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起名正文

「觅苏记」黄州遗爱亭:不忘他人帮助之恩(上)韦力撰

苏轼刚到达黄州时,该州的知州是陈轼,陈轼不久归乡,接替他职务之人是徐大受,大受字君猷,他在任黄州知州时对苏轼颇为照顾。按照朝廷的规定,是被监视居住的贬职官员,但徐君猷却时常与他交往,有时还会带着食物到雪堂去雅聚。苏轼在其人生的第一大低谷能够得到领导的关照,其感激之情可想而知。

徐君猷在黄州知府任上任职时间达三年之久,在此期间只要有节日,他都会请苏轼跟一帮朋友在一起雅聚。比如苏轼的这首《少年游》,其小题即是“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觅苏记」黄州遗爱亭:不忘他人帮助之恩(上)韦力撰

遗爱湖

此词中的麹尘波乃是指淡黄色的长江水,因为酒母中含有麹菌,色微黄,可见他们是坐在长江边雅聚。当时天气甚佳,众人喝得酩酊大醉。在词的结尾处,苏轼不忘夸赞徐知州的政简刑轻,所以他才愿意陪着知州喝酒。

某年赶上重阳节,苏轼为徐君猷填了一阕《南乡子》: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觅苏记」黄州遗爱亭:不忘他人帮助之恩(上)韦力撰

水中之亭

苏轼在词题中写“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其明确称是在涵辉楼上雅聚,但是苏轼在《与王定国书》之十二中又说该词作于栖霞楼:“重九登栖霞楼,望君凄然,歌《千秋岁》,满坐识与不识,皆怀君。遂作一词云。”

此时已至寒秋,霜降后的长江不再波涛汹涌,因为是枯水季,远处的洲渚显露了出来,江风很大,但却未能吹掉苏轼的帽子。“破帽多情却恋头”一句乃是用《晋书·孟嘉传》之典。庚亮去世后,征西大将军桓温继任江州刺史,他看孟嘉待人谦逊正直,故将他任命为参军。那年的九月九桓温带着手下的文武官员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并在山上设宴。在场的官员都身着戎装。突然一阵风来,吹掉了孟嘉的帽子,然他本人却未察觉。

「觅苏记」黄州遗爱亭:不忘他人帮助之恩(上)韦力撰

三苏亭

桓温不让手下声张,他想观察孟嘉有何举动,但孟浑然不觉,依然谈笑风声,过了许久,孟嘉离席上厕所,桓温让人把帽子捡起来,放在孟嘉的座位上。又让咨议参军孙盛写了张纸条奚落孟嘉落帽而不知。在那时,这是有失体面之事。孟嘉返回座位,拿起帽子戴好,发现了帽子下的纸条,他看后并不以为意,而是拿起笔来不假思索地写了篇辩护文,此文写得文采飞扬,桓温让在座官员传开,众人无不击节赞叹。

自此之后,孟嘉落帽成了重阳节常用之典。例如唐元稹写过“登楼王粲望,落帽孟嘉情”, 李白也有“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诗句。

但是苏轼在此却以自嘲的口吻来化用此典故,他说同样是登高饮酒,但嗖嗖的冷风却没有把他的破帽子吹掉,其言外之意,乃是孟嘉在风吹落帽时依然才思泉涌,然他的破帽子赖在头上不掉下来,故他无法有孟嘉的才思。

「觅苏记」黄州遗爱亭:不忘他人帮助之恩(上)韦力撰

简介

然后世却认为苏轼的这一句实乃更佳,比如清张宗橚的《词林纪事》引《三山老人语录》:“从来九月用落帽事,东坡独云:‘破帽多情却恋头’,语为奇特。”陈廷焯在《词则》中则称:“翻用落帽事,极疏狂之趣。”清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卷二中说:“自来九日多落帽,东坡不落帽,醒目。”

孟嘉落帽成为名典,苏轼却能翻出新意,于是后世纷纷赞赏苏轼的不落帽,其实他也写过落帽词,比如他在元丰五年(1082)的重阳节填了一首《醉蓬莱》:

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华发萧萧,对荒园搔首。赖有多情,好饮无事,似古人贤守。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

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摇落霜风,有手栽双柳。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酹羽觞江口。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

「觅苏记」黄州遗爱亭:不忘他人帮助之恩(上)韦力撰

平静如镜

苏轼说他被贬到黄州已三年,这三年来他“岁岁登高,年年落帽”,可见真正的大家并不会因一个掌故而自我约束,他可以任意用典,毫无违和感地用在各种作品中。这首《醉蓬莱》的后几句仍然在歌颂徐君猷,苏轼在小题中点明了作该词的原因:“余谪居黄州,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栖霞楼。今年公将去,乞郡湖南。念此惘然,故作此词。”

徐君猷在黄州任职三年,任满后他向朝廷请求调往湖南任职,他将要离开黄州时,与众属下重阳聚会。苏轼听说他要离开黄州,对他如此照顾的领导要走了,这让苏轼颇为怅然。苏轼在此词的结尾说徐知州离去后,他在黄州与当地百姓继续享用州长遗留下来的德政,他用了遗爱二字。

「觅苏记」黄州遗爱亭:不忘他人帮助之恩(上)韦力撰

夕阳

关于遗爱一词,因是本自《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大夫子产有德政:“及子产死,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对于这句话,杜预在注中说:“子产见爱,有古人之遗风。”可见遗爱乃是对一位官员有政绩的最高褒奖词。

徐君猷这么有惠政,他要离任时,当地有不少人为其举办宴会,当时的安国寺继连法师想给该寺竹林间的一个小亭起个名字,苏轼不假思索地给此亭起名为遗爱亭,以此表达当地人不忘徐太守之恩。这个名称也被徐君猷欣然接受,他请巢谷为遗爱亭写篇记,巢谷乃苏轼二子的教师,他正是通过苏轼结识了徐君猷。看来太守很欣赏他的文采,但巢谷面露难色,可能是他对当地的政局不了解,也有可能是他觉得自己的文采不够,他回望苏轼,苏轼马上明白他的意思,于是他大笔一挥写出了这篇很有名气的《遗爱亭记》:

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

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

东海徐公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

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

公既去郡,寺僧继连请名。子瞻名之曰“遗爱”。

时谷自蜀来,客于子瞻,因子瞻以见公。公命谷记之。谷愚朴,羁旅人也,何足以知公。采道路之言,质之于子瞻,以为之记。

「觅苏记」黄州遗爱亭:不忘他人帮助之恩(上)韦力撰

遗爱湖赋

东坡在小题中点明是“代巢元修”,可见他是巢三的口吻来写此记,苏轼起首即用何武之典,《汉书·何武传》载,何武少有文采,年幼时就能作诗,汉宣帝召见他时赐帛嘉奖,后来何武官至大司空。他在任上秉公执法,曾经查处过九江太守戴圣,戴圣乃是《小戴礼记》作者,其在当世就很有名气。其有不法行为,大多监察官不予深究,而何武却令其去职。

但是何武对大多数人很宽厚,本传中称:“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将称人之善。”以至于“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遗爱亭记》的第一句就是出自这个典故,接下来苏轼讲到大多数有修养之人都会遵循自然规模来行动,一切事物的规律都是循环往复,故做事守规矩之人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徐君猷做黄州太守时,从不对百姓发威,但百姓却很顺从他,从不对下属苛责,但属吏们也不会欺上瞒下,在他的治理下,黄州民风甚佳。

「觅苏记」黄州遗爱亭:不忘他人帮助之恩(上)韦力撰

东坡雕像

每年春天,徐州长都会与苏轼等人一起游览安国寺,他们在竹林间的小亭子内饮酒,采摘亭下的茶叶,煮之而饮,而今徐州长要离开黄州了,安国寺僧人继连希望给这个小亭子起名称,苏轼马上想到了徐太守,于是将此亭命名为遗爱。接下来他简述了巢三前来投奔,并且结识徐州长的过程。

让苏轼未曾想到的是,徐君猷离开黄州前往湖南赴任的途中去世了,他闻讯后很是伤感,《挥麈后录》卷七称:“徐君猷,阳翟人,韩康公婿也。知黄州日,东坡先生谴谪于郡,君猷周旋之不遗余力。其后君猷死于黄,东坡作祭文、挽词甚哀。”

「觅苏记」黄州遗爱亭:不忘他人帮助之恩(上)韦力撰

苏东坡纪念馆

当年徐君猷努力替苏轼周旋,以便让他有更大的自由度,故突闻死讯当然令苏轼很哀伤,为此,他写了篇《祭徐君猷文》:

故黄州太守、朝请徐公君猷之灵。惟公蚤厌绮纨,富以三冬之学;晚分符竹,蔼然两郡之声。家世名臣,始终循吏。追继襄阳之耆旧,绰有建安之风流。无鬼高谈,常倾满坐。有功阴德,何止一人。轼顷以蠢愚,自贻放逐。妻孥之所窃笑,亲友几于绝交。争席满前,无复十浆而五馈;中流获济,实赖一壶之千金,曾报德之未皇,已兴哀于水诀。平生仿佛,尚陈中圣之觞:厚夜渺茫,徒挂初心之剑。拊棺一恸,呜呼哀哉!

「觅苏记」黄州遗爱亭:不忘他人帮助之恩(上)韦力撰

行走在竹林中

苏轼说自己因故被贬,家中人都嘲笑他,亲朋也少有与之交往者,但是徐君猷却努力地回护他,祭文中的“一壶之千金”本自《鹖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虽贱无常,时使物然。”

「觅苏记」黄州遗爱亭:不忘他人帮助之恩(上)韦力撰

回廊式建筑

船到江心失控时,能够得到一个救命的飘浮物,这才是真正的救人于危难之间。苏轼说他还没来得及报答太守之恩就已天人两隔,这让他哀伤不已。

「觅苏记」黄州遗爱亭:不忘他人帮助之恩(上)韦力撰

烧地契

「觅苏记」黄州遗爱亭:不忘他人帮助之恩(上)韦力撰

耕种于东坡

王明清所说的“甚哀”指的是挽词,因为苏轼作过一首《徐君猷挽词》:

一舸南游遂不归,清江赤壁照人悲。

请看行路无従涕,尽是当年不忍欺。

雪后独来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

山城散尽樽前客,旧恨新愁只自知。

「觅苏记」黄州遗爱亭:不忘他人帮助之恩(上)韦力撰

研究东坡的著作

「觅苏记」黄州遗爱亭:不忘他人帮助之恩(上)韦力撰

真古书

徐君猷乘大船向南行前往湖南,一去而不归,黄州人闻噩耗十分悲伤,这正说明了黄州人怀念君猷实行的惠政。“不忍欺”一语本自《史记·滑稽列传》:“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281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