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孩起名正文

男孩起名栾姓

(卷之十七)

本章节导读:本章节更新姓氏

仇 栾 甘 厉 戎

男孩起名栾姓

仇氏图腾释义

【释义】仇即雠男孩起名栾姓,指配偶。《左传》曰:“嘉偶日妃,怨偶日仇。”引以称同伴、配偶。虽有喜、怨之分,但终究是一对。

得姓始祖:仇牧(春秋宋国大夫)

始 祖 地:河南商丘

郡望堂号:南阳、平阳、天水男孩起名栾姓;方正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66位/约31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242位

【起源】仇姓來源有三種:

九吾氏之後:中國在夏代時,有一個諸侯叫九吾氏,商代時立國,國號為“九”。後來商代的末代君主纣王殘虐無道,殺九侯。其後人避居各地,多人改九姓為仇姓。

春秋宋国大夫仇牧之后:依《左傳》1、《韓詩外傳》2記載,宋後湣公被其屬下宋萬在蒙澤(今河南省商丘东北)殺死,仇牧聽聞君主被殺,急忙趕到,在門口時遇見宋萬,二人用劍生死搏斗,仇牧不敵被殺。仇牧本姓子,其后人以仇牧的名字仇为姓氏。

侯洛齐之後:《魏書》記載,北魏有個中山人叫侯洛齐,被仇氏人家收養為養子,改侯姓為仇,魏太武帝時,因平涼州而官拜内都大官,成為當時的望族。

男孩起名栾姓

栾氏图腾释义

【释义】栾“树名也”。栾是一种树,落叶乔木,也叫栾华、灯笼树。

得姓始祖:孙宾(周文王后裔)

始 祖 地:河北栾城

郡望堂号:魏郡、 西河;重义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28位/约49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243位

【起源】栾姓主要源自:姬姓、姜姓

1、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是用封邑作为姓氏的。西周的时候,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被封在晋,建立晋国,他的后代有靖侯。晋靖侯的孙子名宾,被封于栾邑(今天的河北省栾城一带),世称栾宾。他的后代于是以封邑地为姓氏,称栾氏。世代为晋国卿士,逐渐成为栾姓望族。

出自姜姓,为炎帝的后代,是用人的名字作为姓氏的。西周的时候,姜子牙被封于齐,建立齐国。春秋时,齐惠公的儿子名坚,字子栾,他的子孙用他的名字的“栾”作为姓氏,成为栾氏的一支,望族出于西河魏郡。男孩起名栾姓

甘氏图腾释义

【释义】甘本义为含。人们常常把可口的食物久久的含在嘴里,因而引申为甘甜、甜美之义。

得姓始祖:甘盘

始 祖 地:河南宜阳、安阳

郡望堂号:天水、渤海、丹阳;五城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65位/约10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245位

【起源】甘姓主要源自:姒姓、子姓、姬姓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姓纂》、《姓谱》所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鄠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跟每一个甘姓人的关系,都极为深长。

4、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代,其后人以甘为氏。

男孩起名栾姓

厉氏图腾释义

【释义】厉的本义是粗粝的磨刀石,旱石。在古代,制作工具是十分重要的职业。“厉”字,从房、从万,说明在大的屋子里,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加工“旱石”,或加工好的旱石有成千上万。

得姓始祖:齐厉公

始 祖 地:湖北宜阳

郡望堂号:南阳、范阳;半树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37位/约18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47位

【起源】厉姓主要源自:姜姓

1、源于姜姓,出自远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

远古帝王炎帝神农氏,亦称厉山氏。

在史籍《风俗通》中记载:“厉山,古列山氏之后,一曰厉山氏,即连山氏。又即烈山氏,即炎帝神农氏也。”

相传,炎帝为上古时姜姓部族联盟的首领,是少典娶有蟜氏之女而生,原居于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炎帝出生于烈山,故号烈山氏。

烈山又称列山、厉山、连山等,故而炎帝又称列山氏、厉山氏、连山氏。

在神农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厉山氏,后省文简化为字单姓厉氏、山氏,以及列山氏、连山氏、烈山氏等等。

2、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齐厉公,属于以谥号为氏。

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在齐国君主齐厉公姜无忌执政时期(西元前824~前804年),昏愦暴虐,时常滥杀无辜,齐国上下人等皆痛恨之,于是在周宣王二十六年(齐厉公二十年,西元前804年),众大夫联络胡公姜静之子杀死了齐厉公。

在那场动乱中,胡公姜静之子亦皆战死,齐国人遂拥立齐厉公之子姜赤即位,是为齐文公。齐文公一上台,便把参与弑杀齐厉公的七十余名大小大夫全部处死。

齐厉公被杀后,周宣王赐其谥号为“厉”,以贬戒其政,史称齐厉公。在齐厉公的嫡、庶子孙中,皆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厉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厉氏正宗。

3、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诸侯国厉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周朝时期,有个诸侯国厉国,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上记载,厉国所在地在今湖北省义阳县县北之厉乡。

到了西周中期,厉国改名为赖国。

国人中有以先国名为姓氏者,称厉氏。

4、源于改姓,出自三国时期孙吴国宗室孙秀,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孙吴国的第四代君主孙皓执政,由于他厌恶宗亲大都督孙秀,屡屡欲加以谋害,因此孙秀在孙吴建衡二年(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六年,西元270年)农历9月,被迫逃奔晋武帝,并携走不少军队,因此孙皓忿而改其姓氏为“厉”。

在孙秀的后代中,留在江东的所有族人皆因此成为厉氏,世代相传至今。

5、李姓改为厉姓。出自唐时期宗室李晋,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唐朝神龙元年(西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夺取了武则天的位置即位,恢复了大唐国号,唐中宗去世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新唐帝,是为唐少帝。于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了韦后,唐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

李隆基以除杀韦后之功被唐睿宗立为太子。

唐延和元年(西元712年)农历8月,唐睿宗传位于太子,自己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唐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废唐玄宗,扶立新兴王李晋。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大臣、宦官于 唐先天二年(西元713年)赐死太平公主,诛杀新兴王李晋,其后蔓抄尽诛其余党,改元为“开元”。唐玄宗开元年间 土地兼并盛行,农民逃亡日多,唐王朝内部致命的社会政治危机也已经伏下,随后爆发安史之乱

李隆基登基为唐玄宗后,诏令将新兴王李晋及其族人皆改姓为厉氏,且世代不准其恢复李氏。此后,该支李唐宗室族人皆称厉氏,世代相传至今。

6、出自蒙古族,出自蒙古郭尔罗斯氏族,属于以宗教信仰汉化为氏。蒙古族郭尔罗斯氏族,是元朝时期豁罗剌思氏的分支后裔,世居沾河(今吉林省双阳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等地,后有满族引为行时者,满语拼音为Gorlos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郭尔罗斯氏族多改汉字姓为厉氏、郭氏、高氏等。

蒙古族、满族厉氏的来源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在历史上,蒙古族郭尔罗斯前旗喇嘛庙里,每年农历1月都要举行祭拜足戒比丘(弥勒佛)的麦德尔经会,农历6月要举行祭拜上师(喇嘛)的伊日乃经会。在这两次经会中的农历1月7~8日、农历6月14~15日,都要举行“查玛舞”,即俗称的“跳鬼”庙会。所有喇嘛庙附近的各族群众都特地来赶庙会,以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查玛舞演出。

关于“查玛舞”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居主流的一种传说是:

古时候,有一个生性残暴、无恶不作的国王,名叫郎达尔玛,他所杀的人血都流成了河,国人都想杀死这个暴君。

莫日根知道郎达尔玛喜好观赏舞蹈,他就化装成艺人,进宫去跳舞。郎达尔玛看他跳得滑稽可笑,不时抬头狂笑。莫日根杀死了这个暴虐的国王。

后来,人民为了纪念莫日根,也为了祈福消灾,就跳起了化装的查玛舞。

查玛舞后来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辽东地区的吉林、辽宁、黑龙江流域。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农历3月,康熙大帝巡视吉林乌拉,极力提倡喇嘛教。之后,慢清政府拔专款在今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修建了“德寿寺”、“广庆寺”,从此,喇嘛教和查玛舞进入辽东。

查玛舞属于“傩文化”范畴,舞者头戴假面。查玛舞一般有七十人、五十人两种,扮演的人物共分为八组:第一组是二十一度母(蒙语“达喇额客”),第二组是鹿神(蒙语“宝格”),第三组是海螺神(蒙语“阿斯尔”),第四组是八部鬼众(蒙语“额尔伯亥”),第五组是四厉鬼(蒙语“都呼莫”),第六组是七煞神(蒙语“道格失得”),第七组是阎王(蒙语“额尔勒格汗”),第八组是老翁(蒙语“额布根”)。

查玛舞不仅祀神,也娱人,是一种历史悠久、兼备宗教、文化、娱乐性质的民俗歌舞,曾在蒙古族居住地区广为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查玛舞逐渐消失。

蒙古族的查玛舞者,大多为世袭,在“都呼莫”舞者中有以角色为姓氏者,称都呼莫氏,汉字义就是“厉鬼氏”,后文化上汉化省改简化为单字姓厉氏,世代相传至今。

男孩起名栾姓

戎氏图腾释义

【释义】戎,本义是兵。甲骨文、金文的戎字从“戈”、从“十”。“十”即甲骨文、金文中的“甲”字。而小隶则从“戈”从“甲”。“戎”泛指西部少数民族。

得姓始祖:宋微子

始 祖 地:河南商丘

郡望堂号:江陵、扶风;柳丘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60位/约15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48位

【起源】戎姓主要源自:子姓、芈姓

1、出自獯鬻族

商末周初 獯鬻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典籍《古今姓纂》记载:古代,西北域地区有一獯鬻族。传说,夏王朝末期,獯鬻因王族内乱,带着眷属逃到渠搜(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避难,从此之后,鄂尔多斯西南部被獯鬻所统,因称獯鬻族。商王朝建立后,鄂尔多斯西南部被称为鬼方。

獯鬻族中之女后来生了一子。此子随獯鬻族之人出征时来到中原,暗中晋谒了周太王古公亶父。周太王以诚相待此子,得其归附。当时中原地区称西域为戎,因此赐其姓氏为戎氏,史称“獯鬻戎”。

后獯鬻族中有允姓山戎,移居于燕北地区,其后裔子孙中有不少人以族名为姓氏,称戎氏,世代相传至今。

2、出自古戎国

西周初期古戎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有个古戎国,当为东夷民族的一支,在姜太公立国之后,附庸于齐国,后被齐国吞并。

戎国并入齐国之后,其王族后裔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戎氏,世代相传至今。

3、出自子姓

①出自周朝时期宋国微子启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潜夫论》、《姓氏考略》中的记载,上古周朝时期(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姬诵在周公等大夫辅佐之夏平定了武庚叛乱后,把商王朝的旧都城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定国号为宋,建都于商丘。

在微子启的后世子孙中,有以戎为姓者,史称戎氏正宗,望族出江陵郡(今湖北江陵)。

②出自春秋时期宋国仲衍之孙戎胥轩,微子启之后,其弟微仲衍继位。微仲衍就是孔子的十四世嫡祖。

微仲衍的孙子叫戎胥轩,娶骊山女为妻,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戎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戎氏、胥氏,世代相传至今。

3、出自金天氏之后狁戎氏部落

源于金天氏,出自上古帝君少昊之后狁戎氏部落,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狁戎氏,是少昊金天氏之孙尢格的后裔,为西羌部族的先祖。在史籍《姓纂》中记载:“狁戎,少昊之孙尢格之后。”在史籍《姓考》中也记载:“西羌部族有允戎氏。”

狁戎氏部族,在西周末年趁着周王室内乱脱离了周王朝的统治,在周幽王姬宫涅十年(公元前772年)正式建立方国,都城在豳地(今甘肃宁县焦村乡西沟村),此后出现了义渠戎的称谓。义渠建国不久,随即出兵并吞了彭卢戎(今甘肃镇原彭阳和庆阳彭原)、郁郅戎(今甘肃庆阳、环县、合水)、朐衍戎(今宁夏盐池)、鸟氏戎(今甘肃泾川、灵台),扩大了疆域,逐次吞并了姜戎、犬戎(猃狁)、奔戎、条戎、骊戎、华戎、陆浑戎、山戎、大荔戎等诸。

春秋至战国,义渠戎族乘诸侯国各自纷争的空隙多年休兵养士,兵强马壮,力量空前壮大,其国界西达宁夏西海固草原,东抵陕西桥山,北控宁夏河套,南达陕西泾水,国土面积达十万平方公里。义渠戎族从商代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王时共存史800余年,其中在庆阳建立奴隶制君国(公元前772年至公元前272年)达500年之久。最后,义渠国在战国末期的周赧王姬延四十三年(秦昭襄王嬴稷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被秦国所灭,义渠国成为秦国一部分,义渠戎也融入汉族,逐渐汉化。

在诸戎被逐渐融入华夏民族的过程中,族人有部族或民族称谓为姓氏者,称狁戎氏(允戎氏)、姜戎氏、犬戎氏、奔戎氏、条戎氏、骊戎氏、华戎氏、陆浑氏、山戎氏、大荔氏、彭卢氏、郁郅氏、朐衍氏、鸟氏等等,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戎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4、出自芈姓

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火正戎律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战国时期的周贞定王姬介执政时期(公元前468~前442年),楚国大夫火正戎律移居至湖北江陵。

在戎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戎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官位,出自周朝时期官吏戎右,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周王朝时期,有专职掌管军械、君王护驾的武官,时称“戎右”。该职在各诸侯国中的同一类官称则为“车右”,位在上大夫之列。

在戎右、车右的后裔子孙中,世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戎氏,世代相传至今。

6、源于戎族,出自上古东夷戎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戎,其为人,人首三角。”即蒲州地区有个国家叫戎国,戎国之民头上长着三只角(头饰)。

据史籍《姓氏考略》中的记载,戎氏族的祖先在帝喾时已聚居在有女戎国之墟蒲州(今山西 运城蒲州)。#国学经典#

西周王朝立国后,有女戎国人口逐渐东移,定居到今河南商丘、山东省曹县东南的渤海附近,后分散为北戎、西戎、翟戎、陆浑戎等。

戎国人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与诸夏汉人融合,其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戎氏,世代相传至今。#国风大典#

“姓氏图腾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虽不能完全当真,但可以从中学得不少知识。#人生##国学##姓氏#

感谢家人们的支持关注,小编将更加努力查阅相关文献,为家人们持续更新中华400多个姓氏图腾和起源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2898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