知的。《淮南子·天文训》第一次完整表述了二十四节气,其基准点正是秦岭—淮河一线,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以此为基准,南方的“节气”可以依次提前,北方的“节气”可以依次推迟,都能有个参照。

我们确实可以多多利用节气,让现代人在感受时间变换的同时,对自己所处的地理有更深的理解,增进对地方的情感和认同。像现在,读南宋文学家、教育家张栻写的“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这样典型的长江流域的立春场景,是不是就会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欢喜?其实十几年来,我在福建、四川、安徽、山东、甘肃,也都讲过节气。“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上,在玉门关讲节气,也别有韵味。

文汇报:中国还有很多非遗,收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的,除了农历二十四节气,以及我们较为熟悉的像书法、篆刻、剪纸,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或具有极强地域性的文化艺术,如藏医药浴法、蒙古族的呼麦、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大西北的花儿、福建南音等。如何挖掘各地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审美与价值,使之穿越古今,共同构建今日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

韩可胜:绝大部分非遗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在发挥作用,共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讲:“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具有科学的价值理念,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在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二十四节气是很特别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晚清之后的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欺凌。但这只是世界文明此起彼伏的一面。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中华民族自强繁荣的见证。了解珍惜自己的传统,“自爱”,是“自信”的第一步。

我生在、长在皖西南山区。每到春天,我就想起父亲念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父亲在惊蛰、春分时节教我的诗词。不管我走到哪里,总是记得儿时的场景,追着父亲问“剪刀”呢,“二月春风”怎么“似剪刀”——这样美好的、有爱的回忆,我一生都记得。算命公司名录你爱什么,爱家人,爱故乡,爱祖国……都不是虚无缥缈的,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和载体。而文化传统,包括诗词歌赋,包括传统艺术,就是这个指向和载体。

文汇报:奥运会的核心文化元素仍是现代的、充满活力的——像冰墩墩,戴上冰雪运动头盔,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日本在“东京8分钟”和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的动漫、法国在“巴黎8分钟”里展示的锌皮屋顶,这些都是他们一二百年里重新打造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您认为,我们可以如何开掘近现代的文化资源,我们的文化产业应该如何打造能够风靡全球的符号?

韩可胜:文化有一个二律背反。就是既要讲传承,也要讲创新。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讲:“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如果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符号,进行没有根基的创新,要么是“一时之新”,很快就烟消云散;要么是“模仿之新”,说到底是抄袭别人的。既要是扎根于自己的东西,又要有创新,这要求是很高的。

“巴黎8分钟”里,运动员在各种建筑的屋顶上穿行,带领观众深入城市,认识巴黎。巴黎85%的屋顶都采用锌板,从空中俯瞰,随着光影变化,呈现出极富层次感的银灰色,这使得屋顶成为巴黎城市标志之一,也赋予了巴黎最美城市天际线的美名。锌皮屋顶现代吗?我想也不算现代,都快要两个世纪了;但这也不是通常说的传统,而是他们重新发明的传统,近现代的传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奇迹,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在一个奋发而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定会孕育出我们今天意想不到的文化符号。

文化自信不会孤立存在,总是与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和国力强盛结合在一起的。前些年美国人演绎出来的“功夫熊猫”,就是我们两种文化符号的成功化合。如果我们创造力再提升一些,能代表中国元素、又曾影响世界的符号太多了,比如推动了世界地理大发现的“指南针”,推动了知识传播和普及的“印刷术”和“造纸术”……这些被广为接受的事物,都来自中国,而当今世界,没有几个外国人知道这些历史了。作为中国人,算命公司名录你不告诉世界,谁告诉世界?

二十四节气以哪个节气为起点

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有趣的是,对于节气的起点究竟在冬至还是立春,一直存在争论。

所谓“立竿见影”,最容易发现的节气,是影子最长时候的冬至和影子最短时候的夏至。人们最早发现的节气就是冬至。如果按重要性排序,冬至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气,没有之一。冬至是最重要的转折点,第一个完整记录节气的《淮南子》也确以冬至为起点。

但是,节气一般不单独使用,节气是干支历的一部分。干支历,是春夏秋冬为序,“斗柄回寅”为“春正”(正月),这是夏朝的历法。汉朝确立了这一制度,春夏秋冬的顺序也确定了下来。于是与之配套的节气,自然就依照了这个顺序。农历年,是阳历的干支年和阴历的月相结合的产物。

在历法中,年比节气大。节气服从年。年以春开始,节气立春就成了二十四节气之首。所以,说立春是节气之首,不仅仅是习惯,而是历法体系的整体性决定的。我们的节气歌从立春开始,正是这一历法体系的体现。

作者:李纯一

编辑:刘迪

原地址:https://9qiming.com/qm/2397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