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孩起名正文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乡音易改根难改,不辞长作河南人

——丁永勋

从北京到杭州工作三年,一直肠胃不好,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排除了器官病变和神经性问题,但问题一直无法解决。

医生最后说,那只能怀疑是吃的问题,学名叫肠易激综合征,俗称水土不服。

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话解释,就是你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肠胃的菌群都已经固定了,突然换了一个地方,就可能有各种不适应。多注意饮食吧。看来这毛病一时半会儿还不好治。

但是没想到,最近因参加活动回了趟河南老家,胡辣汤一喝,烩面水煎包一吃,竟然神奇自愈了。哪怕一天两顿喝酒使劲儿造,身体也没有再抗议。

这可能就是家乡吧。哪怕你的口音变了,口味变了,但你的基因和体内的细菌们,都会在不经意间提醒你,你来自哪里。

老家河南

这次回家乡,是以一个在外豫记的身份,参加豫记十年的大聚会,同时见证“河南形象全球化传播暨这就是河南”的项目启动。

河南人多,河南人走出去的也多,天南海北、五行八作,有井水处,就有河南人的身影。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有一次,在某音上刷到一群非洲人,操着非常熟悉的河南话在斗嘴,一打听,原来是老家县里一群跨国打工者的徒弟。

因为参加这个活动,才知道还有这么多熟悉的名人,原来也是河南人。

比如最近以一篇《我不是河南人》刷屏的秦朔老师,一直以为是温文尔雅的上海人,原来是出生在开封,祖籍周口的河南人。

与这场活动同时,我的老家周口正在召开全球周商大会,看到大会宣传才知道,朱婷、陈鲁豫、马艳丽、许家印,这些不同领域的名人,原来都是周口老乡。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这并不奇怪,百家姓前一百个,有一多半都起源在河南。赫赫有名的客家人,曾经是中原大地的原住民。往上倒几百上千年,我们都是河南人。

现在出门坐高铁,在家看电视,总能看到一句河南的广告语,老家河南。这句话的主语,不仅是走出家乡的河南人,还可以是大部分中国人,甚至整个华夏文明。

媒体人

这些年走南闯北,发现河南走出去的人,有两个群体特别多,一个是军人,一个是媒体人。一文一武,都占了。

军人多,是因为河南人多,出路少,读书考学的独木桥一直很窄,当兵是走出去为数不多的一条路。

媒体人多原因就复杂了,大概是因为文化底蕴深厚,喜欢舞文弄墨的多,又有以笔为剑,行侠仗义的情结。

反正河南出名记,远的有写焦裕禄惹哭全国人的穆青和周原,近有写过张金柱案的江华,有豫记新媒体的核心杨桐。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穆青

还有一些老家不是河南,但是长年在河南工作,在河南成名成家,最后把河南当成家的,比如最早采访最高领导人的赵德润、中国都市报的拓荒者马云龙。

新华社老社长穆青说,河南是个新闻富矿。这不仅是因为河南新闻素材多,也是因为河南新闻人才多。

这些新闻人,对近些年河南形象的改善,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些“豫记”,对家乡的变化的热情讴歌,对家乡好人好事的传播,也都不遗余力。

近些年,媒体上涌现出的平民英雄和时代偶像,一查很多都是河南人,这里面,河南媒体人也功不可没。

仅是一个豫记新媒体,十年间就已经编发了超过1500万字,用文字和双脚丈量河南,几乎跑遍了河南全部85个县。

这些遍布世界的记录者,正是“河南形象全球化传播”的主力军。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有一段时间,河南人是“地域黑”最大的受害者,关于河南的段子,超过了苏联人。还有在外的媒体人,写了一系列的书反驳,比如“这就是河南”的总策划翟宏为,就是《河南人惹谁了》的作者之一。

现在,这种激愤已经少多了。我发现很多河南人,还学会了自嘲。这是真正自信起来的表现。

媒体人的朋友

在郑州参加活动间隙,拜访一位家乡的新闻官员。把约定的午餐地点发给他,他一个人戴着口罩,一溜小跑就赶过来了。

熟悉他的当地媒体人说,别看人家是厅局级领导,一般出门基本不坐公车,经常骑个共享单车。有时候骑到还剩几百米眼看要超2块钱了,赶紧停在路边,步行走过去。

虽然只是一个段子,但能看得出这位领导的务实和接地气。实际上他跟在场很多媒体人,都混得像老朋友。

这样的关系非常难得,要知道在很多人眼里,新闻官和媒体人,是水火不容的猫鼠关系。地方领导对付记者的办法,可以写一本书。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豫记杨桐

领导举例说,当年杨桐这些人当记者的时候,没少写河南的监督稿,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朋友。杨桐离开媒体创办豫记,领导没少站台捧场,帮着吆喝。

这也不是一个人的做法。这次,由豫记主办的“河南形象全球化传播这就是河南启动仪式”,指导单位就有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省委网信办和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郑州市委、市政府设宴招待,郑州市委宣传部和郑州市委网信办倾力支持。

把一个省域形象的全球化传播交给豫记等民间平台来做。这需要魄力,更需要信任。

河南变成新闻大省和媒体强省,我想这些媒体人的朋友们,也是背后的功臣。

文化

河南是文化大省,我想这个没有什么异议。

从史前到隆宋,从洛阳到开封,河南长达几千年都是中华文化的中心。就连火车上拉来不到一百年的省会郑州,也因为商代都城的发现,跻身中国八大古都之列。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商城遗址

那些众所周知的辉煌历史和王侯将相,我就不再列举了。只想推荐三个我最近特别想去,至今鲜为人知的历史遗迹:

一个是我老家周口的平粮台遗址,听起来像个存粮食的仓库,实际却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文明中心。

一个是被陈寅恪称为“造极之世”的北宋历代帝陵,它们静静躺在郑州旁边巩义的麦田里;

一个是千年文人第一偶像苏东坡,他一生漂泊大半个中国,最后葬在了河南郏县的小眉山。

当然,这些文化的辉煌,基本上都属于河南的过去,只能去博物馆里追寻。但是厚重的文化,毕竟有其惯性,还会体现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身上。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梵高奶奶的画

文史作家十年砍柴老师,经常会讲一个故事,他有一次在河南濮阳和朋友去KTV唱歌,喝多了和一个年轻女服务员比赛背诗经,湖湘才子砍柴老师,几个回合后就败下阵来。从此见到河南人,就莫名生出一种文化敬意。

豫籍媒体人江华老师的母亲,一个普通的农村老人,67岁开始拿起画笔,画成了网上著名的“梵高奶奶”。

我老家一个爷爷,从小没上过一天学,认识的字不超过10个,却能写出漂亮的颜体字,长期包揽全村的春联。

文化就像基因,虽然有时候是隐性的,但经常在不经意间,就会显性表达。

商人

活动的最后一站,去了建业的电影小镇,看了一场名为《穿越德化街》的实景演出。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这类实景表演现在全国各地开花,印象这,印象那的我已经看了不下十个,难免跟风和雷同。但是这个新排的节目,依然让我看得心潮激荡,甚至好几次泪眼婆娑,打湿了口罩。

演出根据郑州火车站前一条街的真实历史改编。虽然历史算不上久远,也没有什么大人物,但是融合了家国情怀、民俗国粹、普世情感。尤其是豫剧的粗犷的胡琴响起,整个心都跟着提了起来。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诗经名字女孩穆青

穿越德化街现场图

这是一个小试验,却试出了文化的力量。在河南搞文创,有先天的优势,随后一抓都是题材。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也正抓住了文创的精髓。

作为河南最有名的房地产企业,河南建业的文旅事业小试牛刀,就表现出了强劲的活力。这个在郑州远郊凭空长出来的小镇,已经成了网红打卡胜地。去年十一长假,受游客追捧程度仅次于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黄山,排在了第四位。

像建业的胡葆森一样,河南很多商人,不管文化高低,从事什么行业,都自带儒商气质。至少对文化,带着一份虔诚和敬意。

远在杭州的西湖大学,是中国最具研究型气质的大学。鲜为人知的是,在西湖大学背后,有一个十几人的河南人出资团。比如高考状元出身的投资大佬张磊,养猪成了河南首富的秦英林。

我认识一对河南的企业家夫妇,自己没上过大学,却给西湖大学出了一个亿。他们说,不图有什么回报,只是出于对科学研究的尊重。

写了这么多,突然发现,对于我这样离家二十年的人来说,所念所想的,大多还是过去的河南,文化的河南。而在今天这个数据的时代,河南已经大不一样。大数据、航空港、文旅城,这些新事物正在拔地而起。甚至郑州同一个城市,老城和新区都仿佛处在不同的时代。

老家河南,正变得熟悉又陌生。但我相信,有5000年的厚重文化打底,有超过一亿的河南人参与建设,河南一定会有一个让所有人感到骄傲的未来。

我们用了三十年,扭转了河南人的形象。再用三十年,应能迎来一个令人尊敬的河南。这靠我们在内在外的河南人一起创造。我们等得到,我们都在干。

乡音易改根难改,不辞长作河南人。

(图片来自网络)

丁永勋| © 撰文

XIAXIA | © 版式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3532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