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店铺起名正文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免费算命 店铺起名 2022-03-12 5 0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陈能雄/文

泰顺县雪溪乡桥西村、桥东村傍山依水,些许有水乡情调。最具人文气息的是隔溪对望的清代胡氏院落群,从院落的主要建造者——人称“下东溪三伟”的胡氏三兄弟,各自名字中蕴含“东”与“西”的意思,似乎已隐含着院落对望而立、风格各异的建筑特点。这是一个以造屋为荣的家族,把造屋当作重要家史去记录。从中可以感知当年胡氏精益求精的建造追求,也可以读出院落能完好保存至今的文化心态。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雪溪溪流两岸风光

闻鸡孵蛋卜吉地

雪溪乡桥西村、桥东村一衣带水,村前溪流上游的东溪融汇四溪之水,奔流而来,故而古时雪溪一带称为“下东溪”。溪分两岸,西边的桥西村原名西岸,东边的桥东村原名东岸,胡氏是两村的大姓。明朝时期,胡姓先祖胡道严由庆元官塘迁入泰顺后圳(今雪溪乡后圳),但后圳地方狭窄,发展空间不大。

到清雍正年间,邑庠生胡珪为子孙燕翼贻谋之计,走出后圳,到樟峰境樟大坪(今雪溪乡桥西村一带)寻找吉地。此地因后山樟树苍茂而得名“樟大坪”,至今在胡氏宗祠左畔、樟大坪宫前还有一棵四百多年、粗可合抱的古樟,尽管树皮皴裂,上端有些老枝已然干枯,但它撑起的枝叶仍默默荫庇着宗祠。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胡氏宗祠边的四百多年古樟

有关于胡珪择地,民国泰顺县议员胡若谷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传说胡珪有天晚上经过岩坵一座房屋,恰好屋内主妇拿着灯烛照鸡窝,主妇自言自语地说:“窠里的雏鸡孵出来,萃萃了。”过了一会儿,又听主妇大声呵斥道:“你这母鸡回到窝里去。”

胡珪一听暗自欣喜,金鸡孵蛋,这是财丁兴旺之兆啊,在此开基必能子孙繁衍。他转头一想“母鸡要回窝里去”的话,自己恐怕仍要回旧屋去。后来,果如胡珪的预言,雍正八年(1730),他在樟大坪开基建屋,两年后终老于后圳旧居,他的几个儿子则携带家眷移居到樟大坪的新居。

村民说,胡氏祖居的旧址在王九公庙左畔的空地上,当地人称为“众厅”。如今看到的王九宫庙周边是平坦的空地,但据说原有一条山脉延伸至此,山脉的头部就坐落着王九宫庙。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据说胡氏祖居旧址在这附近,左边为王九宫庙

胡氏迁居樟大坪后,逐渐兴盛起来。到清朝中后期胡庚伟、胡辛伟、胡东伟这一代时,家业愈发兴隆,远近乡民提起他们都说“下东溪有三个伟”。胡庚伟与胡辛伟是亲兄弟,胡东伟是堂弟。他们发家致富后,都向往功名,援例成为贡生。三人起造朝向不同、风格各异的大院,如今桥西村、桥东村的古建筑遗存大致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胡氏大院胡东伟等画像

四十春秋筑合院

三人中以胡东伟(1812—1883)最富,他年少当家,家财累积至巨万。道光十二年(1832)四月二十七辰时,笔架山上初升的太阳把橘红色的朝晖温柔地洒在西岸的樟大坪,年方弱冠的胡东伟正在忙前忙后地指挥工匠们动工建造房屋。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他把这吉日良辰载入谱牒,包括后来几期扩建,都有精确详细的年月日时的记载,他把造屋当作功名一样看待,看作是家族历史的一个新篇章。他的名字中有一个“东”字,房屋面朝溪流东面雄伟的高山。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石门楼朝向笔架山

随着人丁的增长,十年后的道光二十一年(1841),他在房屋左右两旁建造横楼,围成一个完整的三合院,此屋就是现在胡氏大院的后堂。咸丰二年(1852),胡东伟继续扩大建筑规模,在房屋的前面建造南北两屋及前堂。这时期他统一规划,下堂的南北两屋与前堂在同一个吉日里竖柱,两屋的小门楼相向,中间铺设一条甬道,东连前堂,西上后堂。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站在前堂看甬道下堂、后堂

胡氏大院又称“石门楼”,外面的石门楼设在大院左前方,开门即见笔架山。从门楼进去往左行,穿过前堂,踏上光洁平整的石甬道,两旁是两个对称的小三合院。夹护甬道的两面猫拱背式山墙如山峰起伏,一眼望去,瓦檐连绵重叠,蔚为大观。从下堂甬道步上十二级台阶,抬头看到双落翼式歇山屋面的门楼高耸而起,上书匾额“日拥祥云”,边上灰塑着奇花瑞树。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后堂门楼“日拥祥云”

从门楼到前堂、下堂、上堂,是一次探寻深深庭院的过程,也是房屋建造历史的时间溯源。看后堂门楼左右两侧各开一个朝南、朝北的小门,贴着墙脚有一条石铺的走廊,通向大院外围墙的角门。当年,年轻的胡东伟建造后堂时,并没想到以后会在前面续建房屋,这条走廊可看成是院外最初的道路。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后堂门楼边上有走廊通向围墙角门

后来,他与工匠们扩建大院时别出心裁,设计出以甬道为中轴线合院式布局。于是,走廊这条院外路也就成了院内路。正因工匠们没有重复后堂的建筑模式,才有了泰顺这座构造复杂而精巧的大院。下堂南北对称的房屋分坐甬道两旁,拱卫后堂的格局,宛如匾额文字中描述的团团祥云簇拥丽日的气象。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下堂左右两个对称的三合院,拱护着后堂

走入后堂庭院,地上用大块溪石铺砌而成,这里常举办家族聚宴。后堂给人印象较深的是格窗绦环板的浮雕,有奔马瑞鹿、凤凰麒麟、花鸟草虫、柳岸清溪、桥梁亭台等图案,漫步其间,如行画廊。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格窗上的浮雕

左边横楼的房檐下也有一条走廊通往左边的角门。出门是一条往后山延伸的巷道,拾级而上,见右边有一座三合院,这是胡东伟在同治壬申年(1872)建的,名为“凤垅厝”。此地名称的由来,一说是相传古时有长着龙心的凤凰飞经此处,也有说后面的小岗尖形如凤冠,其山蜿蜒至此。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凤凰垅厝内景

相比石门楼,凤垅厝小巧许多,但梁柱构件雕工精致,雀替雕着花瓶、瑞草等。比之胡氏大院格窗绦环板雕刻花鸟草虫不同的是,凤垅厝的绦环板主要是雕刻古代神话人物及先贤故事,以此教化子弟。一楼和二楼的格窗都拼着“双喜”,与“凤垅厝”的喜瑞之名相得益彰。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凤垅厝的雀替、格窗等

从石门楼到凤垅厝,从弱冠到花甲之年,胡东伟用了四十多个春秋去打造。同时期的泰顺学者林鹗通过贡生林凤翔的关系结识胡东伟,在听闻他奋发创业、建造华屋的事迹后,相见恨晚,钦佩之心油然而生。当胡东伟六十大寿时,林鹗欣然撰写寿序庆贺。胡东伟在下东溪、三魁等地威望较高,咸丰年间,三魁薛氏动工重建薛宅桥屡遭阻挠,专程请胡东伟过去调解纠纷。

书斋三代宾主谊

住则华屋,出则锦衣,是人们向往的物质生活,胡东伟对子弟们却有更高的精神期望。同治甲戌年(1874),他又在凤垅厝后面的山坡另外建造了一座书斋。林鹗评胡东伟:“拓堂构,高闬闳,书仓粟廪毕备,以读以耕。”真是富而知礼,耕读传家。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古树旁的书斋

从凤垅厝走出来,沿着左边围墙下的石阶向上攀登,曲径通幽,前方一棵苍茂如华盖的古树守候路边。古树与竹林掩映着一座房屋,这便是胡氏书斋。书斋的二楼中设走廊,隔开多个读书房。推窗就是悠悠竹韵,徐徐松风,还有啾啾的山鸟与窗内的读书郎争鸣,确是一个静心读书的好去处。更何况书斋正朝笔架山,天然有一股文气。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书斋二楼走廊隔开几间读书房

胡东伟与大安岁贡生林文思是知心好友,东伟爱其才华,聘为西宾,教导儿子胡一琳、胡一琛、胡一瑄、胡一琨、胡一璠、胡一玙等读书。林文思把书斋当做第二个家,直到两鬓斑白之时仍在这里殷殷教学。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分疆录》记载林文思

胡一琨兄弟对老师林文思恭敬有加,放学回到大院总不忘为老师张罗一些美食鲜鱼。第二天上学时,他们手中除了书本外,还提着饭盂酒榼,欢欢喜喜地带去孝敬老师。这份师生缘结成了两家世代通好的情谊。后来,胡一璠、胡一玙还随从林文思的儿子、邑增生林瀛清游学。

林文思的孙子林大璋是清末民初泰顺名儒,著有《特夫诗集》,他十四岁时追随爷爷到胡氏书斋,与胡一琨等人同堂读书,互勉互励。林大璋文思敏捷,每作诗文,胡一琨等人必会拿来互相传观。光绪二十六年(1900),胡一玙五十大寿,林大璋追忆往事,写了一篇深情厚谊的寿序,他在序文中写道:“追念先大父(林文思)与君先赠公(胡东伟)宾主之欢合,及君兄弟师友之游处,历历如昨日。”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胡氏大院

胡一琳、胡一璠都先后成为邑庠生,胡一琛、胡一瑄、胡一玙则援例入国子监。兄弟几人以胡一琨学业最为优异,光绪十五年(1889),经浙江学政潘衍桐验试,他充为恩贡生,光绪十九年(1893)加同知衔直隶州州判。第二年遇慈禧万寿庆典,以覃恩封赠两代,他的祖父胡朝柱、父亲胡东伟貤赠为奉直大夫。邻近文友钦羡不已,雅阳贡生欧光銑题赠给胡一琨匾额:“东流砥柱”,称赞他是下东溪的台柱子。此时距胡东伟离世已经过去十年,尽管他无法分享这份迟到的荣光,但他生前兴办的书斋还在潜移默化地惠泽后人。

胡东伟有个孙子叫胡圆周(胡维基),自幼励志好学,先后任福建省《沙县周报》编辑、遂昌、青田、嘉兴、松阳等县科员,升任浙江省政府人事处股长。解放后,他这个带有“圆周率”之名的人,居家潜心钻研数学难题一般五次以上方程、高次方程求根,得到地方与中央科委的来信鼓励。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胡维基

双枝朝向双枝堂

胡东伟的名字中带有一个“东”字,东方五行属木,五常主仁,他字震仁,建造的大院是坐西朝东。或许是巧合,他的堂哥胡庚伟、胡辛伟名字正好相反,天干庚辛五行属金,位在西方。胡庚伟(1804-1883)字震西,其意正是从“庚”字而来。他建造的下垟厝坐南朝北,与胡氏大院朝向不同。胡辛伟(1812—1878)的旗杆底建在溪水对岸的桥东村,坐东朝西,朝向西面伟岸的高山,与胡氏大院正好隔溪对望。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胡庚伟建造的下垟厝屋后景观

当时,下东溪“三伟”都以自己的朝向来设计房屋,细心的人会发现下垟厝与旗杆底的“视线”都聚焦着一座房屋,那就是位于胡氏祖居旧址右侧的“双枝堂”。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双枝堂又名双堂厝

这座房屋是胡庚伟、胡辛伟的父亲胡朝光建造的,胡朝光是右庠生,他在道光戊戌年(1838)闰四月丁丑日起造房屋的前堂,八年后又继续建造后堂及左畔其余房屋,所以当地人称这座房屋为“双堂厝”,如今仅剩前堂。在没有修建公路之前,双枝堂邻近溪边古道,主人在院墙外搭建一个小亭廊,来往的路人可以来这里歇息,左邻右舍的人则经常坐在亭廊里乘凉闲聊。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双堂厝围墙外的亭廊

胡庚伟与胡辛伟就似双枝堂分出二条枝干,枝叶长得再茂盛,仍不忘回枝顾祖。胡辛伟的旗杆底的对望更为深情专注,它与双枝堂顺着斜长的矴步凝望,双枝堂在矴步头西,旗杆底在矴步头东。以前,两座门前的石阶都连着矴步的两头,住户每日一开门窗就可看到对岸的房屋。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桥西的双枝堂与桥东的旗杆底顺着矴步方向对望

胡庚伟的下垟厝朝向双枝堂左侧横楼,与胡氏大院三堂纵深不同的是,它是一字横向并排的九开间房屋。屋后是平地,虽无就近的青山为靠,但也使得屋后园地更加敞亮,住户建造了一排的灰房、猪圈、洗衣池等。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下垟厝内景

胡庚伟用溪石垒砌后墙,以墙为山,石墙左右向前环抱门楼。木制门楼檐下的插拱层叠而上,甚是灵动。若是以门楼材质来命名大院,胡氏大院称石门楼,那么下垟厝也可叫“木门楼”。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下垟厝木门楼

下垟厝的左边是胡氏宗祠,前方的胡氏小宗祠是胡庚伟与胡辛伟建造的,分为前后两堂。与泰顺其他宗祠不同的地方是,胡氏宗祠的外墙仍是取自溪中未经打磨的卵石堆砌而成,天然的原色不事雕琢,却五彩斑斓。走入小宗祠,见厅堂板壁上写着毛体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板壁后面用繁体字写着《小学生守则》。新中国成立后,小宗祠一度被用作小学堂,当地很多人都在这里读过书。从山坡上的清代书斋到溪边的宗祠小学堂,胡氏由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过渡,那条从山上延伸下来的“书斋岭”便是文脉的延续。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胡氏小宗祠内景,曾用作小学堂

下垟厝、胡氏小宗祠与胡氏大院、胡氏宗祠等建筑的朝向虽然不同,但构成了一片形态各异却又互相交融的古民居群。一条弯弯的石铺路将它们串联起来,路的一边是挺直的石墙,另一边却是略微倾斜的石墙,这是“石精”汤正现砌的墙,奇怪的是一百多年来坚固不倒。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胡氏大院与胡氏小宗祠围墙之间的石路,

徜徉于石路的游客想探望墙内的风光,而石墙也管不住院内花草的好奇心,丝瓜藤攀墙而过,悄悄探视墙外的风光,苍茂的樟树为路人撑出一把青伞。这些墙角院落的植物,为黑色的瓦檐点缀几缕别样的色彩,为坚硬的石墙增添几分生命的律动感。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胡氏大院中伸出的樟树枝叶

矴步竹排古道风

大多数来过桥西村的游客,只知胡氏大院等古民居,却往往忽视溪流对岸也有很多古色古香的民居,只是这古韵风华被现代楼房所遮掩。若是去对岸游玩,可从双枝堂前的亭子下的石阶走至矴步头西。眼前的矴步是今人重建的,在上游还有两条古矴步,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是两岸居民来往的步道。当春夏雨季之时,溪水暴涨,淹没矴步,人们只好乘坐竹排渡河。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矴步

以前,这里有专门撑竹排的艄公,附近村民乘坐竹排分文不收,只偶然收取一些外地商客的辛苦费。但艄公也是要养家糊口的,总不能老是无偿付出吧?其实是有好心的大户支付他们“工资”,胡辛伟的孙子胡周宪捐出自己的田产,把每年的租谷补贴给艄公。

那时候,竹排凌波是溪山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胡氏大院前的朝山倒映于清澈的溪水中,艄公一撑竹竿,水光山色就荡漾开来。人们把这座山称为“排山”,因“排”与“肥”在泰顺方言中读音相同,后来山名又转化为“肥山”。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矴步对岸的高山,以前叫“排山”

进入现代社会,路上车水马龙,矴步、竹排终究满足不了交通需求。1979年,人们在溪上架设一座石拱桥,主拱跨径60米,全长104米,气势恢宏,长虹凌虚,被誉为“浙江第一石拱桥”。此桥横空出世,改变两岸村民的出行路线,也改变了两岸的村名,原本的西岸改称“桥西村”,东岸改称“桥东村”。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被誉为“浙江第一石拱桥”的雪溪桥

走到矴步东头,抬脚跨上去就是一条沿溪而走的古道。道路往南经过武岭、万排等地,到福鼎西阳。矴步头南面几百米处有一条同治十二年建造的石板桥——樟qiu坑桥,朝上走能看到一个“狮子亭”。路亭是今人重建的,原来同治年间建的旧亭叫“坑尾亭”,摆有小吃摊位。那些来往的商客挑夫常在亭中歇脚,或是点一份九层糕充饥,或是喝一口免费的茶水。以前,从此亭一直到福鼎的路边伫立着一棵棵百年古松,而今随着古道的衰弱,古松也渐渐退出“岗位”。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同治年间建的石板桥

当地村民如果要去福鼎桐山赶集,就要往古道的反方向走,经东溪、柳峰、雅阳等地,到达桐山,他们挑去土特产贩卖,换回鱼盐等水产。从这沿溪而走的古道,也可理解为何前人会把雪溪叫做“下东溪”了,因其溪流从东溪流注而下,因其脚步沿溪而下。

矴步头东原来还有一个水碓。遥想当年,这里人来人往,脚步声、舂米声、浣纱声、谈笑声、撑船声与潺潺的水声交汇成一曲乡村乐章。岸上还有另一番热闹景象,以前溪边筑有一道一人多高石墙,名为“水城”,以阻挡突发而至的洪涛。墙内有一排单层的平房,村民在这里开药铺、水产店。路人隔着石墙能看到店铺的窗户,却不能直入门径,要从水城边上的巷道绕进去。看来它是村里的商业开放地,却也有水城自我护卫的阻隔感。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沿溪而走的古道

福寿双堂芝兰秀

也有村民说,水城内的平房最初是木匠、石匠堆放工具材料的临时住屋,工匠们建造的是后面的三合院。这座三合院的建造者胡辛伟与胡东伟同岁,或许是胡东伟的大院激发了他的志气,他要建造一个庭院更为宽广的房屋。从左边的外门楼走进去,看到石墙下竖立着一对功名旗杆石,上面写着:“下东溪贡生胡辛伟立”,是以当地人把这座房屋俗称为“旗杆底”。房屋另外有一个吉祥的名称,胡辛伟延续父亲取堂号的传统,把这座房屋取名“寿山堂”。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胡辛伟功名旗杆石

房屋的正门楼的外匾额写着“紫气东来”,边上的水墨山水、行草唐诗更将匾额的词意烘托出来;内匾额是“金兰玉树”,寄托着主人希望子弟功名有成的心愿。主人倾慕“四君子”的品性,门楼内外绘着梅兰菊竹,花草栩栩如生,历经一百多年仍然色泽光鲜,似有一阵墨香徐徐而来。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旗杆底门楼内匾额

大院正屋11间,左右横楼各6间,房屋之间的庭院极其宽敞,纵横设了两条甬道,一条直通正屋厅堂,另一条横向甬道通向两边横楼的厅堂。就单以庭院面积而言,旗杆底要比胡氏大院大上一倍有余,住户在金秋时不愁没有晒谷子的场地。若非房屋被前面的新楼房遮住,游客站在对岸的胡氏大院朝这边望,就可一览旗杆底宽博气度。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旗杆底庭院比胡氏大院大上许多

人站在横楼的檐廊下看正屋,只见笔直的柱子整齐有致,像是长长的仪仗队,而柱子上端的插拱就如士兵行的军礼。工匠在构筑宏大的格局同时,不忘细节上的雕饰,不用说美观大方的门楼,就说那房屋的月梁、插拱、柱头等构件同样是精雕细刻。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有如仪仗队的柱子插拱

从旗杆底走出来,往南行一百多米,见有座迭落式悬山顶的门楼,匾额上书“溪山拱秀”四字,左右漏窗旁的对联:“一溪流水绕吉宅,四围秀气拥当门”,把“拱秀”的意境描绘得极其形象。屋前溪山之秀自不用说,就说房屋左后方的小山也极有灵气,每当云雾缭绕之时,其山宛若水汽蒸腾的饭甑,当地人称其为“饭甑山”。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饭甑山

房屋的建造者胡得日(官名胡荣照),少习儒业,由俊秀援例入国子监。后因父亲胡辛伟建造大厦,他为父分担,辍学佐理家政。他奉行“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信条,闲时潜心研习《灵枢经》,为乡邻看病,水城的药铺或许就曾留下他行医的身影。光绪十六年(1890),胡得日在下岭尾动工建造这座三合院,取名为“福山堂”。门楼外匾额边上有句古诗:“春来何处不繁华,岂独公侯富贵家”,看来他不认为繁华是公卿人家所独有,普通的小富之家也有自己的福分。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福山堂门楼

门楼的内匾额写着“出门有功”四字,语出《周易》:“出门交有功”,意指出门与朋友交往,坚持正道,不牵涉私情,则做事能成功。在匾额上方有三个蓝底白字“道德藩”,也是警示子弟们踏出门楼时要端正品行,不逾道德藩篱。匾额边题着古诗:“松骨倚天坚耐冷,梅腮破雪暗飘香”,是主人以松梅坚韧高洁的品性来自励。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内匾额“出门有功”

在房屋建造六年后,胡得日或许是想弥补早年的科举遗憾,加捐守御所五品衔。在他七十大寿时,瑞安进士、侍读学士黄绍箕为他撰写寿序,在文中敬称他为“大千戎”。另一位瑞安进士黄绍第则题赠匾额“功荣义举”。据谱牒记载,胡得日的后裔胡唐琴担任过台北市秘书长,也是从这座大院走出来的。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福山堂内景

三座古居各有态

从福山堂出来原路返回,经过旗杆底前的新屋,再北行几十米,见右边有一座石门楼。光绪年间,胡辛伟的孙子、按察司知事衔胡周铭(官名胡腾芳)同三个弟弟在洋尾外格建造了这座房屋,取名“中福堂”。门楼没有匾额彩绘,朴实无华,但内含乾坤。房屋左侧建有横楼,右侧却是一块空地,种着几畦青菜。空地与左侧横楼对称,也筑有石台基,其实这是当时主人专门预留的基址,打算今后有钱时再续建横楼。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房屋右侧是预留建横楼的

屋后更是别有天地,建有三个天井。中间天井面积较大,有圆形花坛、方形水池,天井的最里面留着空当,白天日辉照射进来,暖和明亮,就连后厅也是亮堂堂的,夜晚则可以坐在这里数星星、看月亮。新鲜的空气随风而入,穿过后厅两边小门,漂游于厅堂庭院之间,夏日住在这里清凉惬意。左右两个天井则是四围封闭,只留着头上一方“天窗”。天窗下的水池也是同样大小的方形水池,漂浮着碧青的大薸,头上的青天与檐下的碧池相映成趣。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一方天窗

水池的四周是石铺走廊,二层楼房也建了一圈走马廊,围以木制栏杆。游人穿廊望池,如行水榭。每当春雨绵绵之际,倚栏听雨,见天窗垂下四面珠帘,大珠小珠晶莹剔透,在大薸的叶子上欢快地跳动着……屋中住户独享这一方玲珑世界,光阴也在晴晖云影的交替映照中悄悄流逝。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水池中的大薸

房屋正厅后面的纵深很长,人在二楼走廊穿梭,直行转环皆是房间。而一层天井内侧是多间厨房,大跃进时期,这里的屋舍曾被用作村民的大食堂。

中福堂右前方几十米处有座破旧的房子,是村里古建筑遗存中少有几座用泥土夯筑的。房屋是胡辛伟的曾孙胡正教在民国壬戌年(1922)建造的,到今年正好一百年。胡正教生活在西风东渐的时代,传统民居受到西式建筑的影响。民间传言,他到温州参观新式洋房,画成图纸,请工匠按照式样设计。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房屋正面侧面都开窗

然而,身处山乡,缺少洋房的建筑材料,只好退而求其次,就地取材,用泥土筑墙、木材做门窗地板、溪石铺走道。房屋像现在楼房一样正面侧面都开有门窗,一层的门窗下端只比地板高上二三十公分左右,调皮的小孩要是不想走正门,一抬脚就可跨窗而出。地板下面留有空隙,开有几扇通风窗,以防止木板受潮腐烂。有段时期,一层的房间被用来存放粮食。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窗户接近地板

房屋前半部分已经拆毁,目前剩下的这座旧屋的二层有一条楼道从中部横贯而过,这不同于旗杆底等“凹”字形构造,倒与现在办公楼的楼道相似。或因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曾被用作乡政府办公楼。可以说,这座古民居是“洋为中用”,以中式材料构筑西式框架。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房屋后面的厨房

从这座房屋往北行到达上店,据说桥东村旧时老街开有上下两店铺,此地是上店铺,下店铺或许就在水城之中。民国庚申年(1920),胡周宪在上店陆贯建造一座房屋,选择在十一月二十七日丑时上梁。胡周宪就是捐田赞助撑筏费用的那个人,他年轻时屡试不售,于是弃举子业,后来加捐府知事衔。他承继父业,爱好医学,认为“人不知医比之不慈不孝”,他搜集古今中外医书,悉心考究。闻名求诊的人踏破门槛,他望闻问切,随手奏效,却很少收受诊费。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上店古民居

当时县里打算在归仁镇(民国时泰顺仕阳、雅阳等地)设立区立高等小学校,胡周宪带头捐出百金,由此荣获三等银质嘉祥章。胡周宪建造的这座楼房平平无奇,院前的门楼却令人耳目一新。门楼是木制重檐悬山顶,三开间,梁柱间没有像四合院那样用木板隔开房间,檐下全是通透的。粗粗一看像个亭廊,更像是泰顺廊桥的廊屋。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宛若廊桥廊屋的木制门楼

结 语

在泰顺历史上,胡庚伟、胡辛伟、胡东伟等算不上文化名人,但由他们建造的大院像一部无形的书籍,值得人们去细细品赏、解读。曾经听多位胡氏后人说:“胡氏大院是我们的骄傲。”泰顺很多家族都把造屋当作人生大事,却很少把这当作家史去详细记载。桥西村、桥东村有些大院的起造时间的记载却精确到了时辰,如胡东伟记载了建造胡氏大院下堂、前堂的竖柱吉日,胡周宪造屋记载了上梁时辰。

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胡氏大院

他们如此重视房屋的建造与记载,自然更会全心全力去打造一座华美的大院。把这事记入家史,代代相传,后人才能铭记先祖开基创业之苦,更加珍视祖居。这也是胡氏大院等古民居能完好保存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地址:https://9qiming.com/qm/525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