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孩起名正文

姓谥的男孩名字有哪些

一个新生儿的诞生,第一件事就是取名字,因为要办出生证明,就取名这一项,难倒了广大父母,既要高大上,又要有涵义。还有很多要避讳的字,有人追求流行字,导致孩子上学一个班级多个同名,甚至同名同姓。还要的用生僻字,导致老师都要查字典才能叫出名字,还有的用谐音,取名字的时候没注意,一但读出来就有人笑了,想改名现在户籍管控不是那么容意的,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出来。

姓谥的男孩名字有哪些

为什么要取名字,所谓名,就是天地万物彼此之间的区别符号。人为万物之灵,自然就更需要个符号了。《说文解字》对名是这样解释的: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对于这个解说非常生动有趣。意思是说,名是个人称呼。之所以从“口”、从“夕”,是表示昏夜相遇看不见,要自报其名。就文字结构说,“名”的本义是否如此,我们不去讨论,但就人名在交际中的作用说,它无疑是对的。很难想象,在人类社会中,如果大家都没有名字,那将会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取字:在周代的时候贵族之家,生下男孩之后,满三个月时,由父亲给起名。发展到后世,给婴儿起名不再局限满三个月,也不一定得由父亲起,也可能是祖父,还可能是母亲或祖母。这个名因为是幼儿时期起的,所以叫作小名,也叫乳名,某些地区还有叫奶名的。顾名思义,那就是小时候的名字,形象点说,就是吃奶时候的名字。后世尚文,追求典雅,小名在书面上便称“小字。 到20岁算的时候。年满20岁,要举行加冠仪式。就是将垂发束起来,挽在头顶,戴上冠,用簪把冠和发髻〔ji继〕固定在一起,然后由通过占卜选定的加冠嘉宾根据他名儿的含义,给起一个字,自此以后,就列入“丈夫”行列了。这就是《礼记·曲礼上》说的“男子二十冠而字”和《穀梁传·文公十二年》说的“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为什么男子成年要“冠而字”呢?因为名儿是父亲起的,是幼年用的;长大成人了,别人不宜呼叫他的名儿,所以得另取字。《礼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姓谥的男孩名字有哪些

在秦朝的时候,有的是单名,有的是双名,但总的来说,还是单名多,双名少。如颜回、苏秦、刘邦、周瑜,表达不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出77人,双名者只寥寥数名。到两汉魏晋还是单名占明显优,一直南北朝双名稍多一些,到了唐宋则渐占优势。清代的文人士大夫,双名似乎要占绝对优势了。如郑当时、杜延年、于定国、檀道济、王镇恶等,能将志向、抱负和愿望,充分表达出来

行辈字的形成:晋以后,这种行辈意识显著加强。如齐武帝的17个儿子,名都嵌一个“子”字,字都用一个“云”字。如:萧子良字云英,萧子卿字云长,萧子响字云音,萧子敬字云端……又如武帝之弟萧嶷的六个儿子,名也都嵌一个“子”字,但字则一律用个“景”字,以表示与武帝之子同辈不同父,是从兄弟。如:萧子廉字景蔼,萧子云字景乔,萧子显字景阳,等等。梁萧宏的儿子们,名都用一个“正”字,字都用一个“公”字:萧正仁字公业,萧正立字公山,萧正表字公仪……这种一家一户的行辈意识,发展到后世,就变成了一个氏族的全体意识。凡是同一祖先的族姓,便共同制订出若干个好的字儿,排定顺序,依次使用。这样,同族同辈的人都有一个“共名”(行辈区别字),又各有自己的专名,只要一看这个行辈区别字,便可知他是哪一代,同一族姓的人就井然有序地呈现出来。

名字取好了,也不是随便可以称呼的,自称称名,但还要看是对谁,不是对任何人都要称名。

对君父自,封建社会提倡君父一体,儿子在父亲面前,臣子在君主面前,或对天子的使者,都要称名。这就是《礼记·曲礼上》所说的“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儿子在父亲面前称名是常事,可以理解,就不讨论了,且说对君主称名。周天子派使臣去赐给齐桓公胙〔zuo作〕肉,并且宣布说:天子因为伯舅年迈,不让你在阶下叩拜。桓公自称其名回答说:“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小白”是齐桓公的名。在封建时代,只有建立过特殊功勋的大臣和权臣,才能享受一种殊荣,叫“赞拜不名”。就是说,朝拜天子时,可以不像其他臣子那样,自呼其名行君臣大礼。这在史书中有不少记载。如曹操,司马懿,刘裕等,都享受过这种特殊礼遇。在君主面前,不但自称要称名,在提到其他人的时候,也得称名,就是涉及到自己的父祖和上代先人,都要直呼其名,要说“臣父臣某某”,“臣大父先臣某某”。封建时代,君权是至高无上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君主面前是不允许对自己的尊长表示恭敬的。从《论语》看,先秦时代凡在尊长面前谈起自己的同辈人,也都是称其名。孔子诸弟子,在孔子面前都是互相称名,而不称字。

更有甚者,如果儿子做了皇帝,老子也得倒过来称臣,刘邦做皇帝之后,五日一次拜见父亲。老头儿不懂君臣大礼,仍以老子身分自居,他的家令开导他说,不可为父子关系而废君臣大礼,你应尽臣道。太公从此便向儿子称臣,刘邦十分高兴。

既然名和姓连在一起,能表达一个比较复杂而完整的意思,那么在某个语言环境中,就有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某种反应,时间、场合和接受人物不同,其反应结果亦异。在封建社会中,不少人有的因为名字招了祸,但也有却由此而得了福,这全靠机缘凑巧。这种事,自唐宋以来,史不绝书。下面我们说几个例子。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己酉科殿试时,有一个叫胡长龄的人,在进呈的10本卷子中,他在最末。但当乾隆皇帝看到卷子上“胡长龄”三字时,却不禁欣喜地说:“胡人乃长龄耶!”于是把他提到第一名,“钦点”为状元。原来当时的乾隆皇帝已年近八旬,这之前就已自号“古希天子”,何况又以为文治武功震烁古今,足可超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此时真可谓踌躇满志,别无他求,“所不足者惟寿耳”了。恰在此时看到胡长龄这个名字,以为这是预示他长生不老,于是连“胡”字也不忌讳了,竟自承认是胡人,来应这个吉兆。这是胡长龄做梦也不曾想到的。胡长龄这个人,品德还不错,会试虽出自权相和珅门下,但他并不阿附和珅,所以很为后来的嘉庆皇帝所器重。

有的名字取义原不错,但遇上神经过敏,多忌讳,爱挑剔的人,就难免不节外生枝,变生不测。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殿试时,有一位叫王国均的人,本已列在前十名中,那位临朝听政的孝钦太后(就是后来祸国殃民的慈禧太后)以为“王国均”听起来像“亡国君”,很不高兴,便把他降在三甲,做了“榜下知县”,潦倒一生。其实王国均的名字取自《诗·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是非常冠冕堂皇的,然而处在国势已衰,朝政日非的晚清,又遇上个心理状态不健康、多疑忌的太后,竟把前程给断送了。这算一个连姓取名的悲剧吧。

在我国古代,除了名字还有一些称呼,比如:号 谥号 绰号 笔,这些称呼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我们讲一下。

谥号:是一个带有鉴定性的称号,但因它来源于敬名和避讳,所以对前人不称其姓名或字,而称其谥号时,总带有敬意。不过称历代帝王的谥号当作别论。

帝王生前的名字得避讳,不但口头上不能讲,就是书面上也不得写;非用代表他名儿的那个书写符号不可时,可用同音字或同义字代替,万不得已要用原字,那么这个字不准写完整了,必须缺一笔。等他死了,有了谥号,有了庙号,人们习惯上都称他的谥号。渐渐地便约定俗成了。称帝王的谥号是无可选择的,是被动的,不是自愿的,因此便无示敬可言。当我们说到号称圣人的周文王及昏庸残暴的周幽王和周厉王时,没有什么不同。但对一些有选择称谓自由的历史人物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朝廷赐谥重爵位不重品行,只要达到赐谥的官阶就可得到谥号,只要有人从中维护,就可得到美谥。譬如宋代许多不光彩的人物,入了奸臣传的都有很冠冕堂皇的谥号:曾布谥为文肃,蔡京之弟蔡卞谥为文正,汪伯彦谥为忠定,卖国贼秦桧谥为忠献,秦桧的重要帮凶万俟卨〔moqixie莫齐谢〕谥为忠靖……然而又有谁去称他们的谥号呢?即使秦桧后来改谥为谬丑,也无人理会。古今上下,男女老幼,统称之为秦桧。公道在人心,坏人有谥也不称。

号:最初大约是隐士们自称的。他们隐居山野,就是为了不求人知,所以把真名实姓也隐去,而另起一个“名”作为自己的代表符号。战国时代有位隐士叫鬼谷子,至今也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虽然有的书上说,他叫王诩〔xu许〕,但学者多以为是后代人的编造

姓谥的男孩名字有哪些

绰号:也是古已有之的,太早的难以稽考了。拿《史记》来说,这里边的“卿子冠军”、“飞将军”、“苍鹰”,就应该说是绰号了。如果同后代的“急先锋”、“双枪将”、“扑天雕”相比,毫无两样。也许春秋战国时代就有绰号了,但同政事无关,史书不载,我们就不便推测了。不过,像战国时代国君的亲属,功臣名将,很多都有封号,像孟尝君、马服君、望诸君,等等,难免不给绰号以影响。唐代俗文学中有一种形式叫作说话,也就是后来的说评书。发展到宋代,形成了好多专业门类。其中有专说“杆棒”、“朴刀”的,内容都是英雄好汉争斗拼杀的故事。南宋已有说水浒梁山故事的了。说话人为了人物生动形象,都给这些好汉起了绰号;经过文人的加工,现在的《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个英雄,每人都有一个符合身分的绰号。从此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没有绰号的。后世绰号就成了擅长技击者的“专用品”了。

笔名的出现,大约是受了别号的启发。因为别号是姓名和字以外的一种符号,发表文章不用原姓名,而另外起个名字,其性质与别号相似,只不过二者用途稍有不同罢了。

别号:在宋代已经很流行了,许多文人学士,都有别号,有的还不只一个。有,自然就要用。我们发现,南宋就有人在著作上不署真名实姓,而署上一个别号性质的名字,譬如《绿窗新话》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一部辑录性质的书,所收都是前代人写的男女悲欢离合的故事(学者认为这是供说话人作素材的)。因为都是男女爱情故事,所以编者署名为“皇都风月主人”。迄今也无法考证这是个什么人,只能大致推断是南宋住在杭州的一位热心俗文学的先生。在封建时代,非正统思想的东西,往往遭人非议,编一部爱情故事集,难免不受道学先生们的挞伐,所以才署上个“风月主人”的名字,表明自己是男女爱情的支持者。晚清盛行办报,有名可考的小报,不下七八十种。这些报上不断发表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政和鼓吹新思想的文章,署名多是化名,而且是千姿百态,花样翻新。时间一久,形成了风气,写文章都要用个别名。笔名这个词就应运而生了。从此以后,文艺界、学术界,尤其是文艺界,就盛行用笔名了。

总之中国人的名字,堪称门类繁多,五彩缤纷。这名、字、谥、号、绰号、笔名,都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尤其是名和字,最为复杂,现在起更是五花八门,追求流行字。

原地址:https://9qiming.com/qm/3718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