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起名大全 正文

寒窗苦读 终有回报

免费算命 起名大全 2022-03-12 4 0

寒窗苦读 终有回报

寒窗苦读 终有回报

寒窗苦读 终有回报

  -01-原文:

  龙生龙子,虎生虎儿。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02-译文

  龙生龙,虎生虎。龙游到浅水滩就会遭到小虾的戏弄,虎到了平原上也会受到狗的欺负。虽然抬头之间就名登龙虎榜,科举得中,可这却要经过十年苦读,才能来到皇帝身边啊!十年在寒窗下苦读时没人理睬,一旦榜上有名,天下就都知道你了。

  -03-注释

  ①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②龙虎榜:亦即英雄榜,科举考试公布中举者的榜。③凤凰池:魏晋时代的中书省,掌管机要,因为接近皇帝,所以叫凤凰池,后来代指朝廷。

  -04-解读:

  古人读书多半是为了获得功名利禄,摆脱生活的困境。吃苦算不得什么,只要有收成就行。为了金榜题名、名扬天下,受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凭借自己个人的努力不仅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同时能为家族带来荣誉,使子孙摆脱寒门出身,跻身仕族子弟之列。因此,读书人对功名的热衷矢志不渝,为了龙虎榜上的名字又何止耗去区区十年青春,即使青丝白发也在所不惜。一旦做官,为了获得相应的心理补偿,颐指气使、贪赃弄权也是很平常的,至于圣贤书中的教诲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哪里还顾得上什么礼义廉耻?当然,若有一天虎落平阳被犬欺,也怨不得别人。

  因此,读书应该明确读书的目的,读书要读书的精髓,若把读书当成攀龙附凤的工具,那就是读书人真正的悲哀。古人读书的目的是不足取的,但是他们的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现代的年轻人往往没有恒心和毅力,更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是要下一番苦工夫的,耐不住寂寞的人终究难以获得更大的成就。

  -05-故事链接

  自古以来的“苦读”传统,为何能流传至今,它能带给我们什么?中国的读书人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勤学苦读。这个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出现过许多广为传颂的“苦读”事。

  苦读传统起于读书人的“至圣先师”孔夫子。孔子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在春秋末年,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原有的社会统治秩序被打破,礼崩乐坏。孔子以恢复天下秩序为己任,勤奋钻研,整理、修订了许多典籍,记载和宣传周礼和传统文化,并以之作为教材,办学授徒,力图重新推行周礼。这些典籍后来被奉为“经书”,包括六经。后来《乐经》消失,后世称“五经”。孔子为了重新修订这些经典书籍,费了很多精力和心血,孔子读书、编书、研究学问非常刻苦,经常废寝忘食,乐而忘忧。

  有一个“韦编三绝”的故事,一直在世间流传着。说的是孔子晚年阅读、研究、整理《周易》的事。当时的书都是用竹简做成,字写在竹简上,用牛皮条按次序把竹简穿连起来,孔子认真阅读到把书翻散了好几回。这个“韦编三绝”的美谈,影响非常深远,由此形成了文人勤苦看书的传统。孔子不但自己读书、研究非常刻苦,而且经常要求和教育他的弟子们要刻苦学习。孔子也常常用时间飞逝,时不我待来激励自己、教育弟子珍惜时光,刻苦读书。图安逸、懒惰厌读的学生,孔子则给予非常严厉地批评,一点不留情面。有个学生,特别爱睡,孔子说他是朽木不能雕刻成器,是粪土的墙壁没法粉刷。

寒窗苦读 终有回报

母亲在家里的沙发上和儿子一起看书

  孔子之后苦读便成为传统,一直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许多多苦读的故事。先说“头悬梁”的事,孙敬,字文质,据史书记载:他读书十分刻苦,日夜闭门苦学,别人都称他是“闭户先生”。他每天读书到深夜,但晚上睡眠不足就要打瞌睡,影响读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就用绳带把头发系住,绳子的另一头系在房梁上,这样他一没精神,头一低就被绳子吊住,睡意也就被赶走了。由于“苦读”,他后来成为当世的大儒。

  “映雪”、“聚萤”也是著名的苦读故事。“映雪”是说晋末的孙康。他出身没落的贵族家庭,到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很贫穷了,连买灯油的钱都不够。在隆冬寒夜,他靠着微弱雪光看书,后终有大成。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江泌,他小时候家贫,每天做木鞋底口,他学习刻苦,晚上随着月光苦苦看读,月亮西斜,光线被物所遮,他就登上房顶,有时睡着后从房顶掉下来,他就再爬上去继续读书;“聚萤”是说晋代车胤苦读的事,车胤是南平人,家境贫寒,不常得灯油,夏夜时,他就捉来许多萤火虫放在白纱袋里,靠萤火虫发出的光来看书,他没日没夜地苦读,也终于学有成。

  “锄则带经”的事更普遍:元代末年的王冕,他是农民孩子,幼年家贫,给人家牧牛,他一边放牛,一边骑在牛背上读书,后来虽屡试不第,归隐九里山,但艺有所成,诗、画、印俱佳在文学史上很有些名气。汉代的董仲舒是一代雅大儒,他刻苦研读经书的事迹在史书上有所记载。史书说他“三年不窥园”,还说他“三十年不知牝牡”,他家有园子,他却三年没去看过一次,园子里种的什么根本不知道。又据说他乘马车三十年,不知道拉车的马的公母,可见读书治学之专心。

寒窗苦读 终有回报

在图书馆和书架上打开桌子上的书

  现在,有些人认为先人读书只为了做官就怀疑刻苦学习精神是非常不可取的。第一,并非一切“苦读”都是为了做官,如孔子、董仲舒等;第二,确有许多古代文人苦读是为了做官,但那是古代社会内在的社会机制形成的一种必然的人生动力,并不奇怪,这类知识分子,无论从人格上,还是对社会的贡献上都比那些不学无术、养尊处优者要好得多;第三,社会在向前,人们学习的动力在变化,但“苦读”可以独立地成为一种文化传统,读书动力可以也必然不断改变,但刻苦治学的精神什么时候都需要,什么时候都该提倡和肯定。比如今天,许多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就绝不再是为了做官而学习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学习古人的“苦精神”。

  常听一些国外归来的朋友们讲,在各国的留学生中,中国学生是最刻苦的,成绩也是最好的。我想,这恐怕同我国几千来传承不绝的“苦读”传统不无关系吧!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467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