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纯属扯淡!从三国志这些细节中读懂真实郭嘉

赖正直,本文系时拾史事原创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搬运,欢迎转发朋友圈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纯属扯淡!从三国志这些细节中读懂真实郭嘉

郭嘉确实是非常出色的谋士,但也要看到,郭嘉也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他的很多事迹带有夸大的成分,对郭嘉不能过于神化,而是应当给予客观的评价。一个人再牛也不能吹上天,对吧?

(一)郭嘉的事迹存在夸大成分1.郭嘉为何离开袁绍?

《三国志·郭嘉传》认为郭嘉离开袁绍是因为郭嘉预见到袁绍不能成霸王之业。但这很可能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说法。郭嘉离开袁绍,倒是很有可能出自郭图的安排,因为这是颍川郭氏在乱世中的一种生存策略。在乱世中,同一家族的多个精英分别在不同的势力仕官,这是这些家族赖以维持地位、不论政局如何变换都不影响家族利益的一种策略。与郭氏同为颍川大族的荀氏,也是有意安排荀谌仕袁绍,荀彧、荀攸仕曹操。当时的琅琊诸葛氏,也是安排诸葛玄在刘表手下任豫章太守,而其侄子诸葛瑾却出仕与刘表敌对的孙权。这种“脚踏两只船”甚至“几只船”的做法,在当时的乱世之中可谓屡见不鲜。所以郭嘉能够安然无事地离开袁绍而投曹操,更多的可能是出自家族中长辈(例如郭图)的安排。

2.郭嘉的“十胜十败”是否靠谱?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纯属扯淡!从三国志这些细节中读懂真实郭嘉

认为曹操有多个方面胜于袁绍的观点,荀彧、贾诩都曾经提出过。荀彧提出的是四胜:度胜、谋胜、德胜、武胜。贾诩提出的也是四胜:明胜、勇胜、用人胜、决机胜。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清代学者何焯、沈家本都曾质疑过这个问题,认为三人的观点高度重复,有事后附会的嫌疑。我觉得这大概是在郭嘉被曹操树立为宣传报道的先进人物后,曹操的宣传部门把荀彧和贾诩观点综合起来安放在郭嘉名下。

3.征刘备是郭嘉的主意还是曹操的主意?

《三国志·郭嘉传》认为曹操决意征刘备是出自郭嘉的建议,而《三国志·武帝纪》则认为是曹操自己已经决定征刘备,郭嘉只不过“亦劝公”而已。连一向推崇郭嘉的裴松之,也不得不在注释里澄清:“《武纪》决计征备,量绍不出,皆出自太祖”。

4.郭嘉预见了孙策被刺杀?

郭嘉说孙策“轻而无备”,以此预料其必定死于意外,这本来不足为奇。但《三国志·郭嘉传》为了神化郭嘉,又让郭嘉预测孙策必定死于出兵渡江之前,而且是死于刺客,甚至还预测到刺客的身份是“匹夫”(出自社会底层、身份低贱的人,许贡门客即是)。这就不太靠谱了。《三国志集解》对此一本正经地开了个玩笑:“(郭)嘉此语借以强镇一时众志,又或兼知卜筮之术耳。”纳尼?原来郭嘉是个会算命的道士?

可见,对郭嘉的神化,并不始于现代的电脑网络,早在郭嘉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就有郭嘉粉在为郭嘉造势了。而且郭嘉是曹操亲自树立的先进典型,宣传部门把一些先进事迹强加在郭嘉名下,或将郭嘉的事迹加以夸大,也是很正常的。

(二)郭嘉也有意见不被采纳的时候刘备被吕布击败后来奔曹操,此时程昱、郭嘉都劝曹操杀刘备,而曹操并未采纳。郭嘉粉王沈撰写的《魏书》在这一问题上仍试图为爱豆打call,把事情写成是曹操正在犹豫要不要杀刘备,郭嘉建议曹操不杀,曹操笑道“君得之矣”。但这件事反证太多,《魏书》的说法不值一驳,因此《三国志集解》中只有冷冷的一句不屑:“《武帝纪》、《程昱传》正与《傅子》同,《魏书》非是。”

由此可见,曹操对郭嘉也不是每次都言听计从,曹操所说的“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其实是毫无根据的。

(三)郭嘉在曹魏集团的体制中地位不高从官职看,郭嘉只当过司空军祭酒这一职务,军祭酒的职责是“参掌戎律”,“戎律”即军法,因此,郭嘉的本职工作是担任军中的军事法官、督察之类的工作,他之所以能够经常给曹操出谋划策,完全是靠他和曹操的私人亲密关系,而不是他的职责所在。更重要的是,司空军祭酒只是曹操霸府中自聘的职务,并非“朝廷命官”,名分上有欠缺。而在官渡之战前,荀彧是尚书令,荀攸是汝南太守、尚书,贾诩是执金吾,程昱历任尚书、东中郎将、济阴太守、振武将军,董昭为河南尹、冀州牧,职位都远比郭嘉显赫得多。如果郭嘉能够活得再久一些,要获取朝廷的正式官职应该也不是问题,但可惜他活得太短了。

从爵位看,郭嘉是在袁谭、袁尚已死,冀州完全平定之后才得封洧阳亭侯。这个时候正是曹操大举封侯的时候,此时得封侯并不足为奇。而郭嘉的同事们,荀彧、钟繇、夏侯惇、于禁、乐进、李通在官渡之战前就已经封侯,荀衍(荀彧兄)、程昱、曹仁、徐晃、李典则是在官渡之战期间得以封侯,都在郭嘉之前。当然,郭嘉能够封侯,也是很不简单的了,这说明他对曹操所立下的功劳得到认可,已经跻身曹操集团的亲贵阶层,但他在这一阶层中的地位并不特别突出。

从死后配祀看,郭嘉是在魏元帝曹奂景元年间,曹魏快要灭亡前夕,才得以配祀太祖庙。是否得配祀、配祀的先后顺序也可以看出配祀者生前的地位。曹魏最早配祀太祖庙是在魏明帝曹睿青龙年间,当时得配祀的只有夏侯惇、曹仁、程昱三人,后来又陆陆续续地增加了荀攸、张辽等人,但始终没有荀彧。对此,曹魏有关部门的解释是荀彧不是“魏臣”,也就是说,荀彧至死前仍是汉朝的尚书令,从未在“魏”这一政权(包括曹操生前建立的魏公国、魏王国)中担任官职。按照这一标准,郭嘉早逝,当然不可能在魏国当官,其生前只当过汉朝司空的军祭酒,同样不符合配祀的条件。但郭嘉最终得以配祀,可能是其子郭奕走的门路。郭奕在历史上没有多少存在感,但可以隐约发现,郭奕与司马家族的关系不错。《三国志》中有关郭奕的情况,只有两条记载,一是郭奕曾任太子文学,二是王昶曾在《家诫》中称赞郭奕“通达见理”。这两条记载都和司马氏有关系:郭奕任太子文学时,司马懿任太子中庶子,作为魏国东宫同僚,两人应有一定交往;王昶曾平定毌丘俭之乱,又曾参与平吴之役,是司马氏的心腹亲信,王昶称赞郭奕,当然是视之为好友,由此亦可见郭奕与司马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凭着这层关系,郭奕找个机会向司马昭进言,提出让先父郭嘉配祀魏太祖庙,很有可能得到司马昭的采纳(在魏元帝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配祀魏太祖庙已没有多少政治意义,纯粹只是照顾郭奕的面子而已)。

(四)郭嘉个人品行不检,与同事关系不好1.郭嘉与同事、下属的关系不好

郭嘉与同事、下属的关系怎么样?《三国志》没有提到。但从他与曹操过于亲密的关系,以及他多次催促曹操不要罢兵休整、而要连续作战来看,他和同事、下属的关系并不会太好。打个比方来说,你所在的单位或公司,有这么个人,他不是领导,却处处为领导着想,经常给领导出主意,而领导也很信任他,这一段时间,公司效益不太好,这个人就对领导说,最近公司效益不好,大家都要全力以赴加加班,白加黑、五加二才行,什么法定节假日、黄金周、小长假,都不要回家了,都留在公司加班吧。最后,公司业绩倒是上来了,领导也很满意,但是,公司里那些普通员工、底层屌丝,对这个为领导着想的人多半不会有好感:“就你会讨好领导!公司又不是你家开的!”。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纯属扯淡!从三国志这些细节中读懂真实郭嘉

同理,在曹操与吕布鏖战,士卒疲惫之际,士兵们早就盼着消停消停,回去好好休息了,而郭嘉却阻止曹操退兵停战,硬是把仗打完,士兵们的内心一定是骂娘的。后来征乌桓也是同样,打败了袁谭、袁尚,大伙正想松口气,看看有什么战利品可以分的,结果郭嘉又让曹操急吼吼地去打乌桓,而且还冒险放弃了辎重,顶着风雪孤军深入夷狄之地,还天天催着大家急行军,掉队的一律军法处置,想必士兵们私下里早就骂开了:“你妹的!还让不让人活?打了那么久的仗,也不给老子休息休息!卧槽!”虽然后来曹操因此打了胜仗,但一将功成万骨枯,曹军的广大士兵对郭嘉很可能并没有什么好印象。

2.郭嘉不注重个人品行

东汉魏晋之际士人很重视人物评论,而“德行”是人物评论的重要内容。但郭嘉却“不治行检”,大概就是包养小蜜、公款吃喝、公车私用之类的。因此作为郭嘉同乡的颍川名士陈群很看不惯郭嘉,多次当着曹操的面控告郭嘉。曹操当然不会去追究郭嘉的责任,但也不怪罪陈群,反而表扬陈群能够坚持原则,不偏袒老乡。陈群的态度有一定的代表性,这表明当时的名士们认为郭嘉个人品行有问题,对他并不看好。在“月旦评”之类的人物评论中,郭嘉肯定是差评一大堆、好评没几个。

3.郭嘉恃才傲物,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三国志·郭嘉传》记载陈群多次向曹操告郭嘉的状,而“(郭)嘉意自若”。郭嘉为何能够淡定自若?其所恃者,一是自己的才华,觉得陈群的才能不如自己,因此根本不把陈群放在眼里;二是曹操的宠信,认为有曹操罩着,陈群不能把他怎么样。确实,有曹操在,没人能把郭嘉怎么样。但曹操死后就难说了。虽然曹操打算对郭嘉“以后事属之”,但从郭嘉恃才傲物的性格来看,是气量狭窄的曹丕所不能容的。而且陈群和曹丕关系亲密,深得曹丕信任,郭嘉得罪陈群,间接地也就得罪了曹丕。如果曹操真的将后事托付给郭嘉,结果很可能是一个悲剧。

好在,历史上并没有这个如果。

搜索微信号:historytalking 关注

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

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590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