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孩起名正文

周易起名带隽字的女孩名字 男孩名字含隽字好不好

尊臨(尊临),◆1.居尊臨下。猶言統治和管轄。○《後漢書‧第五倫傳論》:“君子侈不僭上,儉不偪下,豈尊臨千里而與牧圉等庸乎周易起名带隽字的女孩名字?”◆2.敬詞。猶光臨。多於迎候尊者時用之。○《宋史‧樂志七》:“泰元尊臨。”泰元,天神。3.舊謂君父來臨。○[宋][范成大]《東宮壽詩》:“并世勳華照古今,朱明彩服侍尊臨。”

至臨(至临),◆謂處於極好的地位以居高臨下。○《易‧臨》:“六四,至臨,無咎。”○[王弼]注:“處順應陽,不忌剛長,而乃應之。履得其位,盡其至者也。”○[孔穎達]疏:“履得其位,能盡其至極之善而為臨,故云至臨。以柔不失正,故無咎也。”一說,謂君主親自臨朝執政。見[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卷二。

照臨(照临),◆1.照射到。○《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照臨四方曰明。”○[漢][焦贛]《易林‧巽之井》:“昊天白日,照臨我國。”○[冰心]《寄小讀者》三:“朝陽極光明的照臨在無邊的整齊青綠的田畦上。”◆2.從上面照察。比喻察理。○《詩‧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臨下土。”○[鄭玄]箋:“照臨下土,喻王者當察理天下之事也。”○[唐][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朗鑒存愚直,皇天實照臨。”○[明][陸采]《明珠記‧榮封》:“斯人既有殊能,在朕可無曲赦,諒黜陟之惟允,見照臨之無私。”◆3.猶光臨。稱賓客到來。○《左傳‧文公十二年》:“[秦伯]使[西乞術]來聘,且言將伐[晉],[襄仲]辭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臨[魯國]。’”[南朝][宋][范曄]《樂游應詔詩》:“軒駕時未肅,文囿降照臨。”

月臨花(月临花),◆林檎花的別名。林檎,即花紅,又名沙果。落葉小喬木,葉卵圓形或橢圓形。春夏之交開花,色粉紅。果實秋季成熟,像苹果而小。○[唐][元稹]有《月臨花》詩。原注:“林檎花。”

遠臨(远临),◆1.猶遠眺。○《梁書‧沈約傳》:“開閣室以遠臨,闢高軒而旁睹。”◆2.謂按臨遠方。○[明][文徵明]《朱秋崖像贊》:“迨乎出鎮[閩][越],聿樹風聲,遠臨海嶠,志清梟獍。”

一問一臨(一问一临),◆古禮,君對士的疾病要慰問一次,對士的喪事要臨吊一次,故稱。○《荀子‧大略》:“君於大夫三問其疾,三臨其喪,於士一問一臨。”

謝臨川(谢临川),◆指[南朝][宋][謝靈運]。因其曾為[臨川]內史,故稱。○[唐][王表]《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詩:“聞說鶯啼卻惆悵,詩成不見[謝臨川]。”

相臨(相临),◆相制。○《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閒,犬牙相臨。”○[司馬貞]索隱:“相銜如犬牙,故云犬牙相制,言犬牙參差也。”○[宋][朱熹]《延和奏札》之三:“上下相臨,轉相逼迫。”○[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大學‧傳第十章二》:“一國之人,為臣為民,其分之相臨,情之相比,事之相與,則上下、左右、前後盡之矣。”

險臨臨(险临临),◆方言。很危險。○[洪深]《香稻米》第二幕:“每擔多出兩角錢,我本來是出得太多周易起名带隽字的女孩名字了!險臨臨的!”

下臨(下临),◆下對;下視。○[漢][枚乘]《七發》:“上有千仞之峰,下臨百丈之谿。”○[南朝][齊][王巾]《頭陀寺碑文》:“飛閣逶迤,下臨無地。”○[唐][杜甫]《寄董卿嘉榮》詩:“下臨千仞雪,卻背五繩橋。”

威臨(威临),◆謂以威勢臨駕其上。○《後漢書‧徐璆傳》:“太后怒,遽徵[忠]([張忠])為司隸校尉,以相威臨。”

統臨(统临),◆統治;統領。臨,居上視下。○《舊唐書‧忠義傳上‧蘇安恒》:“今太子孝敬是崇,春秋既壯,若使統臨宸極,何異陛下之身。”○[宋][王禹偁]《送柴轉運赴職序》:“是故統臨諸侯,考覈群吏,刑罰不中,得以申明,利害相交,得以改作。”

天臨(天临),◆上天照臨下土。喻天子之治。○[南朝][宋][顏延之]《應詔宴曲水作詩》:“太上正位,天臨海鏡。”

四臨(四临),◆四面逼近。○《南史‧宋紀上‧武帝》:“公蒐乘秣馬,敻入遠疆,衝櫓四臨,萬雉俱潰,拓土三千,申威龍漠。”○[唐][陸贄]《安撫淮西歸順將士百姓赦》:“今王師四臨,所至剋捷,將士百姓,款附甚多。”○《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詔上》:“請加戍[劍南]、[西山]、[涇原]等州,[安西]鎮守,揚兵四臨……可以立功云。”

視臨(视临),◆親往哭吊。○[元][柯丹丘]《荊釵記‧團圓》:“曾薦亡妻,原籍視臨在宮觀裏。”

盛氣臨人(盛气临人),◆見“盛氣凌人”。

入臨(入临),◆1.進門哭吊。○《禮記‧曲禮上》:“望柩不歌,入臨不翔,當食不歎。”○[孔穎達]疏:“謂入臨人之喪,不得趍翔為容。”◆2.入朝哭臨。○《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八年》:“[司馬光]入臨,衛士見[光],皆以手加額曰:‘此[司馬相公]也!’”

曲臨(曲临),◆1.猶俯照。○《宋書‧謝靈運傳》:“仰憑陛下天鑒曲臨,則死之日,猶生之年也。”◆2.屈尊光臨。稱人來訪的敬辭。○[南朝][梁][蕭統]《謝敕參解講啟》:“中使曲臨,彌光函席。”

親臨(亲临),◆親自蒞臨。○《後漢書‧梁統傳》:“建塋於[恭懷皇后]陵傍。帝親臨送葬,百官畢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四回:“到了那天,卻也熱鬧異常,便是撫院也親臨吊奠。”○[茅盾]《子夜》十九:“他覺得坐在後方等消息,要比親臨前線十倍二十倍地難熬。”

母臨(母临),◆謂以母儀照臨。○《後漢書‧皇后紀下‧靈帝宋皇后》:“[宋皇后]親與陛下共承宗廟,母臨萬國,歷年已久。”○[唐][陸贄]《冊淑妃王氏為皇后文》:“惟帝承天,惟后配帝;嗣續百代,母臨萬邦。”

面臨(面临),◆面前遇到(問題、形勢等)。○《人民日報》1991.7.12:“目前,災區面臨的困難仍然很多。”如:各級幹部面臨的一個緊迫問題是學習。

陵臨(陵临),◆高下相凌。謂相頡頏,比個你高我低。○[隋][楊素]《山齋獨坐贈薛內史》詩之二:“花草共縈映,樹石相陵臨。”

臨質(临质),◆臨場對射。謂臨場比賽。○《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司馬貞]索隱:“質猶對也。將欲對射之時也。”

臨制(临制),◆1.監臨控制。○《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當今陛下臨制天下,一齊海內,泛愛蒸庶,布德施惠。”○[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德既不能綏懷,威又不能臨制。”○[宋][陳師道]《上曾樞密書》:“故某嘗謂虜既弱矣,不復能抗中國,宜稍存立,使假威命以臨制部族,壓服姦豪。”○[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今以[滿洲]五百萬人,臨制[漢]族四萬萬人而有餘者,獨以腐敗之成法,愚弄之、錮塞之耳。”◆2.指皇后臨朝稱制。○《後漢書‧皇后紀論》:“[漢]世皇后無謚,皆因帝謚以為稱。雖[呂氏]專政,[上官]臨制,亦無殊號。”

臨紙(临纸),◆謂面對紙張書寫之時。○[晉][陸雲]《國人兵多不法啟》:“愚臣不以前後干迕多見罪責,臨紙慷慨,言不自盡。”○[唐][元稹]《鶯鶯傳》:“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宋][陳亮]《與應仲實書》:“臨紙無任惓惓。”

臨止(临止),◆猶蒞止。○《元史‧禮樂志三》:“上帝臨止,享于克誠。”

臨職(临职),◆謂任職治事。○《南史‧劉道產傳》:“善於臨職,在[雍]部政績尤著,蠻夷前後不受化者皆順服,百姓樂業。”

臨政(临政),◆親理政務。○《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夙興夜寐,朝夕臨政,此以知其恤民也。”○《後漢書‧陳蕃傳》:“今陛下臨政,先誅忠賢。遇善何薄?待惡何優?”[宋][曾鞏]《宜黃縣縣學記》:“而臨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講。”

臨陣(临阵),◆亦作“臨陳”。◆謂身臨戰陣。舊題[漢][李陵]《答蘇武書》:“單于臨陣,親自合圍。”○《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往者[洮]西之戰,將吏士民或臨陳戰亡,或沈溺[洮水],骸骨不收,棄於原野。”○《三國演義》第九一回:“吾自隨先帝以來,臨陣不退,遇敵則先。”○[清][龔煒]《巢林筆談‧魏武臨陣》:“[魏武]臨陣,意思安閒,如不欲戰,是絕大本領。”○[許地山]《街頭巷尾之倫理》:“那人高聲演說,說他是真好漢,不怕打,不怕殺,更不怕那班臨陣扔槍的丘八。”

臨照(临照),◆本謂天日之照耀。多喻指君王的儀範或恩德。○《左傳‧桓公二年》:“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唐][陳鴻]《東城老父傳》:“朝覲之禮容,臨照之恩澤,衣之錦絮,飼之酒食,使展事而去,都中無留外國賓。”○[宋][曾鞏]《請令長貳自舉屬官札子》:“以陛下之臨照,誰敢不應之以公?”

臨戰(临战),◆1.督戰,參戰。○《漢書‧陳勝傳》:“[勝]出臨戰,軍破,[張賀]死。”○[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蒯聵]臨戰,獲佑於筋骨之請。”◆2.臨到作戰。○《韓非子‧內儲說上》:“臨戰而使人絕頭刳腹而無顧心者,賞在兵也。”○[毛澤東]《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現在我軍幹部中,還有許多人,在平時,他們贊成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原則;但到臨戰,則往往不能應用這一原則。”

臨月(临月),◆謂懷孕足月,已達產期。○《宋書‧始安王休仁傳》:“時廷尉[劉矇]妾孕,臨月,迎入後宮,冀其生男,欲立為太子。”○[南朝][梁武帝]《凈業賦》序:“臨月者行產路側,母不及抱。”○[宋][王鞏]《聞見近錄》:“今宮中有將臨月者,姑俟之可乎?”

臨御(临御),◆1.謂君臨天下,治理國政。○《晉書‧后妃傳下‧康獻褚皇后》:“當陽親覽,臨御萬國。”○[南朝][陳]徐陵《陳公九錫文》:“折衝四表,臨御八荒。”○《舊唐書‧憲宗紀論》:“及上自藩邸監國,以至臨御,訖于[元和],軍國樞機,盡歸之於宰相。”○《宋史‧外國傳五‧注輦》:“廓明明之德以臨御下民,懷翼翼之心以昭事上帝。至仁不傷於行韋,大信爰及於淵魚。”○《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卻說我大[清]聖祖[康熙]佛爺在位,臨御六十一年,厚澤深仁,普被寰宇。”◆2.謂皇帝坐朝或臨幸至某地。○[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一‧朝班》:“朝班自有定式,今上久不臨御,班行遂無定序。”○《清史稿‧禮志四》:“帝臨御園中,遇列聖誕辰,忌辰,令節,朔、望、並拈香行禮。”

臨虛(临虚),◆憑臨虛空。○[晉][郭璞]《江賦》:“迅蜼臨虛以騁巧,孤玃登危而雍容。”○[唐][杜甫]《石櫃閣》詩:“石櫃曾波上,臨虛蕩高壁。”

臨刑(临刑),◆將受死刑之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唐][白居易]《何滿子》詩序:“[開元]中,[滄州]有歌者[何滿子],臨刑,進此曲以贖死,上竟不免。”○[明][劉若愚]《酌中志‧<憂危竑議>後記三》:“臨刑時觀者雲集,忽一人獨呼曰:‘冤哉[荷花兒],殺人者我也。’”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各省起義‧辛亥灤州兵變記》:“[王金銘]臨刑,[懷慶]軍欲縛之,[金銘]曰,吾軍人無須此,挺身叉手就刃,氣張甚。”○[蘇曼殊]《嶺海幽光錄‧陳子壯》:“臨刑,舉酒屬諸紳曰:‘畏否?’諸人以頭搶地曰:‘敢不畏?’”

臨下(临下),◆1.從高望下。○《國語‧晉語七》:“[悼公]與[司馬侯]升臺而望曰:‘樂夫!’對曰:‘臨下之樂則樂矣,德義之樂則未也。’”◆2.指治理下屬。○[漢][蔡邕]《陳太丘碑》:“不徼訐以干時,不遷貳以臨下。”○[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在上哀矜,臨下莊敬。”○《北齊書‧幼主紀論》:“網羅俊乂,明察臨下,文武名臣,盡其力用。”○[魯迅]《墳‧論照相之類》:“治[吳]時候,如此驕縱酷虐的暴主(指[孫皓]),一降[晉],卻是如此卑劣無恥的奴才。○[中國]常語說,臨下驕者事上必諂,也就是看穿了這把戲的話。”

臨問(临问),◆臨視慰問。常指帝王親自或派人慰問、諮詢。○《漢書‧霍光傳》:“[地節]二年春病篤,車駕自臨問[光]病,上為之涕泣。”○《南史‧虞荔傳》:“乘輿再三臨問,手敕中使相望於道。”○《宋史‧禮志二四》:“既而召父老臨問,賜以飲食茶絹,及五坊軍士銀絹有差。”○[清][顧炎武]《菰中隨筆》:“察其課效尤異者,或錫以車裘,或就加祿秩,或降使臨問,并璽書慰勉。”

臨文(临文),◆撰寫或研讀、抄錄文辭。○[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諷誦則績在宮商,臨文則能歸字形矣。”○[宋][張載]《正蒙‧大易》:“往之為義,有已往,有方往,臨文者不可不察。”○[清][龔煒]《巢林筆談‧親不貶尊》:“[顧文康]嘗受業于嫡姪,臨文稱‘老姪先生’,蓋亦不以親故貶尊也。”參見“臨文不諱”。

臨危致命(临危致命),◆謂遇到危難肯豁出生命。語本《論語‧子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端委虎門,正言彌啟,臨危致命,盡其心禮。”○[清][方苞]《書<楊維斗先生傳>後》:“本朝臨危致命諸臣,據事直書,無庸瞻顧。”

臨危制變(临危制变),◆面臨危難時緊急應變。○《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北齊][劉晝]《新論‧明權》:“循理守常曰道,臨危制變曰權。”○《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九年》:“上至[鄴],自為文祭[魏太祖],曰:‘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臨危下石(临危下石),◆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野叟曝言》第五九回:“[水夫人]慨然嘆息道:‘……即衣冠名教中,講說道學,誇談經濟者,少甚麼看風使柁、臨危下石之人。’”

臨危受命(临危受命),◆謂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語本[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夏衍]《心防》第三幕:“臨危受命於先,哪兒能臨陣脫逃於後?”

臨危不顧(临危不顾),◆謂遇到危難毫不顧惜生命。○《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奐傳》:“[和]、[琇]、[撫]皆抗節不撓,拒[會]凶言,臨危不顧,詞指正烈。”○《周書‧趙善元定等傳論》:“臨危不顧,前哲所難。”○[唐][司空圖]《馮燕歌》:“未死勸君莫浪言,臨危不顧始知難。”亦作“臨難不顧”。○《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揚六軍之大勢,安城守之懼心,臨難而不顧,畢志傳命。”○《三國演義》第七二回:“披堅執銳,臨難不顧,身先士卒;賞必行,罰必信。”

臨危(临危),◆1.謂人病重將死。○《後漢書‧張酺傳》:“[酺]病臨危,敕其子曰:‘[顯節陵]埽地露祭,欲率天下以儉,吾為三公,既不能宣揚王化,令吏人從制,豈可不務節約乎!’”○《儒林外史》第六回:“豈但二位親翁,就是我們兄弟一場,臨危也不得見一面。”◆2.面臨危難。○[晉][潘岳]《西征賦》:“臨危而智勇奮,投命而高節亮。”○[唐][韓愈]《楊燕奇碑文》:“公結髮從軍四十餘年,敵攻無堅,城守必完,臨危蹈難,歔欷感發,乘機應會,捷出神怪。”○[清][馮桂芬]《金公墓志銘》:“張弮慷慨,盪決先驅,在險彌亮,臨危不渝。”參見“臨危不顧”。

臨望(临望),◆謂登高遠望。○[戰國][楚][宋玉]《高唐賦》:“高矣顯矣,臨望遠矣。”○[漢][劉向]《新序‧刺奢》:“[紂]為[鹿臺],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丈,臨望雲雨。”○《資治通鑒‧唐懿宗咸通十年》:“[弘立]與諸將臨望,自謂功在漏刻。”

臨頭(临头),◆1.落到頭上。多指不幸的事情或禍患。○[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一摺:“問甚麼誰得官,誰得祿,誰得錢呀,到後來死生關臨頭怎免?”[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五講:“這三件外來的大禍,已經臨頭,我們民族處於現在的地位,是很危險的。”徐遲《火中的鳳凰》:“傷痛還未過去,災禍卻又臨頭。”○[峻青]《黎明的河邊‧水落石出》:“英勇的戰士,他知道死已經臨頭了。但是,他相信,黨和人民,不會讓匪徒們猖狂下去的。”◆2.猶當頭。○[郁達夫]《在寒風裏》下:“我驚异極了,正好像是臨頭被潑了一身冷水。”◆3.猶臨了,到頭。京劇《鳳還巢》第二場:“我看事到臨頭,是由你,還是由我!”

臨統(临统),◆猶制約。○[宋][司馬光]《謹習疏》:“於是申明軍法,使自押官以上各有階級,以相臨統,小有違犯,罪皆殊死。”

臨送(临送),◆謂親臨送別。○《南史‧虞荔傳》:“及喪柩還鄉里,上親出臨送,當時榮之。”○[宋][周密]《齊東野語‧出師旗摺》:“[哥舒翰]守[潼關],天子御[勤政樓]臨送。”

臨死(临死),◆臨將死亡。○[北齊][劉晝]《新論‧貴言》:“臨死者謂無良醫之藥,將敗者謂無直諫之臣。”○《儒林外史》第六回:“話說[嚴監生]臨死之時,伸着兩個指頭,總不肯斷氣。”○[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臨死做詩的,古今來也不知道有多少。”

臨水樓臺(临水楼台),◆猶言近水樓臺。○[宋][湯恢]《祝英臺近‧中秋》詞:“[洞庭]窄,臨水樓臺,清光最先得。”按,[宋]人尚有“近水樓台先得月”之語,見[俞文豹]《清夜錄》,為后所習用。

臨水登山(临水登山),◆游覽山水名勝。亦指長途跋涉。○[唐][楊炯]《送并州旻上人詩序》:“況乎人生天地,嶽鎮東西,良時美景,始雲蒸而電激,臨水登山,忽風流而雨散。”○[唐][劉禹錫]《酬馬大夫登洭口戍見寄》詩:“新辭將印拂朝纓,臨水登山四體輕。”◆补证条目■游览山水名胜。亦指长途跋涉。○南朝梁元帝《怀旧志序》:“臨水登山,命儔嘯侣。”○沈从文《谈写游记》:“写游记必临水登山,善于使用手中一支笔为山水传神写照,令读者如身莅其境,一心向往,终篇后还有回味余甘,进而得到一种启发和教育,才算是成功作品。”

臨書(临书),◆1.面對所寫的書信。○[晉][陸雲]《吊陳永長書》:“臨書鯁塞,投筆傷情。”○[元][倪瓚]《與介石書》:“末由參侍,臨書惘惘,千萬慎交自愛。”○[明][魏學洢]《將赴浙獄遺友人書》:“臨書哽咽,不能更言。”○[清][熊文舉]《與康小范》:“所欲敷陳於知己者,期期其未悉一也,臨書惝恍。”◆2.臨摹前人書法。○[宋][周密]《齊東野語‧紹興御府書畫式》:“御府臨書[六朝][羲][獻]、[唐]人法帖並雜詩等。”○[明][湯顯祖]《牡丹亭‧閨塾》:“學生自會臨書,[春香]還勞把筆。”

臨視(临视),◆親臨省視。○《漢書‧蕭何傳》:“上親自臨視[何]病。”○[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唐][韓愈]《順宗實錄一》:“[德宗]憂慼,形于顏色,數自臨視。”○[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爭解元》:“行鄉飲之禮,常率賓佐臨視,拳拳然有喜色。”○[宋][洪邁]《夷堅丙志‧常熟圬者》:“[吳]人之俗,每覆瓦時,雖盛暑,亦遣子弟親登其上臨視,蓋懼此也。”○《清史稿‧高宗紀三》:“乙酉,上奉皇太后臨視織造機房。”

臨事制變(临事制变),◆見“臨機制變”。

臨事(临事),◆1.謂遇事或處事。○《晏子春秋‧雜下十二》:“臨事守職,不勝其任,則過之。”○《漢書‧雋不疑傳贊》:“[雋不疑]學以從政,臨事不惑,遂立名跡,終始可述。”○[宋][朱熹]《上宰相書》:“謀國之計,乖戾若此,臨事而悔,其可及哉!”[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是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許地山]《綴網勞蛛‧商人婦》:“你造作時是苦,希望時是樂;臨事時是苦,回想時是樂。”○[沈從文]《從文自傳‧預備兵的技術班》:“操演時因為有鎮守使署中的參謀長和別的許多軍官在場,臨事雖不免有點慌張,但一切動作做得還不壞。”◆2.特指治理政事。○《管子‧立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三國][吳][韋昭]《博弈論》:“其在朝也,竭命以納忠,臨事且猶旰食,而何暇博弈之足耽?”○《新唐書‧楊恭仁傳》:“[仁壽]中,累遷[甘州]刺史,臨事不苛細,徼人安之。”○[宋][周必大]《二老堂雜志‧袁安吳雄葬地》:“按[安]理[楚]獄之連繫,還[匈奴]之生口,臨事如此,平時用心仁恕可知矣。”

臨使(临使),◆居上使下。○《國語‧吳語》:“以盟為無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而胡重於鬼神而自輕也。”

臨時工(临时工),◆工廠、農場、機關、學校等企事業單位臨時招用的非正式人員。○《花城》1981年第6期:“特別有兩個青年,人托人,臉看臉,偷偷溜到縣化肥廠當了臨時工。”如:臨時工經常調換,技術不熟練,質量自然沒有保證。

臨時動議(临时动议),◆原指會議中臨時提出、事先未列入議程的議題。亦指在一般場合臨時提出的建議。○《花城》1981年第6期:“[葉明珠]臨時動議:‘咱們上友誼商店繞一圈去!’”

臨時(临时),◆I1.謂當其時其事。○《後漢書‧段熲傳》:“臣每奉詔書,軍不內御,願卒斯言,一以任臣,臨時量宜,不失權便。”○[唐][張九齡]《敕西州都督張待賓書》:“自外臨時皆委卿量事。”○《水滸傳》第二六回:“你到臨時,只做去送喪,張人眼錯,拿了兩塊骨頭,和這十兩銀子收着,便是個老大證見。”○[茅盾]《林家鋪子》三:“我們也算是老主顧,今天先透一個信,免得臨時多費口舌,大家面子上難為情。”○[沈從文]《從文自傳‧辛亥革命的一課》:“但臨時卻因軍隊方面談的條件不妥,誤了大事。”◆2.一時;暫時;非正式的。《後漢書‧橋玄傳》:“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哉?”[唐][無名氏]《水部式》:“其旁支渠,有地高水下,須臨時暫堰溉灌者,聽之。”○[巴金]《寒夜》二二:“一個破茶杯倒立着,做了臨時燭臺,現在也被大堆燭油焊在桌上了。”○[孔厥]《新兒女英雄續傳》第一章:“[大水]、[小梅]找到這村,天色已經黑了,只依稀看得見臨時支起來的幾條電話線通進村去。”○[魏巍]《東方》第四部第十九章:“大批傷員不得不臨時安排在[朝鮮]的民房裏、臨時搭成的棚子裏,甚至橋洞裏。”◆II哭吊之時。○《史記‧孝文本紀》:“非旦夕臨時,禁毋得擅哭。”

臨身(临身),◆常指鬼魂附體。亦謂臨到己身。○[清][龔煒]《巢林筆談‧王恕齋》:“[婁]民有冤鬼臨身者,家人許以經懺超薦。”○《天雨花》第十六回:“父親動輒行責罰,一言題及禍臨身。”

臨日(临日),◆1.接近太陽。形容高聳。○[唐][盧照鄰]《登玉清》詩:“絕頂橫臨日,孤峰半倚天。”◆2.星相術士的迷信說法。以正月午日、二月亥日、三月申日、四月丑日等為臨日,宜祭祀、上冊、上表章、入學、出行、上官赴任等。參閱《協紀辨方書‧臨日》。

臨人(临人),◆謂選拔人才。○《後漢書‧崔寔傳》:“蓋[孔子]對[葉公]以來遠,[哀公]以臨人,[景公]以節禮,非其不同,所急異務也。”○[李賢]注:“《韓子》曰,[葉公]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悅近而來遠。’[魯哀公]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選賢。’[齊景公]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節財。’此云‘臨人’、‘節禮’,文不同也。”○[明][歸有光]《送童子鳴序》:“無怪乎其內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臨人之術。紛紛然日競于榮利,以成流俗,而天下常有乏材之患也。”

臨乾(临干),◆謂統治天下。乾,指君位。○[南朝][梁][沈約]《瑞石像銘》:“我皇體神御極,挹睿臨乾。”

臨期(临期),◆臨到其時。○《水滸傳》第七四回:“眾人道:‘正是了,都不要猜,臨期便見。’”○《二刻拍案驚奇》卷九:“[素梅]道:‘若要我另嫁別人,臨期無奈,只得尋個自盡。’”○《紅樓夢》第七十回:“原來[黛玉]聞得[賈政]回家,必問[寶玉]的功課,[寶玉]一向分心,到臨期自然要吃虧的。”

臨年(临年),◆1.到達一定的年紀。指老年。舊題[漢][李陵]《答蘇武書》:“上念老母,臨年被戮。”◆2.指盛壯之時。○[南朝][齊][王融]《求自試表》:“臣聞春庚秋蟀,集候相悲,露木風榮,臨年共悅。”

臨逆(临逆),◆謂討伐叛逆。○《隋書‧煬帝紀下》:“杖順臨逆,人百其勇,以此眾戰,勢等摧枯。”

臨難如歸(临难如归),◆猶言視死如歸。○《魏書‧節義傳序》:“至於輕生蹈節,臨難如歸,殺身成仁,死而無悔,自非耿介苦心之人,郁怏激氣之士,亦何能若斯。”○《北史‧崔挺等傳論》:“[模]雄壯之烈,[楷]忠貞之操,殺身成義,臨難如歸,非大丈夫亦何能若此矣。”

臨難不顧(临难不顾),◆見“臨危不顧”。

臨難(临难),◆謂身當危難。常指面臨死亡。○《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吳子‧圖國》:“民知君之愛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與之臨難,則士以進死為榮,退生為辱矣。”○[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故兵者不可預言,臨難而制變者也。”○[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肝血之誠,終不一聞,所以臨難慷慨,而不能不恨恨者,惟此而已!”[清][龔煒]《巢林筆談‧李元胤有國士風》:“予既壯其節,又以其臨難數語,真有國士之風,故錄之。”○[羅廣斌]等《在烈火中得到永生》:“槍聲、同志們突圍的吶喊聲,和臨難時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交織在一起。”

臨末(临末),◆臨了,最後。○[魯迅]《吶喊‧阿Q正傳》:“臨末,因為在晚上,應該送地保加倍酒錢四百文,[阿Q]正沒有現錢,便用一頂氈帽做抵押。”○[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三十:“[蕭隊長]臨末說道:‘好吧,請你們上車,祝你們都成為英雄,得勝回鄉。’”◆补证条目■临了;最后。○宋晁迥《法藏碎金录》卷九:“《寶積經》第一百二,其卷首列諸菩薩名號數十,臨末相連者云無攀緣菩薩、無着意菩薩、常笑菩薩、喜根菩薩、除諸障蓋菩薩,予因省已。若能以此五者名理協用而爲法要,久久精至,可以入道必矣。”○《野叟曝言》第三九回:“鸞吹紅了雙頰,百不肯飲,只得罷了。臨末輪着湘靈,湘靈先因素文説及官司,怕素娥着惱,後因嘲笑鸞吹,逼勸飲酒,倉卒中不及準備。”

臨命(临命),◆謂人將死之時。○《後漢書‧王允傳》:“[宏]臨命詬曰:‘[宋翼]豎儒,不足議大計!’”[晉][潘岳]《楊仲武誄》:“臨命忘身,顧戀慈母。”○[宋][孔平仲]《孔氏談苑》卷三:“[衍]尋卒,臨命自語人冤枉殺人。”○[章炳麟]《獄中贈鄒容》詩:“臨命須摻手,乾坤只兩頭。”

臨明(临明),◆即將天明。○[前蜀][毛文錫]《醉花間》詞:“昨夜雨霏霏,臨明寒一陣。”◆补证条目■即将天明。○元贯云石《清江引·惜别》曲:“窗間月娥風韻煞,良夜千金價。一掬可憐情,幾句臨明話,小書生這歇兒難立馬。”

臨民(临民),◆治民。○《國語‧楚語下》:“夫神以精明臨民者也。”○《後漢書‧崔寔傳》:“初,[寔]在[五原],常訓以臨民之政,[寔]之善績,母有其助焉。”○《宋書‧劉道彥傳》:“善于臨民,在[雍]部政績尤著,蠻夷前後叛戾不受化者,並皆順服。”○[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冤獄》:“忽一人直上公堂,怒目視令而大罵曰:如此憒憒,何足臨民!”[魯迅]《墳‧文化偏至論》:“嗚呼,古之臨民者,一獨夫也。”

臨門(临门),◆到達家門。○[晉][李密]《陳情事表》:“州司臨門,急於星火。”○[唐][韓愈]《寄三學士》詩:“中使臨門遣,頃刻不得留。”○[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八:“[君瑞]休勞問,果貴人多忘,早不記得賊黨臨門。”○[沙汀]《困獸記》二一:“這是個大時代,每一個人都該有點作為,可是你才一動,大禍就臨門了!不是失蹤就是失業。”如:雙喜臨門。

臨沒(临没),◆1.猶臨終。○[漢][賈誼]《吊屈原文》:“思居終而恤始,命臨沒而肇揚。”○[北齊][劉晝]《新論‧崇學》:“故[宣尼]臨沒,手不釋卷。”○[清][龔煒]《道聞五妹凶問》:“聞其臨沒時方夜膳,撫其子多作身後語,頓爾咯血,醫藥罔效。”◆2.謂(物體)將消失之時。○《南齊書‧天文志下》:“四月丙申,有流星如三升器……臨沒如連珠。”

臨路(临路),◆猶臨行。○[晉][盧諶]《贈劉琨一首並書》:“亦奚必臨路而長號,睹絲而後歔欷哉!”[南朝][宋][鮑照]《放歌行》:“今君有何疾,臨路獨遲迴。”○[宋][王安石]《驢》詩之一:“臨路長鳴有真意,[盤山]弟子久同參。”

臨臨(临临),◆1.高貌。○《靈樞經‧通天》:“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唐][柳宗元]《平淮夷雅‧方城》:“方城臨臨,王卒峙之。”○[宋][林逋]《寄輦下莫降秀才》詩:“一第臨臨杏花宴,滿都春色叫遷鶯。”◆2.盈滿。○[元][柯丹丘]《荊釵記‧薦亡》:“及攢鹽虀,臨臨兩碗。”

臨歷(临历),◆親歷。○《隸釋‧漢圉令趙君碑》:“體弘仁,蹈中庸,所臨歷,有休功。”

臨了(临了),◆到最後;到末了。○《朱子語類》卷五六:“人臣之道,但當以極等之事望其君,責他十分事,臨了只做得二三分;若只責他二三分,少間做不得一分矣。”○[元][王曄]《桃花女》第二摺:“臨了又有一個油嘴小星兒,也與我一歲,說我整整的一百歲。”○《紅樓夢》第一一○回:“老太太這一輩子也沒有糟塌過什麼銀錢,如今臨了這件大事,必得求二奶奶體體面面的辦一辦纔好。”○[張天翼]《大林和小林》十四:“你認識我們吧?我們給你做苦工,臨了還要被你吃掉。打死你這野獸。”◆补证条目■到最后;到末了。○宋陶穀《清异录·黄毛菩萨》:“〔田老〕尤不喜殺牛,見村舍懸列牛頭脚,告妻子曰:‘天下人所喫,皆從此黄毛菩薩身主發生,臨了殺倒,却有天在。’”

臨老,◆到老的时候。○《太平广记》卷一三三引《儆戒录·李贞》:“蜀錦浦坊民李貞家,養狗名黑兒,貞因醉,持斧擊殺之。李貞臨老,與鄰舍惡少白昌祚争競,昌祚承醉,以斧擊貞死焉。時昌祚年十九歲,與殺狗年正同。”

臨軍對陣(临军对阵),◆指戰場上對峙交鋒。○[明][無名氏]《慶賞端陽》第一摺:“驟馬橫槍武藝精,臨軍對陣見輸贏。”亦作“臨軍對壘”。○[明][無名氏]《萬國來朝》第三摺:“領將驅兵敢戰敵,臨軍對壘慣相持。”

臨軍(临军),◆1.謂將出作戰。○《後漢書‧朱俊傳》:“臨軍易將,兵家所忌。”○[北齊][劉晝]《新論‧兵術》:“臨軍之日,則忘其親。”◆2.猶治軍。○《北史‧辛術傳》:“[術]清儉寡嗜欲,勤於所職,未嘗暫懈,臨軍以威嚴,牧人有惠政。”

臨絕(临绝),◆猶臨終。○[漢][王充]《論衡‧四諱》:“[曾子]重慎,臨絕效全,喜免毀傷之禍也。”○[唐][韓愈]《祭柳子厚文》:“嗟嗟[子厚],今也則亡,臨絕之音,一何琅琅!”[明][李東陽]《涼風臺》詩:“君不見[晉陽]書中臨絕語,曾為[樂陵]求樂處。”

臨決(临决),◆謂親自裁決。○《漢書‧宣帝紀》:“詔諸儒講‘五經’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制臨決焉。”○《舊唐書‧憲宗紀論》:“[德宗]不委政宰相,人間細務,多自臨決。”○《元史‧宦者傳‧朴不花》:“於是帝在位久,而皇太子春秋正盛,軍國之事,皆其所臨決。”○[清][侯方域]《湯御史傳》:“[神宗皇帝]將殺建言御史[曹學程],命公臨決。”

臨局(临局),◆面對棋局。指下棋。○[三國][吳][韋昭]《博奕論》:“當其臨局交爭,雌雄未決,專精銳意,神迷體倦。”○[唐][馮贄]《雲仙雜記‧蛻龍牙》:“取蛻龍牙一枚,手握之,臨局自然機變橫出。”

臨近(临近),◆靠近;接近。多指時間、地區。○[魯迅]《故事新編‧理水》:“奔來的也臨近了,頭一個雖然面貌黑瘦,但從神情上,也就認識他正是[禹]。”○[冰心]《往事二》五:“我心神已完全的飛越,似乎水宮赴宴的時間,已一分一分的臨近。”○[沈從文]《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新學校臨近高山,校屋前後各處是樹,同學又多,當然十分有趣。”◆补证条目■靠近;接近。多指时间、地区。○明海瑞《协济夫役民壮申文》:“本縣臨近各處礦山,時有警報。”

臨界角(临界角),◆光線由光速小的媒質進入光速大的媒質的折射角為90°時的入射角,叫做臨界角。其大小隨物質的不同而改變,如水是48.5°,金剛石是23.7°。

臨界點(临界点),◆物理學名詞。物體由一種狀態轉變成另一種狀態的條件。如氣體在某一溫度時,加上一定的壓力就能轉化為液體,這種溫度和壓力即該氣體的臨界點。亦借指事情性質發生變化的關節。○《花城》1981年第6期:“她知道自己雖然獲得了‘人民’的頭銜,但還是站在人民和敵人的臨界點附近的‘人民’,推一推就過去了的。”

臨界(临界),◆指由一種狀態或物理量轉變為另一種狀態或物理量。○《花城》1982年第3期:“何況,控制水位還有安全係數,並非臨界。”參見“臨界角”、“臨界點”。

臨江仙(临江仙),◆1.詞牌名。本為[唐]教坊曲名,多用以詠水仙,故名。雙調五十八字或六十字,皆用平韻。◆2.曲牌名。南曲南呂宮、北曲仙呂宮都有同名曲牌。南曲較常見,字句格律與詞牌六十字體半闋同。用作引子。

臨見(临见),◆1.居上視下看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美人居樓上,臨見,大笑之。”◆2.謂親臨察視。○《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后傳》:“太后乃親自臨見宮人,一一問閱,察其顏色,開示恩信。”

臨濟宗(临济宗),◆[中國]佛教禪宗南宗五家(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之一。屬於[南岳][懷讓]法系。經[馬祖]、[百丈]、[黃蘗]而至[唐][河北][臨濟院][義玄禪師],[義玄]正式創立此宗,故名臨濟宗。其宗風單刀直入,機鋒峻烈,使人忽然省悟,為其特色。主要宗旨有“四賓主”、“四料簡”、“四照用”等。下傳六世,至[北宋][石霜][楚園]門下分為[黃龍]、[楊岐]二派,和原來的五家合稱五家七宗。公元十二、三世紀間相繼傳入[日本],今仍流行。

臨極(临极),◆猶臨御。極,指最高之位,即帝位。○[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朕秉籙御天,握樞臨極。”○[清][唐孫華]《長椿寺拜瞻明慈聖李太后御容》詩:“沖聖初臨極,慈寧遂俔天。”

臨機制勝(临机制胜),◆抓住機會,以謀略取勝。○《東周列國志》第十六回:“兵事臨機制勝,非可預言,願假臣一乘,使得預謀於行間。”

臨機制變(临机制变),◆猶言臨機應變。○《周書‧陸騰傳》:“[太祖]謂[騰]曰:‘今欲通[江油]路,直出[南秦],卿宜善思經略。’[騰]曰:‘必望臨機制變,未敢預陳。’”○《資治通鑒‧後漢高祖乾祐元年》:“[思綰]途中謂其黨[常彥卿]曰:‘小太尉已落其手,吾屬至京師,並死矣,奈何?’[彥卿]曰:‘臨機制變,子勿復言。’”[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三章第一節:“用兵在臨機制變,不可固執成見。”亦作“臨事制變”、“臨機設變”。○[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臨事制變,困而能通,智者之慮也。”○《北史‧侯深傳》:“深[臨]機設變,是其所長,若總大眾,未必能用。”○[宋][陳亮]《酌古論‧劉備》:“臨機設變,奮力死鬥。”

臨機應變(临机应变),◆謂掌握時機靈活地應付變化的情勢。○《朱子語類》卷一三六:“所以[張巡]用兵,未嘗倣古兵法,不過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蓋未論臨機應變,方略不同。”○《宋史‧忠義傳九‧蕭資》:“[資]性和厚,臨機應變,輯穆將士,總攝細務。”○《水滸傳》第七四回:“非是[燕青]敢說口,臨機應變,看景生情,不倒的輸與那呆漢。”○[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一》:“治[河]猶禦敵也,臨機應變,豈可限以歲月?”○《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文種]曰:‘四境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臣;與君周旋,臨機應變,臣不如[蠡]。’”[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鬥爭》:“專門喜歡事後批評,缺乏臨機應變的指導,這是不好的。”

臨機設變(临机设变),◆見“臨機制變”。

臨機能斷(临机能断),◆見“臨機立斷”。

臨機立斷(临机立断),◆猶言當機立斷。抓住時機,立刻決斷。○[明][唐順之]《條陳海防經略事疏》:“訪得[淮][揚]海防兵備副使[劉景韶]英敏多謀,臨機立斷,運籌足以破鬼夷之算,賈勇足以汗懦將之顏。”○[清][譚嗣同]《仁學》四五:“曰‘決力’,臨機立斷,自殘不恤,如劍鋒直陷,劍身亦折然。”亦作“臨機能斷”、“臨機輒斷”。○《北史‧樊子蓋傳論》:“[子蓋]雅有幹局,質性方嚴,見義而勇,臨機能斷,保全邦邑,勤亦懋哉!”○《新唐書‧杜如晦傳》:“[如晦]少英爽,喜書,以風流自命,內負大節,臨機輒斷。”

臨機(临机),◆謂面臨變化的機會和情勢。○《三國志‧魏志‧賈詡傳》“[賈詡]字[文和]……有[良][平]之才”[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今將軍遭難得之運,蹈易解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將何以享大名乎?”[北齊][劉晝]《新論‧知人》:“若於臨機能謀而知其智,犯難涉危乃見其勇,是凡夫之識,非明哲之鑒。”○[宋][陳亮]《酌古論‧崔浩》:“兩軍對壘,臨機料之,曲折備之,此未足為智也。”○[元][耶律楚材]《和公大禪師塔記》:“殊不知大善知識,臨機應物,一抑一揚,一奪一縱,若珠之走盤,千變萬化,詎可以一途而測邪?”[蘇曼殊]《敬告十方佛弟子啟》:“出家菩薩,臨機權化,他戒許開,獨於色欲有禁,當為聲聞示儀範故。”

臨化(临化),◆臨死的婉辭。○[晉][陶潛]《飲酒》詩之十一:“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按,一本作“臨死鎮真寶”。

臨後,◆最后。○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二:“二十一日,又唤去理會事甚多時,臨後,祇見得侍郎駡詈,國相令推出處置。”○元无名氏《符金锭》第四折:“他臨後怎麽去了來?”○《水浒传》第五十回:“四路軍兵出了門,四下裏分投去厮殺,臨後孫立帶了十數個軍兵,立在吊橋上。”○《醒世姻缘传》第一回:“先是一夥女騎擺對前行,臨後珍哥戎裝跨馬。”

臨行(临行),◆臨將出發之時。○[唐][孟郊]《游子吟》:“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宋][朱熹]《答呂伯恭書》之二六:“臨行寓書,有所咨扣。”○《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三巧兒]思想丈夫臨行之約,愈加心慌,一日幾遍,向外探望。”○《儒林外史》第二二回:“我只得到他家盤桓了幾天,臨行再三不肯放。”京劇《紅燈記》第五場:“臨行喝媽一碗酒,渾身是膽雄赳赳。”

臨國(临国),◆謂治理國事。○《晏子春秋‧問上二九》:“[景公]問[晏子]曰:‘臨國蒞民,所患何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秦]聖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後漢書‧光武帝紀下》:“[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賢明臨國,子孫賴福,延祚至今。”

臨顧(临顾),◆敬辭。猶言光臨見訪。○[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王成》:“[王]亦曾聞祖有狐妻,信其言,便邀臨顧,嫗從之。”

臨谷(临谷),◆身臨深谷。喻危險恐懼。語出《詩‧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臨於谷。”○[毛]傳:“恐隕也。”○[晉][潘岳]《寡婦賦》:“懼身輕而施重兮,若履冰而臨谷。”○[唐][杜牧]《黃州准赦祭百神文》:“[牧]實遭遇,亦忝刺史。齋齋惕慄,臨谷臨墜。”

臨風(临风),◆迎風;當風。○《楚辭‧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怳兮浩歌。”○[南朝][宋][謝莊]《月賦》:“臨風歎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唐][杜甫]《與嚴二郎奉禮別》詩:“出涕同斜日,臨風看去塵。”○[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水滸傳》第三九回:“不覺酒湧上來,潸然淚下,臨風觸目,感恨傷懷。”○[蘇曼殊]《寄調箏人》詩:“偷嘗仙女脣中露,幾度臨風拭淚痕。”○[冰心]《寄小讀者》五:“我想起我的母親,不覺憑在甬道的窗邊,臨風偷灑了幾點酸淚。”

周易起名带隽字的女孩名字 男孩名字含隽字好不好

臨分(临分),◆猶臨別。分,分手。○[唐][韓愈]《示爽》詩:“臨分不汝誑,有路即歸田。”○[宋][陸游]《送仲高兄宮學秩滿赴行在》詩:“臨分出苦語,不敢計從違。”○[清][錢謙益]《閩中徐存永陳開仲亂後過訪各有詩見贈次韻奉答》之二:“最是臨分多苦語,相期把卷白雲邊。”

臨兒國(临儿国),◆[梵Lumbinī]佛教聖地。相傳[釋迦牟尼]誕生於此,地處古[印度][拘利]和[迦毗羅衛]之間,乃[善覺王](Suprabuddha)為其夫人建造的一個花園。故址在今[尼泊爾]南部。○[中國]高僧[法顯]和[玄奘]均曾到此。名見《三國志‧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西戎傳》。○[晉][法顯]《佛國記》作[論民],[南朝][梁][僧祐]《釋迦譜》卷一作[藍毗尼],[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劫比羅伐窣堵國》作[臘伐尼],亦譯作[嵐毗尼]、[龍彌尼]、[林微尼]等。

臨當(临当),◆及,到;正當。○《漢書‧丙吉傳》:“臨當封,[吉]疾病,上將使人加紼而封之。”○《三國志‧吳志‧趙達傳》:“[達]許教之者有年數矣,臨當喻語而輒復止。”○[晉][向秀]《思舊賦》:“[嵇]博綜技藝,於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王大]為吏部郎,嘗作選草,臨當奏,[王僧彌]來,聊出示之。”

臨春(临春),◆閣名。○[南朝][陳後主]時建。○《陳書‧皇后傳‧張貴妃》:“[至德]二年,乃於[光照殿]前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閣高數丈,並數十間,其窗牖、壁帶、懸楣、欄檻之類,並以沈檀香木為之,又飾以金玉,間以珠翠,外施珠簾,內有寶床、寶帳,其服玩之屬,瑰奇珍麗,近古所未有。”○[唐][劉禹錫]《臺城》詩:“[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明][夏完淳]《大哀賦》:“[柏梁]、[建章],則讀[西京]之[趙]鬼;[臨春]、[結綺],則號學士之[孔]嬪。”后[清]初[吳偉業]作雜劇《臨春閣》,演[陳後主]、貴妃[張麗華]及[譙國夫人][洗氏]之事。故事大部出于虛構,以[陳後主]影射[南明][弘光帝]。

臨川四夢(临川四梦),◆[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所著《紫釵記》、《還魂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的合稱。○[湯顯祖]為[江西][臨川]人。四記皆以夢境穿插,故稱。或以[湯顯祖]書齋名稱為“玉茗堂四夢”。

臨川(临川),◆1.面對川流。○[三國][魏][曹植]《朔風》詩:“臨川慕思,何為泛舟。”○[晉][潘岳]《秋興賦》:“臨川感流以歎逝兮,登山懷遠而悼近。”○[唐][杜甫]《水檻》詩:“臨川視萬里,何必欄檻為。”參見“臨河羡魚”。2.指[南朝][宋][謝靈運]。○[謝]曾任[臨川]內史,故稱。○[唐][王勃]《滕王閣序》:“[睢園]綠竹,氣淩[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唐][溫庭筠]《和太常杜少卿東都修行里有嘉蓮》:“應為[臨川]多麗句,故持重豔向西風。”◆3.指[南朝][宋][劉義慶]。○[劉]襲封[臨川王],故稱。○[清][孫致彌]《<堅瓠集>總序》:“[劉宋][臨川王][義慶]採輯典午一代微言,旁及[漢][魏]談論,雋永可味者集為《世說》。今[稼軒]所著,其信古傳述之功,則[龍門]也;而詞旨雅馴成一家言,則兼有[臨川]之長矣。”◆4.指[明][湯顯祖]。○[湯]為[江西][臨川]人。故稱。參見“臨川四夢”、“臨川派”。

臨陳(临陈),◆見“臨陣”。

臨車(临车),◆古戰車名。可以居高臨下用於攻城,故名。○《詩‧大雅‧皇矣》“與爾臨衝”[毛]傳:“臨,臨車也。”○[王先謙]集疏引[陳喬樅]曰:“《淮南》云:‘隆衝以攻高’,蓋樓車高足以臨敵城而攻之,故亦名‘臨車’。”○《新華月服》1961年第9期:“而攻城器具則僅有‘鉤援’、‘臨車’、‘沖車’以及射不很遠的弓弩箭矢。”參見“樓車”。

臨朝稱制(临朝称制),◆謂母后當政,代行皇帝職權。○《漢書‧高后紀》:“[惠帝]崩,太子立為皇帝,年幼,太后臨朝稱制。”○[顏師古]注:“天子之言,一曰制書,二曰詔書。制書者,謂為制度之命也,非皇后所得稱。今[呂太后]臨朝行天子事,斷決萬機,故稱制詔。”○[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仁宗]即位,改元[天聖],時[章獻明肅太后]臨朝稱制。”

臨朝(临朝),◆1.臨御朝廷(處理政事)。○《史記‧魯周公世家》:“[成王]長,能聽政。於是[周公]乃還政於[成王],[成王]臨朝。”○[漢][應劭]《風俗通‧正失‧孝文帝》:“上曰:‘吾於臨朝統政施號令何如?’”◆2.特指太后攝政稱制。○[宋][葉適]《高公墓志銘》:“[宣仁后]臨朝九年,尤抑遠外家,不私以官。”參見“臨朝稱制”。

臨場(临场),◆謂身臨現場或將臨現場。常用於戰場、戲場、考場、體育比賽等。○《後漢書‧袁紹傳》:“[袁紹]初以豪俠得眾,遂懷雄霸之圖,天下勝兵舉旗者,莫不假以為名。及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深籌高議,則智士傾心。”○[清][龔煒]《巢林筆談續編‧老郎菩薩》:“梨園所稱老郎菩薩者,一粉孩兒也,平時宗之,臨場子之,顛倒殊不可解。”○[清][嚴有禧]《漱華隨筆‧夾帶懷挾》:“臨場特派大臣監視,果搜出懷挾夾帶數十人。”如:雙方球技不相上下,這場比賽的關鍵在於臨場發揮。

臨長(临长),◆猶言監臨領導。○《國語‧晉語二》:“臨長[晉國]者,非女其誰?”[韋昭]注:“臨,監也;長,師也。”

臨產(臨産、临产),◆指孕婦快要生孩子。○[丁玲]《在醫院中》:“她希望今天下午不會有臨產的婦人,她帶着歡喜的希企要去看開刀啊!”◆补证条目■指孕妇快要生孩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語忘、敬遺二鬼名,婦人臨産呼之,不害人。長三寸三分,上下烏衣。”

臨察(临察),◆監察。○《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唐][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宰相者,所以臨察百司,考其殿最。”

臨財(临财),◆面對財物。○[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僕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孔子家語‧辯政》:“治官莫若平,臨財莫如廉。”○[明][方孝孺]《與采苓先生書》之二:“及察執事之家,群居則有禮焉,臨財則有義焉。”參見“臨財不苟”。

臨別(临别),◆將要分別。○《孔叢子‧儒服》:“[子高]遊[趙],[平原君]客有[鄒文][季節]者,與[子高]相友善……臨別,[文][節]流涕交頤,[子高]徒抗手而已。”○[宋][朱熹]《答范伯崇書》之八:“區區所以相告者,不過如此,恐臨別匆匆,不能盡舉,預以拜聞。”○《兒女英雄傳》第八回:“臨別又如何諄諄的囑咐[安公子]不可輕易動身,他到底懷疑不信,以致遭此大難,向[張金鳳]並[張]老夫妻訴了一番。”○[峻青]《黎明的河邊‧血衣》:“臨別的時候,老頭子諄諄地囑咐道:‘孩子,你別忘了,你媽和你哥是怎麼死的!’”

臨表(临表),◆面對表章。○[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晉][陸雲]《與陸典書書》之三:“臨表悲猥,絕筆餘哀,不知所次。”○[明][瞿式耜]《臨難遺表》:“臨表可勝,嗚咽瞻仰之至。”

周易起名带隽字的女孩名字 男孩名字含隽字好不好

臨筆(临笔),◆1.謂執筆之際。○[南朝][梁][慧皎]《高僧傳‧曇無懺傳附安陽侯傳》:“[安陽]既通習積久,臨筆無滯,旬有七日,出為五卷。”○《顏氏家藏尺牘‧王士祿》:“外告母文一通,附呈台覽。臨筆曷勝戀切。”◆2.指臨摹的書畫。○[清][李坤元]《忍齋雜識》:“[思質]為[分宜]害,實以《清明上河圖》故……既[分宜]索取此圖,[思質]以臨筆與之,而[分宜]門下客精於辨畫者,覘知其故,從[思質]假金,[思質]拒之,因白[分宜],言圖之偽。”

臨本(临本),◆謂摹寫出來的書畫複製本。○[宋][沈作哲]《寓簡》卷九:“予後因從[蜀]人求臨本。”○[明][馬愈]《馬氏日抄‧蟹蘆圖》:“予觀此卷,於[敉]所稱氣韻生動之說,若有未到,必臨本也。”○[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二:“余臨《採芝圖》副本,到[蘇州],告知夫人;而夫人亦將《雅集圖》臨本見示,彼此大笑。”○[清][趙翼]《題百體壽字》詩:“邇來臨本漸傳播,多取吉祥介秀眉。”○[魯迅]《書信集‧致魏猛克》:“《列女傳》翻刻而又翻刻,刻死了;[宋]本大約好得多,[宋]本出於[顧愷之],原畫已無,有正書局印有[唐]人臨本十來幅,名曰《女史箴圖》。”

臨安青(临安青),◆桑樹名。○[宋][陸游]《村舍雜書》詩之二:“手種臨安青,可飼蠶百箔。”自注:“桑名。”

來臨(来临),◆光臨;來到。○《宋史‧樂志八》:“於皇上帝,肅然來臨。”○[聞一多]《奇跡》詩:“我等,我不抱怨,只靜候着一個奇跡來臨。”○[秦牧]《花城‧古戰場春曉》:“南國春早,真正的春天在嶄新的日曆剛剛掀開的時候,實際上已經來臨。”◆补证条目■光临;来到。○汉《稾长蔡湛颂》:“舒羽來臨,我國是煌。”

君臨(君临),◆1.為君而主宰。○《左傳‧襄公十三年》:“赫赫[楚國],而君臨之。”○[三國][魏][曹植]《責躬》詩:“受禪於[漢],君臨萬邦。”○[南朝][梁][沈約]《大壯舞歌》:“君臨萬國,遂撫八寅。”○《舊唐書‧高祖紀》:“朕受命君臨,志存刷蕩。”○[明][屠隆]《綵毫記‧海青死節》:“陛下龍鳳之姿,天日之表,數應君臨萬國。”◆2.指天子。○[唐][王維]《送韋大夫東京留守》詩:“天工寄人英,龍袞瞻君臨。”◆3.主宰;凌駕。○[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陀思妥夫斯基的事》:“在[中國],沒有[俄國]的基督,在[中國],君臨的是‘禮’,不是神。”○[李濟深]《告華南西南反動統治下的軍政人員》:“﹝[蔣介石]﹞又任意誇大原子彈在戰爭中的作用與地位,騙你們說,握有原子彈秘密的[美]帝,可以君臨世界。”○《人民日報》1981.4.2:“我們不能把它理解為理論觀點君臨於歷史實際之上。”

居高臨下(居高临下),◆處在高處,俯臨下方。多形容處於有利的地位。語本《淮南子‧原道訓》:“登高臨下,無失所秉。”○《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十一年》:“敵居高臨下,我戰地不利,宜少就平曠以致其師,宜可勝。”○[清][薛福成]《密陳帕米爾情形片》:“然即為三大國出入之門戶,得之則可居高臨下,不得之則恐失險受逼。”○[歐陽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一幕:“要知道[安慶]是必爭之地,敵人得了[安慶],就可以居高臨下,從各路進攻[江][浙]。”○[瞿秋白]《餓鄉紀程》十:“四圍山色如屏幕,擁着全[赤塔]都城,居高臨下,合抱而來,直到車站。”◆补证条目■处在高处,俯临下方。多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明海瑞《筑城申文》:“古人設險守國,必其上可以樹干櫓、集士卒,設有不虞,居高臨下,勝算在我。”

進臨(进临),◆猶進逼。○[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進臨[漢中],則[陽平]不守,十萬之師,土崩魚爛。”○[唐][柳宗元]《武岡銘》序:“進臨[江][漢],益兵三倍。”○[清][王源]《苻堅論》:“[荊][楚]之眾,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抵[夏口]。”

降臨(降临),◆光臨;來到。○[南朝][梁][任昉]《上蕭太傅固辭奪禮啟》:“明公功格區宇,感通有塗,若霈然降臨,賜寢嚴命。”○《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若得法師降臨茅舍,此乃萬千之幸。”○[魏巍]《東方》第三部第八章:“隨着黃昏的降臨,一場大圍殲戰開始了。”

見臨(见临),◆猶光臨。○[唐][韓愈]《答楊子書》:“學問有暇,幸時見臨。”○[宋][蘇軾]《答趙德麟書》:“無事見臨幸甚。”

過臨(过临),◆前往拜望。○《漢書‧敘傳上》:“[趙飛燕]為皇后,[伯]遂稱篤。久之,上出過臨候[伯],[伯]惶恐,起視事。”○[宋][曾鞏]《送程公闢使江西》詩:“過臨有幸破氛霧,奮厲方欣入陶冶。”○[明][俞貞木]《太常高先生與僕別久矣勉用韻以寫我心》詩:“賴有同里士,乘間每過臨。”

光臨(光临),◆1.敬詞。稱賓客的來到。○[三國][魏][曹植]《七啟》:“不遠遐路,幸見光臨。”○[清][李漁]《慎鸞交‧拒托》:“二位姐姐,一向不見,今日為何事光臨?”[蕭紅]《馬伯樂》:“她看到某商店的廣告,說是新從[上海]來了一批時裝,仕女們請早光臨。”◆2.君臨。○《南史‧齊紀下》:“西中郎將[南康王]宜纂承皇祚,光臨億兆。”◆3.謂榮譽所及。○[南朝][陳]徐陵《孝義寺碑》:“書茲里門,仰述天經,光臨父母。”

顧臨(顾临),◆過訪,蒞臨。○《孔叢子‧陳士義》:“幸見顧臨,願圖國政。”○[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劉姓》:“異日他適,見杖而來者,儼然[劉]也。比至,殷殷問訊,且請顧臨。”

恩臨(恩临),◆稱長上的照顧、關懷。○[元][關漢卿]《五侯宴》第四摺:“養育恩臨全不報,這的是養別人兒女下場頭。”○[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摺:“你將我這螻蟻殘生廝救拔,我把哥哥那山海也似恩臨廝報答。”

電臨(电临),◆比喻迅速到達。○《宋書‧王鎮惡傳》:“[鎮惡]輕舟先邁,神兵電臨,旰食之虞,一朝霧散。”

登山臨水(登山临水),◆登上高山,面臨流水。謂在山水間盤桓。○《楚辭‧九辯》:“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小弟無濟勝之具,就登山臨水,也是勉強。”

登臨(登临),◆登山臨水。也指游覽。語本《楚辭‧九辯》:“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唐][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詩:“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金][元好問]《東園晚眺》詩:“一詩不盡登臨興,落日東園獨倚欄。”○[朱德]《游南泥灣》詩:“登臨萬花嶺,一覽群山小。”○[碧野]《白雲‧綠樹‧金花》:“我對這座名山仰慕已久,但卻無緣登臨。”

大臨(大临),◆I古代[高陽氏]八個有才德的人之一。見《左傳‧文公十八年》。`14`◆II聚哭告哀。○《左傳‧宣公十二年》:“國人大臨,守陴者皆哭。”○《晉書‧張駿傳》:“﹝[太寧]元年﹞尋承[元帝]崩問,[駿]大臨三日。”

出臨(出临),◆I舊指朝廷官員出任外職。○[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入管機密,朝政以治;出臨[朔][岱],庶績咸熙。”○[宋][陸游]《賀謝提舉啟》:“迨法宮之決事,付便郡以優賢,曾未逾年,已聞報政,入膺三接之寵,出臨千里之畿。”○[遼][劉詵]《耶律宗允墓志銘》:“時王公將相出臨外任者,皆詔赴天闕,預觀縟儀。”◆II吊唁。○《漢書‧燕剌王劉旦傳》:“[廣意]言待詔[五莋宮],宮中讙言帝崩,諸將軍共立太子為帝,年八九歲,葬時不出臨。”○《南齊書‧良政傳‧傅琰》:“五年,卒。○[琰]喪西還,有詔出臨。”○[唐][韓愈]《順宗實錄五》:“天下吏人,誥至後,出臨三日,皆釋服,無禁婚嫁祠祀,飲酒食肉。”

稱臨(称临),◆猶稱制。○[唐][孫樵]《孫氏西齋錄》:“條[天后]擅政之年,下繫[中宗]者何?紫色閏位,不可謂正,予懼後世牽以稱臨也。”參見“稱制”。

兵臨城下(兵临城下),◆敵兵已到城墻之下。指大軍壓境,已遭圍困,形勢十分危急。○《秦併六國平話》卷上:“今有[荊][楚襄王]為招討,合諸國兵馬約二十餘萬,猛將數十員,兵臨城下,將至濠前。”○《水滸傳》第六二回:“如是留得[盧員外]性命在世,佛眼相看,不忘大德;但有半米兒差錯,兵臨城下,將至濠邊,無賢無愚,無老無幼,打破城池,盡皆斬首。”○[郭沫若]《虎符》第一幕:“但我們[大梁]在前也遭過兵臨城下的慘禍,我們有良好的先例在那兒。”○[向春]《煤城怒火》第三四章:“[高升],兵臨城下啦!可不要翻悔呀!”

背臨(背临),◆謂不看字帖而憑記憶臨摹。○《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回:“[高升]心中很以為奇,暗想這個人何以用功到如此,在茶館裏還背臨古帖呢?”

案臨(案临),◆蒞臨查考。○[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閻羅宴》:“無何,學使案臨,苦無資斧,薄貸而往。”○《歧路燈》第四六回:“童生奉母命上[亳州]尋母舅去了,宗師案臨,因此誤考。”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2498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