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孩起名正文

楚辞中适合男孩的名字尹

“尹”字初见于商朝甲骨文及商朝金文。

楚辞中适合男孩的名字尹

图1 “尹”的甲骨文

楚辞中适合男孩的名字尹

图2 “尹”的金文

楚辞中适合男孩的名字尹

图3 “尹”的小篆

楚辞中适合男孩的名字尹

图4 “尹”的隶书

尹,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像以手持杖,表示有权力;或以手拿笔,以表示治事。 尹由治理引申为官名,作名词。尹也用作姓氏,如尹志平。

"尹"字的甲骨文写作图1,左部的"丨"像一个人手持一根象征权力的权杖,右部为"又","又"就是手。其本义是指握有权杖,是管理民众的官职。也有人认为,甲骨文"尹"字左边的"丨"在这里指写字用的笔,整个字像手执笔记事的样子。与古代的"聿"相似。"尹"作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从甲骨文的有关材料来看,"尹"在商代官位显赫,常在君王身边,管理国家或君王的有关事务。从卜辞的记载来看,是一种文职官员,从未带兵征战,这一点正与甲骨文的"尹"所反映的用笔管事的意义是相符的,即动笔的人。

也有的学者认为"尹"的本义就是用笔理事的官,即文官。"尹"强调的仅仅是执笔这件事,以此喻指治事,而"聿"强凋的则是执笔写字。古代的文官离不开笔,所以用执笔的形状来象征冶事的"尹"这一官职。

对古文"尹"字的本义,康殷作了不同的解释。他认为古文字的"尹"像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或是执针时的特定手势,它和执笔的"聿"不同。因此认为"尹"就是用针给人洽病的医生,并由此引申指"治理国家的官吏"。"尹"字反映了用"针"给人冶病的方法,即后来的针灸,始于殷代末期。“大医治国,中医治人,小医治”,又说“针砭时弊”。“尹”从针灸医生引申到相国也说得通。

西周金文的"尹"字与甲骨文相似。"尹"字发展到春秋,为了追求字形的对称美观,左右两侧圆转对称,已看不出以手持物的样子了。《说文》古文所从的"尹"更分裂为左右对称的两只手。小篆的"尹"字中,权杖形已向下延伸。到了楷书就将权杖改为撇,将那表示手腕的部分缩短,写成了"尹"字。

据典籍记载,商代的"尹"相当于"相"。西周"尹"的地位很高,仍为君王辅弼之官。到了春秋战国之时,楚国的官长多称"尹",并且有"左尹、右尹"之称。汉代以后,京城行政长官亦称"尹",如"京兆尹"地方行政长官也称"尹",如"河南尹"。其后"尹"的使用就更广泛了。许慎《说文解字》训"尹"为"治也",也就是"主管"或"治理"。这应是引申义。

相商灭夏、大名鼎鼎的“伊尹”,相当于说“伊丞相”。“尹”是官职名。

楚辞中适合男孩的名字尹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姓己,氏伊,名挚,一说为空桑人(今河南省杞县葛岗镇空桑村 ),二说为有莘国(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有莘国 ),还有说法出生于伊水,史籍记载生于洛阳伊川 ,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厨祖。 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境内伊芦山是伊尹晚年隐居采药的地方,此山因之得名伊莱山,后演变为伊芦山。

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耕作于有莘国。经过成汤三聘之后,担任右相,联合仲虺(左相)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商朝建立后。担任尹(相当于秦朝时期的丞相),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积极整顿吏治,洞察民心国情,推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历事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尊号"阿衡",辅政五十余年,为商朝兴盛富强立下汗马功劳。

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

夏朝传下的物证几乎没有。商朝以“尹”称相。周朝三公六卿,诸侯国中除了楚国以“令尹”称相,其他诸侯国几乎都是参照周王室形成自己的官职体系。

令尹:

(1)春秋 战国 时 楚国 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左传·庄公四年》:"令尹 斗祁 、莫敖 屈重 除道梁 槎 ,营军临 随 。 随 人惧,行成。"《论语·公冶长》:"令尹 子文 ,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邢昺 疏:"令尹,宰也…… 楚臣令尹为长,从他国之言,或亦谓之宰。"《汉书·高帝纪上》:"﹝ 怀王 ﹞以羽为鲁公 ,封长安侯 , 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 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诸侯之卿,唯楚称令尹,其馀国称相。"

(2)后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令尹:令,发号也;尹,治也;令尹,握事者也"--《说文解字》。

楚辞中适合男孩的名字尹

“令”的甲骨文

令(拼音:lìng、 lǐng 、líng)是汉语常用字 ,初见于商朝甲骨文 。甲骨文的"令"字上部是个三角形,下部是个规规矩矩跪坐着的人。金文和小篆都保持了这种格局。对上部的三角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有人认为上部的三角形模拟发出号令的木铎,下部模拟受命的人。也有人认为,这三角形,是古代集合的"集"字,表示将众人集合到一起,一个个跪着,由首领发布命令。林义光《文源》认为这三角形是一个朝下张开的"口",跪着的人在听长官用嘴发布命令。还有人认为,这三角形表示房屋,表示一个人坐在屋里接收命令。

由于命令是由上级发布的,所以"令"字引申为必须执行的法令、指令、军令。又引申为发布命令的长官。古代政府官员也称令,如中书令。长官又是受人尊敬的,所以"令"字又引申出美、善的意思,作为用。此外,"令"字还有"使"的意思(动词“使”与“令”,义相转注),引申为律令、时令。以上义读lìng。

令狐是古地名,也用作姓氏,此处令读líng。

令读lǐng时,作量词,五百张原张的纸为一令。

诗笺曰:令,善也。按诗多言令,毛无传。古文《尚书》言灵。见《般庚》《多士》《多方》。

《般庚正义》引《释诂》:灵,善也。葢今本《尔雅》作令,非古也。凡令训善者,灵之假借字也。〔认为作“美好”解时,“令”是“灵”的假借字。“令尹”之“令”可能像“太”、“大”等字一样,是形容此官职尊贵。类似的,如太宰,大良造。〕

楚之“令尹”与商朝之“尹”可能是一脉相承的。联想到楚国先祖鬻熊与姜太公一起兴周灭商,姜太公得封齐国,侯爵;鬻熊未得国,至其曾孙熊绎才得封楚国,子爵——难怪楚人“不服周”,难怪楚国是周朝第一个称王的诸侯国。

鬻熊(Yù Xióng):芈姓(金文中为“奶”姓),名熊,又称鬻熊子、鬻子(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起子书之始),祝融火正陆终的后裔,周文王的臣子,楚国的先祖,楚国开国君主熊绎之曾祖父。 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1世纪。有《鬻子》 一书传世。

其先辈为芈[mǐ] 姓,芈国后裔。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史记》记载:"鬻熊子事文王",意为"鬻熊如同儿子般侍奉周文王"。 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

商朝末年,鬻熊投奔周文王,并成为周文王的火师 (祭祀时持火之人;商周时期官职名)。《史记·楚世家》 记载:"鬻熊子事文王",意为"鬻熊如同儿子般侍奉周文王",可见楚国始祖鬻熊对周文王的恭敬。 周成王时,感念鬻熊的功劳,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国始建国。

酓[yǎn]

1. 酒味苦。

2. 通“檿”[yǎn]。木名。山桑。参见“酓桑”。

3."熊"氏的先秦写法,在古代是帝王的意思。佐证——伏羲古称大酓包戏。酓是伏羲的称号。

酓[yǐn]

1. 同“饮”。

2. 窨,密闭;封闭。

据此,楚国王室可能是伏羲氏的后裔。巧了,太昊伏羲氏、少昊金天氏尚鸟,楚人尚凤(凤传说是鸟中之王)。

楚辞中适合男孩的名字尹

先秦(时期)通常指春秋战国时期,即周分封诸侯后由秦国开始到秦始皇称帝为止。类似的,先楚(时期)指楚族获封楚国之前的所有历史时期。楚国虽然被秦国灭国,但陈胜吴广起义打的就是楚国旗号。项羽、刘邦都是楚人。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并封刘邦为汉王——这就是汉朝、汉族的由来。因此,汉族即楚族,今日的汉人都是古之楚族的后裔。“楚”是比“秦”、“汉”影响力更大、更持久的大IP。

周朝分封了一百多个诸侯国,唯有《楚辞》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成为可与《诗经》并列的诗歌总集。

祝融之后,分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芈姓分出熊氏、若敖氏、斗氏、薳氏、蒍氏、屈氏、昭氏、景氏、楚氏、荆氏、成氏、苗氏等。

西周时,楚由各个部落联盟拼凑而成,各个部落首领称为"敖"。“若敖氏”和“敖”一样尊贵,或“若敖氏”外放为各部落首领。

关于楚国国名的来源,传说楚国先祖筚路蓝缕兴于大荆山,故以“荆”为族名、国号。荆、楚同义转注。"清华简"《楚居》记载,鬻熊的妻子妣厉生熊丽时难产,剖腹产后妣厉死去,熊丽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楚"(荆条)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读史,注意到一个细节,晋侯病了,晋国的巫医治不好,只好请秦国的医生。大名鼎鼎的扁鹊,又称“秦越人”。楚国也是巫医。医术落后,战士的伤亡就大增。无怪乎是秦国完成统一了。

原文:(“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淮南子·齐俗训》)。

解读:分封后姜子牙和周公谈各自封地的治理,姜子牙问周公怎样治理鲁国,周公回答:“尊重位高权重的帝王和其他诸侯,努力提拔有血缘关系的人来治理国家,给宗亲们更多的信任。”姜子牙听完说。“只依靠有血缘的人治理国家,那么人才可选择的范围就小,很难找到经天纬地之才,鲁国的后代必然难以成就丰功伟业,后世必定只是一个弱国而已。

原文: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淮南子·齐俗训》)。

解读:周公听完姜子牙的话之后,请教他会怎样治理齐国,姜子牙道:“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考虑他的地位,家室和名望,只看重他的能力。鼓励人才之间的竞争,然后选择最强者帮助我的子孙治理国家”。周公叹了一口,说道:“这样选拔人才,会选拔出豪杰。可您的子孙未必都像您这样英武,而每代选出来的人才却总是出类拔萃。肯定会有一天,齐国出了软弱的君主,选拔上来的大臣又太厉害,君弱臣强,会被人篡国。”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研究周朝王室、各诸侯国的兴衰史很有意思,可惜资料不全。周、鲁、晋、楚都有重用公室(王室)子弟的传统,“尊尊亲亲”,晋国同时“举贤而尚功”,所以春秋五霸中晋国霸业最长久,免了“从此弱矣”,却免不了“劫杀之君”(曲沃代晋、三分赵魏韩);周王室、鲁国不敢重用外人也吸引不到人才,“从此弱矣”;楚国偶尔遇上明主也“举贤而尚功”,“劫杀之君”颇多,部落联盟制扩张虽快,消化却慢,难以形成合力,外强中干,最终亡于秦。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38165.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