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起名大全 正文

2首不出名的古诗,没想到韵味十足,跨越千年让人刮目相看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众多好诗流传在人间。但是因为诗词作品实在太多,所以现在普通人就错过了很多好诗词。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诗词的读书人。

记得关注我,和我一起欣赏2首不出名的古诗,没想到韵味十足,跨越千年让人刮目相看。

第1首:若肯妄为些子事,何须更泛孝廉船?儿童莫向先生笑,强似人间造孽钱。

这首诗的作者是古代秀才徐楚畹。这个人中了秀才后,运气不佳,一直考不上举人。

再加上徐秀才本身家境不好,所以他长时间都过得穷困潦倒。

2首不出名的古诗,没想到韵味十足,跨越千年让人刮目相看

最难堪的是,他甚至都不是靠着教书谋生,而是靠着“相术”也就是给别人算命来养家糊口。

而且他比较奇怪,每次给别人看相,不管对方是富人还是穷人,价格都一样,都是一百文钱。

有人问他:“你都这么穷了,为什么不看人下菜碟呢?如果对方是有钱人,你就多收点钱嘛,他们又不在乎这点小钱的。”

还有说:“哎呀,你好歹是个秀才郎,为什么不起别人家打秋风当幕僚,反而在街头给别人看相呢?你这也太丢读书人面子了吧。”

2首不出名的古诗,没想到韵味十足,跨越千年让人刮目相看

结果徐秀才写了一首诗:“若肯妄为些子事,何须更泛孝廉船?儿童莫向先生笑,强似人间造孽钱。”

这首诗前两句应该是化用了元代御史吕思诚的《戏题》:“典却春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躇。瓶中有醋堪烧菜,囊里无钱莫买鱼。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所谓“些子事”,就是“少许事”,“一点儿事”。此处则是指“不法之事、不公道之事”。

吕思诚说:“我读了圣贤书,所以就不敢做犯法偷盗的事。”而徐秀才说:“如果我肯做偷鸡摸狗的事情,又何必读书考取秀才呢?”

后两句则化用了明代大才子唐伯虎的《言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2首不出名的古诗,没想到韵味十足,跨越千年让人刮目相看

徐秀才说,自己就算穷困潦倒,过得非常失败,但是还是会坚守底线,不会做任何“造孽”的事情。

所以,徐秀才觉得,就算自己在街头给别人看相,也不是什么好笑的事情。因为他是用自己的《易经》知识和血汗来生活,不是那种骗人的“假算命”。

这首诗最妙的地方,还是一句“儿童莫向先生笑”。

对徐秀才来说,成年人的笑,本身是可以免疫的。而儿童的笑,带有一种天真无邪而又被世俗沾染的意味,显然儿童认为徐秀才是个失败的人。

所以儿童的笑,从杀伤力来说,其实远比成年人的笑更厉害。

相信徐秀才一定也有过内心的困惑,但是徐秀才最终还是释然了。“儿童莫向先生笑”,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超脱,所谓的“精神自由”了吧。

第2首,《西湖杂诗·其十四》:懒慢无心上画桡,青旗沽酒不曾招。不知细雨裙腰草,绿遍春风第几桥?

这首诗的作者是古代冷门诗人黄任。黄任的诗风以秀丽为主,风华韶秀,戛戛生新,有跌宕起伏之妙。

我个人比较喜爱黄任的写景诗,比如他写的《泰安道中山行》:“倡条冶叶拂青骢,帽影鞭丝困午风。十里枣花香不断,行人五月出东蒙。”

黄任的《西湖杂诗》是一组诗歌,上面所选乃是其中一首。

西湖是天下知名的旅游景点,在古代就深受老百姓喜爱。文人墨客对于西湖有诸多描绘,像苏东坡等人都在西湖留下了千古绝唱。

珠玉在前,所以,对于后人来说,想要写西湖的诗变得非常困难。可以说,结果往往是吃力不太好,花了大量时间,也没有人关注。

虽然黄任的《西湖杂诗》也比较冷门,但时隔多年来看看,感觉还是非常有文采的。

“懒慢无心上画桡”,画桡,船桨,代指西湖的画舫(游船)。

2首不出名的古诗,没想到韵味十足,跨越千年让人刮目相看

无心而“懒慢”,说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显示了诗人在游览西湖时候的懒散状态。

一般来说,文人赏西湖,总得配点酒,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景色,美滋滋。但是诗人却因为“无心”而不喝酒。

既然不喝酒,那就只能靠景色来醉人了。诗歌后两句的写细草之景色,是特别吸引我的地方。

2首不出名的古诗,没想到韵味十足,跨越千年让人刮目相看

“不知细雨裙腰草,绿遍春风第几桥?”从语句内容而言,这句诗应该承袭了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及晏几道的“风梢雨叶,绿遍江南岸”。

用问句来结尾的诗,一般来说是不用回答的,却因为问句而具有悠悠不尽之情,让读者可以自行联想。

2首不出名的古诗,没想到韵味十足,跨越千年让人刮目相看

从这个角度而言,诗人问一句“绿遍春风第几桥”,即可见出他的慵懒姿态,也能感受到西湖在细雨中的动人景色,使人可以感受到深远的诗意。

大家有没有自己创作诗词呢?大家还知道哪些好诗词呢?欢迎留言哦。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多多点赞和分享我的文章!这对我非常重要。我是真游泳的猫,再次感谢大家!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6503.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