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孩起名正文

曹姓女孩两个字的名字

在郑州市中原西路与秦岭路附近曹姓女孩两个字的名字,有一个村庄名叫kela王,这“kela”二字,既不是坷垃,也不是旮旯的误写,是确实存在的两个汉字,只是现在的字典里已不再收录了。而这个kela王村的得名,竟然源于一种工作。

曹姓女孩两个字的名字

中国古代的匠人,其技艺大多是家族式传承,人们也就会以一种“职业+姓氏”的称呼来指代他,比如曹姓女孩两个字的名字我们把姓丁的厨师叫“庖丁”,把擅长彩塑泥人的张明山叫“泥人张”。

郑州也不缺少这样的匠人,而且有不少村庄都是以匠人命名的。本期的趣解郑州老地名,我们就去走访一下郑州的“匠人”村庄。

这个小区真奇怪,门口为啥塑个牛?

在郑州市高新区杜兰街上的水云苑小区南门口,立有一座水牛的雕塑,漆黑的身躯,俯首弓背,奋力前行。有外地人路过,总会不免好奇:人们通常都会在门口立上狮子、老虎的石雕,这个小区门口为什么要立一只牛?而且也不是一对,只是一只?

曹姓女孩两个字的名字

“这不是一头普通的牛,是我们水牛张村第一代老祖使唤过的水牛,我们这个小区也不是普通的居民小区,是我们水牛张村村民的回迁安置房。”5月26日,水牛张村前任村支部书记张国安告诉大河报记者,水牛张村的村名,就与这头水牛有关。

水牛张村,属郑州市高新区沟赵办事处管辖。张国安介绍说,水牛张村始于明朝初年,有姓张的叔侄二人,牵着一头水牛,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郑州,就在现在的水牛张村落户,用这头水牛垦荒屯田。后来世代繁衍,形成了村落,外人就称这个村子为“水牛张”,一直沿用至今。

在水牛张村张氏祠堂内,有一座民国十八年刻立的《张氏宗祠营建碑记》碑,碑文中也记载:水牛张张氏家族于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至此。

曹姓女孩两个字的名字

“当时叔侄俩迁过来的时候,官府安排地方落户,俩人谁也不知道谁去哪儿,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叔侄俩去打水的时候,在一口井边碰上了,才知道俩人落户的地方隔着没多远,一个归东门,一个归西门,后来成为我们张氏的两支,直到现在,东门一支的辈分要普遍比西门高一辈。”

2015年,水牛张村经过城中村改造后,两千多口人整体搬入了水云苑小区,东西两门的人都住在了一起。除了在小区南门口立了一座水牛雕塑外,在小区西门口,也另外立了一个水牛张的村牌,作为对村庄记忆的传承。

历经百年的张氏祠堂,族谱被糊进墙里保存下来

水牛张村有自己的家族祠堂——“张氏祠堂”,在2009年被列入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原地保护在沟赵办事处门前的双湖广场上。祠堂只存一座正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顶上一根椽子上有“民国十四年”字样。屋内居中供奉着张氏始祖牌位,两侧墙壁上分别嵌有四面石碑,上面刻着家谱世系图。

曹姓女孩两个字的名字曹姓女孩两个字的名字曹姓女孩两个字的名字

“这是我们东门一支老‘十八家’的家谱世系图,现在在图上的,我知道的只剩一个人了,今年得有95岁。”张国安介绍说,这些石碑之所以被嵌在墙体里面,是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破四旧”风潮掀起后,村里一位老人为了保护族谱免遭破坏,就用土将这些石碑全部糊进墙里,后来也渐渐忘记了。后来有村民到祠堂清扫墙面时无意间发现,这些糊在墙里的族谱石碑才得以“重见天日”。现在这些石碑已经是郑州市区内发现的保存最全、最完好的家族宗谱碑刻。

一人致富,带动全村,蜜蜂张村几百年前就有了“产业”

以“职业+姓氏”命名的村庄,在郑州市还有不少,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恐怕是火车站附近的蜜蜂张村了。

蜜蜂张村位于中原路以北、北闸口以南、京广北路以东、京广铁路以西的区域。因为街道办事处的驻地就在村里,所以街道办事处也叫蜜蜂张。

那么,“蜜蜂张”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村里流传的说法,蜜蜂张村大约形成于清朝年间,最早有刘、王、杨三姓共8家迁徙于此,形成村落后被称为“老八家”。后来,有一个叫张广德的养蜂能手,从开封辗转来到这里居住,饲养蜜蜂,生意红火。其他村民见状后,纷纷向他学习养蜂技术,使该村成为一个养蜂专业村,因为张广德名气最大,外人遂称这里为“蜜蜂张”。后来张广德的后裔全部从村里搬走,但是村名被沿用至今。

蜜蜂张村处在郑州火车站这片繁华区域,原来的村庄很早就进行了升级改造,现在已无法窥见它原来的村貌了。

曹姓女孩两个字的名字

不是“旮旯”,不是“坷垃”,郑州“kela王”村曹姓女孩两个字的名字你听说过吗

在郑州市中原西路与秦岭路附近,有一个村子名叫“Kela王”村,“ke”为左“九”右“田”,“la”为上“九”下“田”,这两个字在现在的字典中是查不到的,电脑和手机的输入法也打不出来。

Kela两字,字形类似于“旮旯”,字音又与“坷垃”相同,向来就有不少人怀疑:kela二字,是不是“旮旯”的误写,或者是“坷垃”的误用呢?

“从我们村子建成到现在,一直用的就是kela这俩字,不是旮旯,也不是坷垃。”kela王村前任村支部书记宋宝成告诉记者,关于kela这个名字的来源,村里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根据村中老人的口传,流传最多的一个说法是:最早村里有一户姓王的人定居,他擅长做蜡刻,能在蜡上刻字雕花,手艺高超,后来形成村落后,外人就把村子称为“刻蜡王”,但是,这个刻蜡后来怎么演变成了kela,就说不清楚了,包括刻蜡的手艺,也没有流传下来。

在郑州市地名办提供的资料上,说法又有一些出入。该份资料上叙述的是,据传,早在明朝初期,kela王村一带只有寥寥几户人家,来这里定居最早的一户姓王,还有几户曹姓、阎姓等。王姓人家的屋后有一棵大槐树,由于年代长久,树身干枯,树洞里有一窝蜜蜂,冬季蜜蜂冬眠,蜂窝外露出一层造蜂巢的蜂蜡。附近的孩子们在此玩耍时,常常结伙到树上刻蜡,每次去时总说:“去王家刻蜡吧!”久而久之,“刻蜡王”的名字便在这一片叫开了。

曹姓女孩两个字的名字

Kela二字已作为“地名专用字”上报,期待能重回字库

Kela王村也在前几年进行了城中村改造,现在村里行文和用章,用的都是“旮旯王”这个名字。宋宝成说,这是在1980年代第一次地名普查时,上级要求改的。刚改的时候,村里很多老人都不同意,都说这不是我们的村名。

郑州市地名办的工作人员也解释说,当时停用kela王的名字,一是这个名字没有历史文献的佐证,二是使用的范围也太小众。

不过,kela这两个字,并非生造的汉字,也非误写的别字,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汉字。记者在一本1980年出版的,由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现代汉语小词典》里,就查到了这两个字,释义也只有一个:kela王,同“坷垃”,地名,在河南郑州。但是,在此后再出版的字典里,就查不到这两个字了。

在2014年开始的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过程中,省内专家重新对郑州市的一些地名专用字进行审音定字,除了我们前一期报道过的“mar”(门里一个外字)字之外,kela两个字也被作为“地名专用字”上报,等待批复。

记者在专家论证表上看到,专家的论证内容中指出:Kela王为郑州一个村的专用地名,根据清乾隆四十七年巧月(公元1782年7月)该村所立的“建修道房”碑记,碑文记载“州西有kela王庄”,从那时算起,这样的写法也已延续二百多年了,群众也早已习惯。

但是,1981年版《现代汉语词典》注释:“kela二字音同“坷垃”,kela王,地名,在河南郑州。针对此事,中原区地名办公室于1986年专门向中国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写过报告,不同意《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写法,请求沿用碑文上的“kela王”字形写法,得到同意批复。走访该村村干部,也是相同意见。

在“论证结果”一栏写道:经论证,一致同意“kela”为地名专用字、专读音。这也就是说,如果报告得到民政部和国家语委的同意批复,那么kela二字就可以重回字典,我们也能在电脑和手机上打出这两个字了。

来源:顶端新闻·大河报

原地址:https://9qiming.com/qm/2926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