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起名正文

余姚新闻网丨重视古籍资源,促进文化传承——市文保所古籍保护工作纪实

余姚新闻网丨重视古籍资源,促进文化传承——市文保所古籍保护工作纪实

《黄陶庵先生全集四卷》清乾隆刻本

余姚新闻网丨重视古籍资源,促进文化传承——市文保所古籍保护工作纪实

图①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家组来市文保所考察“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建设情况;

余姚新闻网丨重视古籍资源,促进文化传承——市文保所古籍保护工作纪实

图②为我市古籍普查人员给古籍安装夹板。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 楼晓凌)上月下旬,文化和旅游部对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推荐名单进行公示,其中,古籍保护单位23家,全省仅3家单位入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以下简称“市文保所”)也榜上有名,这对我市古籍保护工作既是一种肯定,又是一种鞭策,促使我市以更好的方式传承和弘扬“文献名邦”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

据了解,市文保所于2013年入选“浙江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存古籍主要由梨洲文献馆及五桂楼藏书组成,总藏量为3.4万余册(包括9千余册善本),其中《鲍氏国策十卷》《余姚县志四十卷》《新吾先生呻吟语七卷附录明职一卷》《黄梨洲宋元学案玄孙稚圭校补稿》(此手稿本为海内孤本,尚未出版)《黄陶庵先生全集四卷》《倪文正公遗稿三卷》《本草纲目五十二卷》《黄氏攟残集不分卷附黄氏家录不分卷》《黄氏续录五卷首一卷》《姚江诗存十二卷》《书瘾楼文稿不分卷》《惜阴书屋诗草不分卷》等12部古籍入选首批《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

此外,市文保所收藏的本地名人稿本、抄本,如清同治七年朱衍绪撰《二百八十峰诗屋近体未定稿不分卷》手稿本、清乾隆黄璋撰《周易象述不分卷》手稿本、清黄炳垕撰《黄忠端公年谱二卷》等,是不可多得的资料,对研究我市名人的学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59部谱牒多是余姚及周边地区的,涉及王、黄、叶、干、史、朱、谢等20多种姓氏,收录大量关于余姚地区历史人物、天灾人祸、风俗民情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珍贵古籍传承余姚文脉

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更是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根脉。余姚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涌现了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其文脉的传承同样离不开古籍,这些古籍是流转于岁月长河的见证者,具有不可重新创造的特征。

解放初期,大量散落的古籍经有心人士搜集,堆放于当时县人代会党委会的办公室中,逐渐至“堆积若丘陵”的程度。杜天縻、姜枝先等有识之士提议将当时县里的藏书进行归类整理,并以先贤黄宗羲之别号——“梨洲”命名,建“梨洲文献馆”。经省文化局批示,梨洲文献馆于1954年2月正式成立,选址龙山书院旧址。那时,梨洲文献馆不仅收藏古籍,还承担着收藏出土文物的使命。1998年11月,梨洲文献馆的藏书被搬入市文保所的古籍库房。

为更好地保护古籍,2010年,市文保所投入使用新的古籍库房,保存条件得到大大改善。该古籍库房总面积为140平方米,库内藏书柜均由杉木、樟木制成(每套古籍配有专门的樟木夹板),还设有恒温恒湿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库房监控系统等专业配套设备,由专人记录库房每天的温度、湿度及其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与此同时,市文保所制定了《文物库房管理制度》《古籍图书管理查阅制度》《古籍修复操作规范》《古籍修复工作室安全责任制度》等配套的管理制度,完善古籍保护工作。

梁弄镇的五桂楼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是诸生黄澄量的藏书楼,“藏书之富甲越中”,闻名于东南,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美誉。时光流转,岁月更迭,由于保存条件限制,五桂楼基本完成其藏书使命,近万册藏书也于2010年全部搬入市文保所恒温恒湿的标准化古籍库房,至此,市文保所现存古籍的格局基本形成。

专业修复“治愈”古籍

古籍历经沧桑,承载着一段段厚重的历史。然而,日久年深,老化、虫蛀、霉蚀等问题威胁着古籍的“健康”,古籍修复师如同古籍的医生,应运而生,终日与时间赛跑,忙着治疗流传下来的“伤痕累累”的古籍,与远古对话,和历史交手。

在市文保所的古籍修复人员看来,古籍修复并不神秘,但很考验耐心,更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与古籍打交道。“有时,光修复一页纸就要耗费几个小时,”其中一位古籍修复人员马晓红告诉记者,“修复一册古籍,耗时更久。我们正在修复的一套家谱损毁比较严重,已经修复近一年了。”

古籍修复师用剪刀、镊子、毛笔、棉线、小麦淀粉制成的浆糊(这种天然无公害的浆糊可以避免损伤古籍)等,做着拆书、补书、折页、喷水、剪页、压平、捶书等繁复的工序,除了耐心,还要细心、小心。“古籍修复容不得半点差池,一个不经意的失误就可能对古籍的保存带来致命的威胁。”市文保所的另一位古籍修复人员朱赟说,“所以,修复古籍时绝不能托大,得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入手。”她的古籍修复之旅就是从为一本保存相对完好的《尔雅正义》换线开始的。

在完成古籍普查工作后,市文保所基本厘清馆藏古籍的版本、分类及保存现状,并针对已经出现破损的古籍,提出“开展简单修复,培训修复人员”的工作方法,开辟古籍修复工作间,配备压书机、书影拍摄架、专用修复台、修复专用工具等。

自开展修复工作以来,市文保所共修复古籍430册。其中,《阳明先生集要》共15册,1300多页,原来未装订,褶皱、糜烂较严重,修复人员在省古籍保护中心修复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展平书页、对折成册等工序,最终完成装订。

创新利用“唤醒”古籍

为进一步提高古籍的利用率及公益性,市文保所积极推动馆藏古籍数字化管理,建立便于广大市民查阅古籍、宗谱和地方文献的服务模式,以实现古籍普查成果全社会共享。

2016年,市文保所开发“梨洲文献馆古籍资源库”,收录馆藏族谱、志书、珍贵古籍、姚江名人著作等,并不断补充完善,比如根据读者对古籍的查阅频率,不断更新平台资源。“该平台既能方便广大读者查阅、研究、利用古籍,又减少了古籍实物的借阅次数,确保古籍的维护和安全,有效解决古籍保存和利用之间的矛盾。”市文保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有需要的读者可以进行电话预约,然后到文保所内查阅相关古籍。”

这一不设门槛的纯公益性服务使得逐渐淡出市民视线的梨洲文献馆得以数字化呈现,既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又有利于文化品质的优化,更展现了惠民实效,让库房里的众多古籍以另一种形式焕发生机。目前,“梨洲文献馆古籍资源库”的在线古籍总量为81部,共计622册。

除了梨洲文献馆的数字化“复活”,古籍出版也是我市提高古籍利用率的一种全新尝试。陈梓是清代余姚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书画家和金石学家,也是杨园学派在浙东的重要传人,生平著述颇丰,在经学、理学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研究陈梓学术思想,对了解清代余姚地区理学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陈梓全集》编校工作由市文保所统筹,黄懿、徐修竹、沈娟娟承担具体编校任务,耗时近3年,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出版。黄懿告诉记者:“除了所里收藏的陈梓墨宝、诗歌、文章,我们还前往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搜集相关的文集,充实内容,并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设性意见、建议,不断完善。”

(图片由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提供)

来源:余姚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469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