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劳政超:创作随感·观物取象

创作随感——观物取象

文/劳政超

在当代水墨人物画发展过程中,对于当代水墨人物画身份定位、表现手法、笔墨运用、美学价值或是前途命运,理论家、画家之间纷争不断。然而关于水墨人物画形象问题却少有人提及,然而形象的选择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却是极其重要的。在传统人物画创作就强调“传神”的重要性,顾恺之“传神论”谢赫的“气韵生动”都是在强调对形象的选择和处理。

劳政超:创作随感·观物取象

激情燃烧的岁月 · 荆州分洪 ║ 300cm×200cm ║ 纸本水墨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自古人物画最难,难在形象的选择和表现上。一个入画的形象,首先是有感觉的形象。感觉,是最难用文字表述清晰的词,因为它本身就是形而上的,可以明确的是一个优秀的人物形象,无论美丑,都必然会在创作之处能够勾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表现冲动或者引发联想。正如伦勃朗所说“我只画让我感动的东西。”,在面对形象的时候,要做的是把现实中的人转换成一幅可看的画,这不是描摹照片而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再创造,没有感觉亦换句话说面对形象没有想法是没法画的。在具体创作实践中感觉有它具体作用,进行过人物写生训练的人大堤都有一种认识,在面对模特的时候观察越久越会疲惫,随着时间的推移形象的特征也因视觉逐渐习惯而被削弱,但我们毕竟不是机械,能够瞬间抓住所有特征进行表现或者强化,当面对这些视觉疲惫的时候最大的依靠就是感觉。经过我的导师李宽教授的教导,我在创作时会依据感觉把握对象大的“势”,常常采取用细致描绘来强调差异性,用写意概括的方法处理无关紧要的地方,这种局部的精细和概括依据的就是对于“势”的感觉。举一个具体创作中的例子,在处理一摞秸秆的时候,如果照着照片去一根根的去“抄”不仅画的累,看的也很累,画面也缺少画味,应先用侧锋顺着秸秆的走势扫几笔,表现出大的穿插走势,然后再用小笔中锋以强化疏密节奏为目的,补充一些小的局部细节。

劳政超:创作随感·观物取象

节气印记 · 寒露 ║ 240cm×200cm ║ 纸本设色

次之入画的形象,也必然是有代表性的,或说具有典型性,但不等同与人物特征,这种典型性是一种共识,代表同一类人在大众心中普遍认同的共性特征,这种共性特可以是精神气质、衣着特征、生活情趣、习惯表情、肢体语言等等,往往被选取的形象具备一种或多种共识,越多的共识性的特征出现于这个形象中,越会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和理解。集众多共性特点的优秀典型形象在现实中很难寻找,所以在绘制群像大画时,可以依据选取的主题,选取多个有代表性的形象进行综合以强调和明确主题情感。共性特征是普遍存在的,大到同一阶级、时代、信仰,小到同一生活状态、工作、性格等。这与在文学创作中尖嘴猴腮只会形容丑,绝不会有人拿来形容美是一个道理。当然现实丑可以转换艺术美,这无关于今天讨论的话题,不做争论。绘画不同于文字,它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明确的传达观点,而是需要欣赏者本身去联想和体悟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而对于同一类人的共性认知就成为了准确联想和体悟的基础,进而达到忘我的境界,使自身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这如同在接受美学中的概念“共鸣”。

劳政超:创作随感·观物取象

暖阳 ║ 240cm×200cm ║ 纸本设色

比如当观看陈钰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中牵着小女孩的老妇、挑扁担的老农、喂奶的母亲、瘫坐的士兵、落魄的文人等典型形象的时候,轻易的可以体会和联想到他们的内心状态,如同自己就是他们。比如瘫坐在地的士兵,也许此时他不再关心为何而战,不再关心自己可能得到的荣誉,甚至不再担心死亡的恐惧,他只是想这一切都快点结束,期待过上战前平静的生活。正如秦牧《艺海拾贝·并蒂莲的美感》:“一切艺术所以能够感动人,只是因为被感动的人从这种艺术里面引起某种程度的思想上的共鸣”。

劳政超:创作随感·观物取象

瞧戏 ║ 240cm×200cm ║ 纸本设色

其次所选取的形象一定不是平庸的形象,那种扔到人堆里绝对不会被注意的形象很难成为艺术形象。入画的形象必然是有鲜明特征的,是容易吸引人注意的,当然这并不是代表荒诞丑怪的极端形象,反之那些过于荒诞的形象往往也是要避免的。这种特征可以是五官长相特征,可以是瞬间表情、动作特征,亦或是衣着发饰等特征,对于这些个性特征的处理是传神的关键。进行人物画创作,将自然界中真实的人物形象转换为艺术形象是离不开取舍的,取舍得当可以把人物处理的比对象更生动,更形象,正如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取舍的关键就在于对形象特征的提炼,《世说新语》“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顾恺之强调面颊三根汗毛,说的就是强调特征这个道理。可知在面对形象时,最先吸引人的一定是他明显的特征,比如少女的泪痣、算命先生的鼠须、农村老妇深陷的眼窝、又或等裴叔则颊上三毛等。

劳政超:创作随感·观物取象

山里红 ║ 240cm×200cm ║ 纸本设色

绘画创作时注意力也往往会被这些特征所吸引,同时会减少对其他共性东西的关注。比如当面对一个历经沧桑的母亲形象时,你也许会被她深陷的眼窝所吸引,这时在集中精力表现眼窝体积的时候,很难再去注意到无关紧要的睫毛或泪腺等细节。进行人物画创作毕竟不是描摹照片,到处面面俱到,把能看见的东西弱化甚至是不画,把吸引人的东西画精致必要的时候进行强化,这一切的依据都是源自对特征的准确把握。阿恩海姆曾说:“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

劳政超:创作随感·观物取象

乡戏 ║ 240cm×200cm ║ 纸本设色

最后,则是符合画面需要的形象,再生动的形象也是画面的一部分,也需要从属于画面。我在做构图的时候,一般会先将所拍摄的素材浏览一遍,挑出最符合需要的形象。确立好主要形象之后再依据中国画相生相让的构图原则去挑选其他次要人物,一般的原则是挑选角度、动态、着装配饰与主要人物不同的形象,挑选与主要人物形象气质、精神状态相同的。这种选择方式类似于太极图,形象雷同则平淡乏味、不耐看、缺少节奏感,形象冲突过大则会破画面的整体性,让画面主题思想变得模糊不清。

劳政超:创作随感·观物取象

谐 ║ 240cm×200cm ║ 纸本设色

劳政超:创作随感·观物取象

藏歌1 ║ 138cm×68cm ║ 纸本设色

劳政超:创作随感·观物取象

藏歌2 ║ 138cm×68cm ║ 纸本设色

劳政超:创作随感·观物取象

藏歌3 ║ 138cm×68cm ║ 纸本设色

劳政超:创作随感·观物取象

藏歌4 ║ 138cm×68cm ║ 纸本设色

劳政超:创作随感·观物取象

藏歌5 ║ 138cm×68cm ║ 纸本设色

劳政超:创作随感·观物取象

侍女1 ║ 138cm×68cm ║ 纸本设色

劳政超:创作随感·观物取象

侍女2 ║ 138cm×68cm ║ 纸本设色

图文来源于网络

主攻学术·挖掘新人·引领收藏

北京墨轩臻品艺术 | 传承文脉·艺品典藏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2475.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