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司起名正文

官「館」116

做館(做馆),◆1.舊時指在私塾教書。私塾或稱蒙館。○《儒林外史》第二回:“足下莫不是就在我[白老師]手裏考過一個案首的?說這幾年在[顧二哥]家做館,不差不差。”◆2.舊時指受聘在官府當幕客。○《儒林外史》第二七回:“我自從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學會了這個幕道,在各衙裏做館。”

坐館(坐馆),◆指任塾師或幕客。○《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劉千戶]頗盡主道,送一套新衣服,迎接[德稱]到彼坐館。”○《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家父歷年在外坐館,先母已經去世。”○[魯迅]《華蓋集‧“碰壁”之後》:“原來我雖然在學校教書,也等於在[楊]家坐館,而這陰慘慘的氣味,便是從‘冷板凳’裏出來的。”

作館(作馆),◆指受聘至人家坐館授徒。○[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趙清獻公》:“或曰:‘爾家昔作館[趙]秀才,今顯宦於朝,可以為援。’”○《儒林外史》第二回:“[王舉人]道:‘去年在誰家作館?’”

周公館(周公馆),◆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周恩來]同志作為共產黨的代表曾駐在[重慶]、[南京]等地,其住所當時被稱為“周公館”。○《人民文學》1977年第1期:“一九三八年,[周恩來]同志在[重慶],住在一座小樓裏,當時被稱為‘周公館’。”

重館(重馆),◆重重的館舍。○[唐][褚亮]《明堂樂章‧舒和》:“御扆合宮承寶曆,席圖重館奉明靈。”

質館(质馆),◆古代接納外族或外國降者質子的館舍。○《後漢書‧鮮卑傳》:“[鄧太后]賜[燕荔陽]王印綬,赤車參駕,令止[烏桓]校尉所居[甯城]下,通胡市,因築南北兩部質館。”○[李賢]注:“築館以受降質。”○[明][王志堅]《表异錄‧軍旅》:“邊有質館,以居降夷。”○[清][夏燮]《<中西紀事>後序》:“大抵住冬有期,防秋無警,降城三築,質館兩開。”

直館(直馆),◆[晉][唐]以來奉職國家文史等館的官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桓玄]既篡位,將改置直館。”○[唐][韓愈]《進順宗實錄表狀》:“臣與脩撰左拾遺[沈傳師]、直館[京兆府][咸陽縣]尉[宇文籍]等,共加採訪。”

真館(真馆),◆指宮觀,神祠。○[宋][陸游]《賀臺州曾直閣啟》:“比由真館之宴閒,起奉外臺之委寄。”○[宋][陸游]《賀謝提舉啟》:“自去清班,久安真館。”

雲館(云馆),◆高聳入雲的館舍。亦為館名。○[漢][應瑒]《正情賦》:“還幽室以假寐,固展轉而不安……氣浮踊而雲館,腸一夕而九煩。”○《文選‧左思<吳都賦>》:“寒暑隔閡於邃宇,虹蜺迴帶於[雲館]。”○[李周翰]注:“[雲館],館名。言此館至高,虹蜺之氣繞帶於傍也。”○[唐][王維]《和尹諫議史館山池》:“雲館接天居,霓裳侍玉除。”

月館(月馆),◆館名。傳說[舜]時築於[衡山]之麓以望月,故名。○[漢][東方朔]《寶瓮銘》:“寶雲生於[露壇],祥風起於[月館],望[三壺]如盈尺,視八鴻如縈帶。”○[晉][王嘉]《拾遺記‧高辛》:“[舜]遷寶甕於[衡山]之上,故[衡山]之岳有[寶露壇]。○[舜]於壇下起[月館],以望夕月……登[月館]以望四海三山,皆如聚米縈帶者矣。”○[唐][王勃]《乾元殿頌》序:“椒庭襲慶,曜璿萼於霞莊;蘭殿分林,湛珠衡於[月館]。”

玉館(玉馆),◆華麗的房舍,多指宮殿或神仙的居所。○[唐中宗]《登驪山高頂寓目》詩:“金門披玉館,因此識皇圖。”○[清][吳偉業]《聞臺州警》詩:“天門中斷接危梁,玉館金庭跡渺茫。”

游館(游馆),◆離宮別館。○《漢書‧劉向傳》:“[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石槨為游館,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

野館(野馆),◆指鄉村旅舍。○[宋][陸游]《記夢》詩:“我夢結束遊何邦,小憩野館臨幽窗。”

養館(养馆),◆謂閑居休養。○[唐][孟郊]《堯歌》:“養館[洞庭]秋,響答虛吹彈。”

陽館(阳馆),◆[殷]人稱天子聽政之所。○《尸子‧君治》:“[黃帝]曰合宮,[有虞氏]曰總章,[殷]人曰陽館,[周]人曰明堂,此皆所以名休其善也。”後亦泛指帝王聽政之所。○[唐][陳子昂]《申宗人冤獄書》:“今陛下方御寶圖,以臨陽館。”

學館(学馆),◆1.[唐][鄭谷]《送顏明經及第東歸》詩:“閒來思學館,猶夢雪窗明。”○《資治通鑒‧後周太祖廣順三年》:“自[唐]末以來,所在學校廢絕,[蜀][毋昭裔]出私財百萬營學館。”○[清][蒲松齡]《鬧館》:“上世裡我無曾入個學館,看文書銀錢票甚是作難。”◆2.學舍;學校。○[唐][鄭谷]《送顏明經及第東歸》詩:“閒來思學館,猶夢雪窗明。”○《資治通鑒‧後周太祖廣順三年》:“自[唐]末以來,所在學校廢絕,[蜀][毋昭裔]出私財百萬營學館。”○[清][蒲松齡]《鬧館》:“上世裡我無曾入個學館,看文書銀錢票甚是作難。”◆3.學宮,學廟。○[元][楊載]《送丘子正之海鹽》詩:“海邦終寂寞,學館尚穹崇。”◆4.即學堂。舊時命相家術語。○[五代][齊丘]《玉管照神局‧呂洞賓賦》:“學館清高者,凌雲折桂。”參見“學堂”。

玄館(玄馆),◆幽靜的房舍。多指隱士的居處。○[明][高啟]《次倪雲林韻》:“愛寫滄洲趣,閒來玄館遊。”

虛館(虚馆),◆1.[南朝][宋][謝靈運]《齋中讀書》詩:“虛館絕諍訟,空庭來鳥雀。”○[南朝][梁][沈約]《直學省愁臥》詩:“虛館清陰滿,神宇曖微微。”○[明][唐順之]《天寧寺塵外樓》詩之三:“虛館靜聽宵蟻戰,遠山時見夏雲蒸。”◆2.寂靜的館舍。○[南朝][宋][謝靈運]《齋中讀書》詩:“虛館絕諍訟,空庭來鳥雀。”○[南朝][梁][沈約]《直學省愁臥》詩:“虛館清陰滿,神宇曖微微。”○[明][唐順之]《天寧寺塵外樓》詩之三:“虛館靜聽宵蟻戰,遠山時見夏雲蒸。”◆3.空着館舍等待。謂禮賢。○《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天下大亂,聞[公孫度]令行於海外,遂與[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遼東]。○[度]虛館以候之。”○[唐][杜甫]《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四郊失壁壘,虛館開逢迎。”

新館(新馆),◆1.新建的館舍。○《晉書‧五行志上》:“[皓]初遷都[武昌],尋還[建業],又起新館,綴飾珠玉,壯麗過甚,破壞諸營。”◆2.初臨的館舍。○《文選‧潘岳<西征賦>》:“都中雜遝,戶千人億,華夷士女,駢田逼側,展名京之初儀,即新館而蒞職。”○[李善]注:“[潘子]初臨,故曰新館。”

小公館(小公馆),◆特指安置小老婆的住宅。○[洪深]《馮大少爺‧電影故事》:“小公館已經租好,明天請你去看。”

閒館(闲馆),◆寬廣的館舍。○[漢][司馬相如]《封禪文》:“鬼神接靈圉,賓於閒館。”○[漢][班固]《西都賦》:“徇以離宮別寢,承以崇臺閒館。”○[唐][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左浮飛閣,右列閒館。”

仙館(仙馆),◆仙人修道及游憩之所。亦借稱道觀。○《晉書‧許邁傳》:“於是立精舍於[懸霤],而往來[茅嶺]之洞室,放絕世務,以尋仙館。”○[明][屠隆]《綵毫記‧蓬萊傳信》:“玉京仙館雖注名,金屏舊約還重訂。”○[明][屠隆]《湘娥訪道》:“撇香閨,尋仙館。竹聲暗紅泉,松聲出紫煙。”

戲館(戏馆),◆劇場的舊稱。○《兒女英雄傳》第一回:“慢說外頭的戲館飯莊、東西兩廟不肯教他混跑,就連自己的大門也不曾無故的出去站站望望。”○[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封臺》:“封印之後,梨園戲館擇日封臺,八班合演,至來歲元旦則賜福開戲矣。”○[清][俞樾]《茶香室三鈔‧京師戲館》:“京師戲館,惟[太平園]、[四宜園]最久,名亦佳。”

西館(西馆),◆1.[三國]時[陳思王][曹植]的邸第稱“西館”。後遂以為親王邸第的代稱。○[唐][李商隱]《代魏宮私贈》詩:“來時西館阻佳期,去後[漳河]隔夢思。”○[明][張居正]《寶謨記》:“我[獻皇帝]聖質天成,睿思神授,昔居西館,已著英聲。”◆2.[宋]代御書庫名。○[宋][李攸]《宋朝事實》卷九:“[宋]初置三館。○[長慶門]北,謂之[西館]。○[太平興國]初,于[升龍門]東北,創立三館書院。三年,賜名崇文院,遷[西館]書貯焉。東廊為集賢書庫,西廊分四部為史館書庫。”

五花館(五花馆),◆[唐]末[荊南]的賓館名。○[宋][錢易]《南部新書》癸:“[荊南]舊有[五花館],待賓之上地也。故[蔣肱]上[成汭]詩云:‘不是上臺名姓字,[五花賓館]敢從容。’”[荊南],今[湖北][江陵]。

五館(五馆),◆[南朝][梁]修制五禮的機構。五禮謂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和嘉禮。○《梁書‧徐勉傳》:“﹝[徐勉]﹞上修五禮表曰:‘……闢茲五館,草萊升以好爵。’”

文化館(文化馆),◆為開展和輔導群眾文化活動而設立的機構,也是群眾進行學習和文娛活動的場所。

望鄉館(望乡馆),◆古館名。○[南朝][梁][任昉]《述异記》卷下:“[晉][永嘉]亂,既已至[江],諸公主不得隨去,[安陽公主]、[平城公主]奔入[兩河界],悉為民家妻,常怏怏不悅。村民感之,共築一臺以居之,謂之公主望鄉之館,至今巋然。”

外館(外馆),◆1.客舍。○《孔子家語‧六本》:“[孔子]在[齊],舍於外館,[景公]造焉。”○《新五代史‧劉崇傳》:“[郭崇]幽[贇]于外館。”○《宋史‧謝絳傳》:“往者遭遘延燔,未遑中葺,或引兩省故事,別建外館,直舍卑喧,民檐叢接。”◆2.天子嫁女,從宮中遷出後所居之館。○[唐][宋之問]《宴安樂公主宅得空字》詩:“英藩築外館,愛主出王宮。”

圖書館(图书馆),◆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供人閱覽、參考、研究的機構。我國古代公私藏書之處,有石室、閣、觀、庫、樓、府、殿、堂、室、臺、亭等名稱,如[天祿閣]、[白虎觀]等。○[清]末始有圖書館之名。

圖館(图馆),◆籌辦私塾,謀求教職。○《苦社會》第三回:“我也想過,只是近來圖館也不容易,就算招到十個學生,一個五角……總要虧空,斷然不是長久的事。”

同文館(同文馆),◆1.[宋]代四方館之一。專以接待[青唐]、[高麗]使節。○[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制度‧四方館》:“四方館。○[宋]:[都亭驛]以待[遼];[都亭西驛]以待[西蕃]、[阿黎]、[于闐]、[新羅]、[渤海];[懷遠驛]以待[交趾];同文館以待[青唐]、[高麗]。”○《宋史‧禮志二二》:“[紹興]二年,[高麗]遣使副來貢,並賜酒食于同文館。”◆2.[清]代培養外交翻譯人才的學校。1862年([同治]元年)在[北京]成立,附屬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主要學習外文。○《清史稿‧選舉志二》:“又震於列強之船堅砲利,急須養成繙譯與製造船械及海陸軍之人才。故其時首先設置之學校,曰京師同文館,曰上海廣方言館,曰福建船政學堂及南北洋水師、武備等學堂。”○[嚴復]《原強》:“海禁大開以還;所興發者亦不少矣:譯署,一也;同文館,二也;船政,三也。”○《孽海花》第二回:“我卻曉得去年三月,京裏開了同文館,考取聰俊子弟,學習推步及各國語言。”參閱《清續文獻通考‧學校十四》。

同館(同馆),◆1.指同在翰林院任職。館,館閣。○[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二‧薦主同咨》:“今同年往還投刺,俱稱年弟,然先人丁丑榜中,惟同館數相知稱之,其餘皆年侍生也。”◆2.指同在會館住宿。○《魯迅甲寅日記‧十二月》:“同館[朱]姓者尚無棉衣,贈五元,托[陳仲箎]傳授。”

天文館(天文馆),◆普及天文知識的文化教育機構。其活動內容有利用天象儀放映人造星空,進行有關天文知識的演講,編譯通俗天文刊物等。我國第一座天文館於1957年在[北京]建成。

臺館(台馆),◆1.樓臺館閣。○[南朝][宋][顏延之]《北使洛》詩:“[伊][穀]絕津濟,臺館無尺椽。”○[隋][江總]《攝山栖霞寺碑》:“嘗於山舍講《無量壽經》,中夜忽見金光照室,光中如有臺館形像。”○[唐][姚合]《寄汴州令狐楚相公》詩:“[梁園]臺館[關]東少,相府旌旗天下尊。”◆2.泛指朝廷官署。○[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九:“[韓師朴][元祐]末自[大名]入相,其所引正人端士,遍滿臺館,然不能去一[曾布]。”○[明][高明]《琵琶記‧書館悲逢》:“比似我做個負義虧心臺館客,到不如守義終身田舍郎。”

素館(素馆),◆猶故居。○《文選‧潘岳<夏侯常侍誄>》:“適子素館,撫孤相泣。”○[呂延濟]注:“素,故也。”○[南朝][齊][張融]《海賦》:“空居無俗,素館何塵。”

四門館(四门馆),◆即四門學。○[宋][王讜]《唐語林‧學舊六館》:“有國子館、太學館、四門館、書館、律館、算館,國子監都領之。”

四方館(四方馆),◆官署名。○[隋煬帝]時置,對東西南北四方少數民族,各設使者一人,掌管往來及互相貿易等事,隸屬鴻臚寺。○[唐]以通事舍人主管,隸屬中書省。○[宋]置四方館使,掌管文武官朝見辭謝,國忌賜香及諸道元日、冬至、朔旦、慶賀章表、郊祀、朝蕃官、貢舉人、進奉使、京官、致仕官、道釋、父老陪位等事。其職務與[隋][唐]不同。○[明]有四夷館[清]有會同四譯館,職務同[隋][唐]四方館。參閱《文獻通考‧職官五》。

私學館(私学馆),◆即私塾。○[蕭紅]《小城三月》:“兒子才十七歲,是在鄉下的私學館裏讀書。”參見“私塾”。

私館(私馆),◆1.古時他國使者私自寄宿於卿大夫士之家稱為私館。引申指卿大夫的住宅。○《禮記‧曾子問》:“[孔子]曰:‘善乎問之也!自卿大夫士之家曰私館,公館與公所為曰公館,公館復,此之謂也。’”[孔穎達]疏:“私館者,謂非君命所使,私相停舍謂之私館。”○[南朝][陳]徐陵《為王儀同致仕表》:“廣德之車,方懸私館。”○《北史‧崔昂傳》:“請準關市,薄為灶稅,私館官給,彼此有宜。”◆2.即私塾。○[沙汀]《凶手》:“這兄弟是一個二十三、四歲的青年,讀過幾年私館,結婚以後便很少摸鋤把了,卻用大部分的時間跟自己的岳丈學起醫來。”參見“私塾”。

水館(水馆),◆臨水的館舍或驛站。○[南朝][梁][江淹]《池上酬劉記室》詩:“水館次文羽,山葉下暝露。”○[宋][梅堯臣]《送邵戶曹隨侍之長沙》詩:“水館魚方美,犀舟枕自清。”○[元][張可久]《沉醉東風‧秋夜旅思》曲:“二十五點秋更鼓聲,千三百里水館郵程。”

書信館(书信馆),◆郵局。○[太平天國][洪仁玕]《資政新篇》:“設書信館以通各省郡縣、市鎮公文。”○[鄭觀應]《盛世危言‧郵政上》:“﹝[德國]﹞因於國中城鄉、市鎮商民聚集之區,遍設書信館,統以大員,派員經理,凡公文私信莫不遞傳。”

書館(书馆),◆1.古代教授初學之所。○[漢][王充]《論衡‧自紀》:“八歲出於書館。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醜得鞭。○[充]書日進,又無過失。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新唐書‧后妃傳上‧上官昭容》:“[婉兒]勸帝侈大書館,增學士員,引大臣名儒充選。”○[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學舊六館:有國子館、太學館、四門館、書館、律館、算館,國子監都領之。”○[王國維]《觀堂集林‧漢魏博士考》:“[漢]時教初學之所名曰書館,其師名曰書師,其書用《倉頡》、《凡將》、《急就》、《元尚》諸篇,其旨在使學童識字、習字。”◆2.教授典籍之所。○[清][方苞]《<余東木時文>序》:“子之尊人與余共事書館,無間晨夕,後雖各有典司,而旬月中未有不再三見者。”○[清][桂馥]《札樸‧書館》:“今以教授館為書館,讀如書籍之書。”

使館(使馆),◆外交使節在駐在國的公署。徐遲《不過,好日子哪天有?》:“況且我在外國使館做事,[倫敦][華盛頓]的電報和剪報,我們天天看見的。”

石館(石馆),◆1.[唐][王勃]《乾元殿頌》序:“石館論思,覈龜章於竹槧。”○[唐][楊炯]《和鄭校讎內省眺矚思鄉懷友》:“銅門初下辟,石館始沉研。”○[唐][李商隱]《上河東公啟》:“錦茵象榻,石館金臺;入則陪奉光塵,出則揣摩鉛鈍。”◆2.即[漢]代皇家藏書處[石渠閣]。後亦泛指國家藏書處。○[唐][王勃]《乾元殿頌》序:“石館論思,覈龜章於竹槧。”○[唐][楊炯]《和鄭校讎內省眺矚思鄉懷友》:“銅門初下辟,石館始沉研。”○[唐][李商隱]《上河東公啟》:“錦茵象榻,石館金臺;入則陪奉光塵,出則揣摩鉛鈍。”

神館(神馆),◆神仙或神靈所居的館所。○[晉][陸雲]《愁霖賦》:“劾[豐隆]於[岳陽]兮,執[赤松]於神館。”○[北魏][溫子昇]《舜廟碑》:“[嶷山]永逝,[湘水]長違,靈宮肅肅,神館微微。”○[隋][薛道衡]《老氏碑》:“尊容肅穆,仙衡儼而無聲;神館虛閑,滴瀝降而成響。”○《雲笈七籤》卷九六:“玉清出九天,神館飛霞外。”○[明][陳子龍]《秣陵雜詩》:“步檐通瑤宮,飛臺接神館。”

上館子(上馆子),◆謂去酒數、飯店吃喝。○《文明小史》第五七回:“[沖天砲]在外洋,無所不為,上館子、逛窯子,猶其小焉者也。”○[郁達夫]《街燈》:“或白天去[天壇]坐一天,將晚四五點鐘,上館子小喝,進戲院聽到一兩點鐘,出來再喝再講話再走到天明的,是[四川]的[陳逸生]。”

上館(上馆),◆I上等館舍。○《燕丹子》卷中:“[田光]曰:‘此國事也,請得思之。’於是捨[光]上館。”○《孔子家語‧辯物》:“[孔子]在[陳],[陳惠公]賓之於上館。”○[唐][楊衡]《病中赴袁州次香館》詩:“病輿憩上館,繚繞向山隅。”◆II謂塾師到東家授課。○《文明小史》第十四回:“[孟傳義]等到送過宗師,依然回到[賈]家上館。”

商館(商馆),◆舊指[歐洲]各國商人在世界各重要商埠所設貿易和居住的場所。十九世紀外商在我國[廣州]建商館十三所,後實際上成為殖民主義者進行侵略活動的據點。

山館(山馆),◆1.山中館驛。○[唐][李郢]《送劉谷》詩:“郵亭已送征車發,山館誰將候火迎。”○[宋][柳永]《臨江仙引》詞:“況繡幃人靜,更山館春寒。今宵怎向漏永,頓成兩處孤眠。”◆2.山中的宅舍。○[清][顧炎武]《攝山》詩:“徵君舊宅此山中,山館孱顏往蹟空。”○[清][吳敏樹]《寬樂廬記》:“﹝老友[郭建林]﹞亦數數來余家山館共朝夕,言笑不倦。”

散館(散馆),◆[明][清]時翰林院設庶常館,新進士朝考得庶吉士資格者入館學習,三年期滿舉行考試後,成績優良者留館,授以編修、檢討之職,其餘分發各部為給事中、御史、主事,或出為州縣官,謂之“散館”。○《明史‧選舉志二》:“三年學成,優者留翰林為編修、檢討,次者出為給事、御史,謂之散館。”○[清][錢謙益]《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贈少保謚貞敏梁公墓志銘》:“翰林院庶吉士散館,請外,授工科給事中。”○《花月痕》第五一回:“[小珠]緣散館在即,不得同行。”

三館(三馆),◆1.[漢武帝]時,丞相[公孫弘]開欽賢、翹材、接士三館,收羅人材。○《西京雜記》卷四:“[平津侯]([公孫弘])自以布衣為宰相,乃開東閤,營客館,以招天下士。其一曰欽賢館,以待大賢;次曰翹材賢,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館,以待國士。”◆2.[唐]有弘文(亦稱昭文)、集賢、史館三館,負責藏書、校書、修史等事項。○[宋]因之,三館合一,併在崇文院中。○[宋][鄭樵]《通志‧總序》:“欲三館無素餐之人,四庫無蠹魚之簡,千章萬卷,日見流通。”參閱《舊唐書‧職官志二》。3.[宋]設廣文、大學、律學三館,以為教育士子的機構。見《宋史‧選舉志三》。

入館(入馆),◆謂進入三館供職。館,三館。○[宋]初以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為三館,又以廣文館、太學館、律學館為三館。○[宋][阮閱]《詩話總龜‧評論四》:“[秦少游]始作[蔡州]教授,意謂朝夕便當入館,步青雲之上。”

青山館(青山馆),◆即[謝公館]。廢址在今[安徽省][當涂縣][青山]。○[南朝][齊][謝朓]出守[宣城]時,建別宅於此山,故別稱“青山館”。○[唐][許渾]有《題青山館》詩,題注:“即[謝公館]。”○[宋][賀鑄]《夜游宮‧燭影搖紅》詞:“波影翻簾,淚痕凝蠟,[青山館]。故人千里念佳期,襟佩如相款。”參見“青山”。

起館(起馆),◆謂塾師授館開學。○[明][無名氏]《時尚笑談‧不敬何以別乎》:“昔一先生新出教書,一人薦之於東家。起館日,東家款之。”

平樂館(平乐馆),◆見“平樂觀”。

女館(女馆),◆[太平天國]婦女的編制。○[太平天國]因行軍作戰的需要,在軍隊中長期實行男女隔絕制度,取消家庭生活。建都[天京](今[南京])後,正式將這制度推廣到一般群眾中,在城內設女館,組織編入女館的婦女主要參加勞動,有時也參加戰鬥或防守城市。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賊情匯纂》:“凡護父救夫惜子者亦多殺之,餘則悉驅歸女館,以女管長統轄之。”

命館(命馆),◆舊時為人卜卦算命的處所。○[明][無名氏]《雲間雜志》卷中:“所書‘命館’字不佳,乃作二大字易之。”

門館先生(门馆先生),◆1.門客,食客。◆2.塾師。○[元][喬吉]《金錢記》第三摺:“你家這門館先生,自從我在學堂中一個月,不曾教我一句書。”○《水滸傳》第三七回:“[張橫]又道:‘如今哥哥去時,小弟寄一封書去,只是不識字,寫不得。’[李俊]道:‘我們都去村裏,央個門館先生來寫。’”○《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說着,便有他家的幾個門館先生合他徒弟們迎出來。”

門館(门馆),◆1.《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旦垂精於萬機兮,夕回輦於門館。”◆2.指宮掖或內寢。○《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旦垂精於萬機兮,夕回輦於門館。”◆3.舊時權貴招待賓客、門客的館舍。○[南朝][梁][沈約]《冬節後至丞相第詣世子車中作》詩:“[廉公]失權勢,門館有盈虛。”○[唐][薛調]《無雙傳》:“時[震]([劉震])為尚書租庸使,門館赫奕,冠蓋填塞。”○[清][趙翼]《六哀詩‧故公相贈郡王傅文忠公》:“第念公門館,何限名公卿。”◆4.指官署。○[唐][楊炯]《同詹事府官寮祭郝少保文》:“門館闃寂,簾帷彷像。”○[唐][杜牧]《上周相公啟》:“伏以相公自數載已來,朝廷篤老,四海俊賢,皆因挈維,盡在門館,毗輔聖主,巍為元勳。”◆5.指門客。○[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异五‧餘聞錄之訛》:“[吳]具幣求[英公],[英公]令門館作詩與之。”○[清][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第五書》:“門館才情,游客伎倆,只合剪樹枝、造亭榭、辨古玩、鬥茗茶,為掃除小吏作頭目而已,何足數哉!”◆6.書院;學塾。○[明][湯顯祖]《牡丹亭‧延師》:“門館無私白日閒,百年麤糲腐儒餐。”○[清][黃景仁]《午窗偶成》詩之一:“只餘僮僕勸加餐,那望園官進食單。門館晝閑攤飯起,架頭隨意檢書看。”◆7.指塾師。○[元][喬吉]《金錢記》第二摺:“老夫有心待請他在家安歇,不敢說做門館,則是早晚與老夫討論經典。”○《水滸傳》第十五回:“小生自離了此間,又早二年。如今在一箇大財主家做門館。”○[明][范文若]《鴛鴦棒》第五齣:“秀才官人,適纔老的聽得你是個飽學,要屈你做箇門館,允不允但憑你。”

馬館(马馆),◆[清]代隸屬兵部的掌馬機構。○[清][龔自珍]《在禮曹日與堂上官論事書》:“禮部之有四譯館,猶戶部之有寶泉局,兵部之有馬館而已。”

落子館(落子馆),◆演北方麴藝雜耍的場所。○[老舍]《趙子曰》第九:“街上靜俏俏的,電影院,落子館,全一聲不響,他以為[日]租界是已經死了。”

六館(六馆),◆1.國子監之別稱。○[唐]制,國子監領國子學、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統稱六館。○[宋][元]以後,漸加合併,以至僅存國子一學,但後世仍以六館指國子監。○[唐][韓愈]《太學生何蕃傳》:“於是太學六館之士百餘人,又以[蕃]之義行,言於司業[陽先生][城],請諭留[蕃]。”○[明][宋濂]《送國子正蘇君還金華山中序》:“[平仲]將行,率六館之士祖餞於[龍江]之上。”○[清][馮桂芬]《改建正誼書院記》:“書院始於[唐明皇]建麗正書院。蓋六館之屬,與今書院異。”◆2.謂[清]之實錄館、文穎館、國史館、四庫全書館、四庫會要館、內廷方略館。○[清][梅曾亮]《光祿大夫經筵講官禮部尚書李公墓碑》:“輶車風馳,入我包匭,成均大師,六館詠歌。”

留館(留馆),◆[清]制,進士之中在一甲裡一二三名的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在二甲、三甲裡的,再應朝考,成績優者到翰林院學習三年,稱“庶吉士”。學習期滿,舉行“散館”考試,優等的授翰林院正式官職,原為二甲進士授編修,原為三甲進士授檢討,稱為“留館”。未留館的,可為給事中御史主事,或出為州縣官。○《官場現形記》第五八回:“鄉試三場,會試三場;取中之後,還要復試,又是殿試、朝考、留館。諸君都是過來人,那一層門檻可以越得過。”參閱《清會典事例‧翰林院‧散館》。

靈館(灵馆),◆1.供奉神靈的祠、觀。○[南朝][梁][沈約]《桐柏山金庭館碑》:“銘石靈館,以旌厥心。”◆2.指神靈的住所。○《雲笈七籤》卷二五:“夕寢靈館,朝登[玉清]。”◆补证条目■供奉神灵或先贤的祠、观。○《新民生报》2005.4.30:“民国年间,西溪有一座轰动中外诗坛的词客灵馆,就是两浙词人祠,由周庆云等筹资建造。”

離館(离馆),◆離宮。○[南朝][宋][范曄]《宦者傳論》:“帝數宴後庭,或潛遊離館,故請奏機事,多以宦人主之。”

離宮別館(离宫别馆),◆1.[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於是乎離宮別館,彌山跨谷。”一本作“離宮別館”。○[唐][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離宮別館之所在,車轍馬跡之所向,咸塹山而堙谷。”○[宋][岳珂]《桯史‧館娃浯溪》:“[子胥]不見戮,則[吳]之離宮別館至於今可存。”○[清][孫枝蔚]《姑蘇臺》詩:“離宮別館連雲起,此事蚤傳[越王]耳。”亦作“離宮別觀”、“離宮別窟”。○《史記‧大宛列傳》:“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下:“以[崑崙]為宮,亦有離宮別窟。”◆2.正宮之外供帝王出巡時居住的宮室。○[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於是乎離宮別館,彌山跨谷。”一本作“離宮別館”。○[唐][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離宮別館之所在,車轍馬跡之所向,咸塹山而堙谷。”○[宋][岳珂]《桯史‧館娃浯溪》:“[子胥]不見戮,則[吳]之離宮別館至於今可存。”○[清][孫枝蔚]《姑蘇臺》詩:“離宮別館連雲起,此事蚤傳[越王]耳。”亦作“離宮別觀”、“離宮別窟”。○《史記‧大宛列傳》:“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下:“以[崑崙]為宮,亦有離宮別窟。”

客館(客馆),◆接待賓客的處所。亦指旅店。○《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漢書‧公孫弘傳》:“[弘]自見為舉首,起徒步,數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館,開東閤以延賢人,與參謀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洧水》:“余以[景明]中出宰茲郡,于南城西側修立客館。”○[唐][岑參]《河西春暮憶秦中》詩:“邊城細草出,客館梨花飛。”○《水滸傳》第十九回:“筵宴至晚席散,眾頭領送[晁蓋]等人關下客館內安歇,自有來的人伏侍。”○《隨園詩話》卷十三引[清][洪鑾]詩:“人居客館眠常早,家寄空書寫最難。”

開館(开馆),◆1.《後漢書‧來歷傳》:“﹝[來豔]﹞少好學下士,開館養徒,少歷顯位。”○[北周][王褒]《周太傅燕文公于謹墓碑》:“[姬氏]建國,[君奭]始封;[昭王]禮賢,[郭隗]開館。”○[唐][高適]《答侯少府》詩:“開館納征騎,彈絃娛遠賓。”◆2.設置接待賓客的館舍。○《後漢書‧來歷傳》:“﹝[來豔]﹞少好學下士,開館養徒,少歷顯位。”○[北周][王褒]《周太傅燕文公于謹墓碑》:“[姬氏]建國,[君奭]始封;[昭王]禮賢,[郭隗]開館。”○[唐][高適]《答侯少府》詩:“開館納征騎,彈絃娛遠賓。”◆3.指建造官邸。○[宋][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後》:“[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於[東都]者,號千有餘邸。”◆4.開設學館(教授生徒)。○《宋書‧隱逸傳‧雷次宗》:“[元嘉]十五年,徵[次宗]至京師,開館於[雞籠山],聚徒教授,置生百餘人。”○《南史‧儒林傳‧嚴植之》:“﹝[梁][天監]四年﹞初置《五經》博士,各開館教授,以[植之]兼《五經》博士。”○《鏡花緣》第十三回:“去歲有一秀士來此開館,小兒跟隨肄業,以房資作為脩金,彼此都便。”

酒館(酒馆),◆酒店;酒飯鋪。○[元][張昱]《訪舊三竺次泐禪師雜興韻》之二:“酒館湖船盡有名,玉杯時得肆閒情。”○《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杜慎卿]帶着這小小子同三人步出來,被他三人拉到聚升樓酒館裏。”○[鄒韜奮]《抗戰以來》二四:“在‘九一八’不抵抗情況下失去[瀋陽]的時候,他們在國外羞於見人,茶樓酒館都不敢去。”

九館仙(九馆仙),◆傳說[洛]下有洞穴,內有宮殿人物九處,[晉][張華]稱之為地仙九館。參閱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韓定辭》。後以泛稱游仙。○[宋][蘇舜欽]《答仲儀見寄》詩:“寄聲吾舅無相念,今作江湖九館仙。”

解館(解馆),◆1.舊時謂書塾停辦或塾師解聘。○[清][蒲松齡]《聊齋志异‧房文淑》:“月餘,[鄧]解館,謀與[前川]子同出經商。”◆2.指塾中休假。○[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放年學》:“兒童之讀書者,於封印之後,塾師解館,謂之放年學。”◆补证条目■旧时谓书塾停办或塾师解聘。也指辞去教职。○明焦竑《玉堂丛语·行谊》:“其家有女方笄,窺見公,心悦焉,朝夕輒以肉羹遣親婢通意於公,公即以他故解館去。”

假館(假馆),◆1.借用館舍。○《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見於[鄒君],可以假館,願留而受業於門。”○[趙岐]注:“假館舍,備門徒也。”◆2.引申指作客旅居。○[宋][張耒]《別梅》詩:“三年假館主人屋,忽忽屢見新梅花。”○[清][昭槤]《嘯亭續錄‧劉鳳誥》:“公性豪宕,少假館[蔣司馬][元益]宅。”

家館(家馆),◆家塾。○《新華半月刊》1957年第17期:“個別教師如能職業穩定,而且有家館教教,收入一點束修以補日用不足,便被看成幸運的人了。”◆补义条目■指私人住宅。○《唐代墓志汇编·高德墓志》:“至上元二年春二月八日,卒於家館,春秋五十有五。”○又《大唐故处士陪戎副尉雷君墓志序》:“以天寶五載六月五日構疾於私第,終於家館。”■补证条目■家塾。○《梼杌闲评》第四二回:“陸萬齡道:‘……有個朋友姓曹名代,現在魏撫民家館。’”

會同館(会同馆),◆[元]、[明]、[清]三朝接待藩屬貢使的機構。○《元史‧百官志一》:“會同館,秩從四品。掌接伴引見諸番蠻夷峒官之來朝貢者。○[至元]十三年始置。二十五年罷之。二十九年復置。○[元貞]元年以禮部尚書領館事,遂為定制。”○《明史‧職官志一》:“﹝兵部﹞所轄,會同館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從九品。”○《清史稿‧職官志一》:“[順治]元年,會同四譯分設二館。會同館隸禮部,以主客司主事[滿][漢]各一人提督之。”

會館(会馆),◆舊時同省、同府、同縣或同業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國內外大商埠設立的機構,主要以館址的房屋供同鄉、同業聚會或寄寓。○[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嵇山會館唐大士像》:“嘗考會館之設於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間……用建會館,士紳是主。凡入出都門者,藉有稽,遊有業,困有歸也。”○[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八:“吾邑於京師向無會館。士子會試者,咸寄寓客邸。”○[魯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裏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倘在上午,裏面的幾間洋房裏倒也還可以坐坐的。”

花館(花馆),◆指妓院。○[宋][柳永]《玉蝴蝶‧春游》詞:“是處小街斜巷,爛遊花館,連醉瑤卮。”○[明][梁辰魚]《寄懷》詞:“花館貯多嬌,冠當筵風度飄颻。”

虎館(虎馆),◆虎闈。即國子學。○[北周][庾信]《周大將軍上開府廣饒公鄭常墓志銘》:“觀書虎館,學劍龍亭。”

行館(行馆),◆舊時官員出行在外的臨時居所。○《水滸傳》第三八回:“[張順]答道:‘些小微物,何足掛齒。兄長食不了時,將回行館做下飯。’”[明][袁宏道]《自從行別袁水部》詩:“我見行館[沙市]傍,市上桃花照春浪。”○[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四:“憂國焦勞,馳驅盡瘁,遂卒於[廣甯]行館。”○[李烈鈞]《辛亥革命及督贛時期》:“余奉電先開省議會決定一切,並以[百花洲]陳列館為總理行館。”◆补义条目■旅店。○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四出:“〔丑〕尊兄討行館了未?〔生〕未討。〔丑〕同途相識,一道共店安泊。”■补证条目■旧时官员出行在外的临时居所。○元柯丹丘《荆钗记·见母》:“李成舅,你曉得狀元行寓在何處?〔末〕小人一路打聽,行館就在四牌坊。”

館子(馆子),◆1.賣酒飯的商店。○《官場現形記》第三一回:“請他上館子吃飯。”○[茅盾]《春天》:“他沒精打采回家去,約好了和[密司李]去吃館子也忘得乾乾凈凈了。”◆2.[太平天國]口語。泛指一切基層單位。○[清][潘鍾瑞]《蘇臺麋鹿記》:“凡大頭目館子門前,皆建瞭高臺,以巨木四支撐為架,上舖以板。”

館主(馆主),◆[唐]時總領弘文館、修文館等館務的高級官員。○《舊唐書‧職官志二》:“﹝弘文館﹞館中有四部書及圖籍,自[垂拱]已後,皆宰相兼領,號為館主,常令給事中一人判館事。”

館職(馆职),◆統稱[唐][宋]於昭文館([唐]時又稱弘文館)、史館、集賢院等處擔任修撰、編校等工作的官職。○[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上:“[唐]制,宰相四人,首相為[太清宮]使;次三相皆帶館職,洪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以此為次序。”○[宋][洪邁]《容齋隨筆‧館職名存》:“國朝館閣之選,皆天下英俊,然必試而後命。一經此職,遂為名流。其高者,曰[集賢殿]修撰、史館修撰,直[龍圖閣],直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次曰集賢、秘閣校理。官卑者,曰館閣校勘,史館檢討:均謂之館職。”○《古今小說‧眾名姬春風吊柳七》:“次日,[張說]入朝,見帝謝罪,因力薦[浩然]之才,可充館職。”

館真(馆真),◆猶守真。○[南朝][宋][謝靈運]《入道至人賦》:“爰有名外之至人,乃入道而館真。”

館丈(馆丈),◆翰林前輩對後輩的稱呼。○[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二:“翰林前輩稱後輩曰館丈。必四科以前之前輩,或有師生之誼者則可,否則無是稱。近見翰林一經散館授職,與新庶常作札,輒曰館丈,醜甚。”

館議(馆议),◆館閣討論。○[清][錢泳]《履園叢話‧雜記下‧艷雪山房稿》:“[小湘公子]名[文焞],內府正黃旗人,以玉牒館議敘得知縣,未補缺。”

館學(馆学),◆指私熟。徐子苓《與邵位西擬言時事書》:“一曰革館學之陋。”

館選(馆选),◆謂被選任館職。○[清][方苞]《翰林院檢討竇君墓表》:“戊辰成進士,館選。”○[清][袁枚]《新齊諧‧陰間中秋官不辦事》:“足下今科必中,但恐未能館選。”○[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史文靖公],[康熙]庚辰年十九,館選後歸娶。”參見“館職”。

館使(馆使),◆即館伴使。○[宋][秦觀]《高無悔跋尾》:“館使謂詔使曰:‘虜眾十倍於我,若其盡至,不可當也。’”參見“館伴使”。

館師(馆师),◆學館的教師。○[清][趙翼]《陔餘叢考‧館師為帝王》:“有以館師而封王者。○[北齊][後主][緯]有侍書[張景仁],封[建安王]。而[馬敬德]先為[後主]師,已卒。○[趙郡王][彥深]曰:‘何容侍書封王,而侍講翻無封爵?’乃亦追封[敬德]為[廣漢郡王]。○[宋][趙普]少時亦為館師,人稱為[趙學究],後封[韓王]。有以館師而為帝者。○《南史》[陳霸先],少時嘗游[義興],館於[許氏],後遂為帝。”◆补证条目■学馆的教师。○明焦竑《玉堂丛语·行谊》:“吴公少有介行,聞於鄉偶。百里外一富家,主方幼,有母在,延公爲館師。”

館人(馆人),◆古代掌管館舍的人。○《左傳‧昭公元年》:“不然,敝邑,館人之屬也,其敢愛[豐氏]之祧?”[杜預]注:“館人,守舍人也。”○[唐][韓愈]《新修滕王閣記》:“而吾州乃無一事可假而行者,安得捨己所事以勤館人?”[清][黃景仁]《雪夜至亳州》詩:“殷勤愧館人,幾訶怯關吏。”

館勞(馆劳),◆謂安置於館舍而慰勞之。○《宋史‧李維傳》:“會塞下傳[契丹]將絕盟,復遣[維]往使。其主[隆緒]重[維]名,館勞加禮,使賦《兩朝悠久詩》。”

館客(馆客),◆1.謂接待賓客。○《周禮‧秋官‧司儀》:“君館客,客辟。”○[鄭玄]注:“君館客者,客將去,就省之,盡殷勤也。”○《左傳‧哀公十五年》:“[陳成子]館客。”○[杜預]注:“使[景伯][子贛]就館。”◆2.門客;幕賓。○《魏書‧崔亮傳》:“[沖]甚奇之,迎為館客。”○[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郡人求館客者,多就謀之。”○[明][瞿佑]《歸田詩話‧東魯遺黎》:“[信雲父],[山東]人,[元]兵南下,為[張宏範]元帥館客。”◆3.指塾師。○[宋][吳自牧]《夢粱錄‧閑人》:“食客者:有訓導蒙童子弟者,謂之‘館客’。”

館官(馆官),◆[唐][宋]時弘文館、史館、集賢院等編修、教授之類的官員。○《新唐書‧禮樂志五》:“其中春、中秋釋尊于[文宣王]、[武成王]……學官、館官位於縣東,當執事西南,西向,學生位於館官之後。”

館東(馆东),◆學館的主人。○《剪燈餘話‧田洙遇薛濤聯句記》:“或日,[洙]館東偶過泮宮。”

館地(馆地),◆指幕賓或塾師的職位。○《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從家鄉來,到[河南]去,打算謀個館地作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雖然我薦他一個館地,只怕他就把這館地一年的薪水還買不來!”

館打(馆打),◆[太平天國]用語。住宿。○[太平天國][陳鳳曹]《稟六安州總制》:“兼之初二日,翼殿禮部贊書[呂],跟隨[翼王]五千歲到閘,適與弟館打在一家。”

宮館(宫馆),◆1.離宮別館。供皇帝游息的地方。○《漢書‧元帝紀》:“罷角抵、[上林]宮館希御幸者。”○《文選‧張衡<西京賦>》:“郡國宮館,百四十五。”○[李善]注:“離宮別館在諸郡國者。”○[唐][元稹]《楚歌》之四:“萬事捐宮館,空山雲雨期。”◆2.祠廟。○《漢書‧郊祀志上》:“於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館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按,《史記‧封禪書》作“宮觀”。

公使館(公使馆),◆以公使為館長的外交代表機關。等級低於大使館。館員、職務與大使館同。詳“大使館”。

公館(公馆),◆1.諸侯的宮室或離宮別館。○《禮記‧雜記上》:“大夫次於公館以終喪。”○[鄭玄]注:“公館,公宮之舍也。”○[孔穎達]疏:“公館,君之舍也。”○《禮記‧雜記上》:“公館者,公宮與公所為也。”○[鄭玄]注:“公所為,君所作離宮別館也。”○《孔子家語‧賢君》:“[齊景公]來適[魯],舍於公館。”◆2.泛指仕宦寓所或公家所造的館舍。○《禮記‧曾子問》:“《禮》曰:公館復,私館不復。”○[鄭玄]注:“公館,若今縣官宮也。”○[孔穎達]疏:“公館謂公家所造之館,與公所為者與及也,謂公之所使為命停舍之處。”○《北史‧黎景熙傳》:“自[魏]及[周],公館不立,臣雖愚瞽,猶知其非。”○[唐][高適]《睢陽酬別暢大判官》詩:“清晝下公館,尺書忽相邀。留歡惜別離,畢景駐行鑣。”◆3.指官僚富人的住宅。○《老殘游記》第三回:“只見那公館門口站了一個瘦長臉的人。”○[沙汀]《丁跛公》:“但那坐在公館門口的奶母告訴他說,團總已經上衙門搓早麻將去了。”◆补证条目■指官僚富人的住宅。○清康熙五十年、五十一年《江宁织造曹寅奏报江南科场案折》:“安徽巡撫梁世勛因張伯行有言,總未同審,每日在公館静坐養病,于本稿成時始去一會,已回江寧執審。”

格物大館(格物大馆),◆[清]末譯詞。指國家設的科學研究機構。○[鄭觀應]《盛世危言‧法國激勵人材說》:“[法國][巴黎斯]京城,向有格物大館。歲出諸題,重加獎賞,令人作論或著書。”

高館(高馆),◆高大的館舍。○《晉書‧華譚傳》:“虛高館以俟賢,設重爵以待士。”○[唐][岑參]《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詩:“置酒高館夕,邊城月蒼蒼。”○[宋][王安石]《飲裴侯家》詩:“掃除高館邀我入,自出糶麥憐民窮。”

風月館(风月馆),◆妓院。○[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一摺:“再不去賣笑追歡風月館,再不去迎新送舊翠紅鄉。”

東館(东馆),◆1.東宮。○《文選‧顏延之<直東宮答鄭尚書>詩》:“跂予旅東館,徒歌屬南墉。”○[呂延濟]注:“東館,謂東宮,舍人居之。”◆2.宮東側的學舍。○《周書‧儒林傳‧樊深》:“[太祖]置學東館,教諸將子弟,以[深]為博士。”◆3.[漢]代特指[長安]近郊的[豫中觀]。○《漢書‧元后傳》:“秋歷[東館],望[昆明]。”○[王先謙]補注:“《黃圖》:[豫中觀],[武帝]造,在[昆明池]中,亦曰[昆明觀],即[東館]也。”按,今本《三輔黃圖》作“豫章觀”。參閱[陳直]《三輔黃圖校證》卷五。

道館(道馆),◆1.即道觀。○[吳越][錢鏐]《真聖觀碑》:“由是普天之下,悉立道宮……後因大盜經過,恣其煨燼,緬惟道館,久曠真風。”參見“道觀”。2.指宮中藏書與著書之處。○[宋][蘇軾]《用舊韻送魯元翰知洺州》:“道館雖云樂,冷卿當復溫。”○[王文誥]輯注:“[華嶠]《後漢書》曰:學者謂[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

當館(当馆),◆即當鋪。○[瞿秋白]《亂彈‧財神還是反財神》:“[中國]一切窮人的生命都在地主紳士的掌握裏面:那許多當館、錢莊……以至於稅收機關,收租法庭,像天羅地網似的布滿了全[中國]。”參見“當鋪”。

大使館(大使馆),◆一國派駐在另一國的最高級外交機構。其職務主要包括:在接受國中代表派遣國,保護派遣國及其公民的利益,同接受國政府辦理交涉,瞭解接受國情況,發展本國同接受國之間的關係。大使館由大使任館長,館員包括外交官(參贊、秘書、隨員等)及公務人員(行政技術人員和服務人員)。大使館館舍不可侵犯。

大館(大馆),◆1.古時對他國賓館的敬稱。○《左傳‧昭公二年》:“寡君命下臣來繼舊好,好合使成,臣之祿也。敢辱大館。”◆2.指高大的館舍。○[唐][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題郡樓》詩:“自問有何才與政,高廳大館居中央。”◆3.近代旅居[香港]的[廣東]人對巡捕房的稱呼。○《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七回:“想了半天還不見來,他便把兩個皮包送到大館裏去。”原注:“旅[香港][粵]人,稱巡捕房為大館。”

打館(打馆),◆[太平天國]招撫流亡的措施。凡無家可歸的人分別男女進館居住。○[劉禺生]《世載堂雜憶‧太平天國佚史》:“天未明,太平軍沿街吹號角、鳴鑼,口呼[東王]有令:‘今早安民,百姓有家歸家,無家打館。男有男館,女有女館,男人打女館者斬,女人打男館者絞。’”

辭館(辞馆),◆1.指[北宋]朝廷設立的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三館職掌圖籍之編校及國史的編修,任職人員一般從文學之士中考選。○[宋][曾鞏]《呂升卿館閣校勘通判鄆州制》:“爾蚤以藝文列於辭館。”◆2.舊謂塾師辭職。○《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只是他那裡肯受教,還在那裡頂撞先生。先生道:‘反了!反了!要辭館了。’”

詞館(词馆),◆翰林院。○[宋][韓琦]《王堯臣除翰林學士制》:“曏者旌其藝文,升冠多士,更集郡條之最,久陪詞館之游。”○[元]《二杏》詩:“我昔直詞館,羸馬道路賒;晨往昏黑歸,無由領其嘉。”○《大馬扁》第一回:“我並不是來應北闈,不過是來京遊玩的罷了。因我若要求名,不知中舉中進士入詞館幾時了,還待今日麼?”

傳館(传馆),◆驛站客舍。○[唐][柳宗元]《興州江運記》:“傳館是飾,旅忘其歸。”○[唐][柳宗元]《太白山祠堂碑碑陰文》:“創立傳館,平易道路,改作甚力,而其人彌逸。”

處館(处馆),◆在私塾中教書。○《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話說[吳江]有個秀才[蕭王賓]胸藏錦繡,筆走龍蛇,因家貧,在近處人家處館,早出晚歸。”○《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二回:“不點翰林還好,萬一點了,兩吊銀子的家私,不上幾年,都要光了,再沒有差使,還不是仍然要處館。”

長樂館(长乐馆),◆即[長樂宮]。○[唐][王勃]《春思賦》:“後騎猶分[長樂館],前旌已映[洛陽宮]。”

別館(别馆),◆1.行宮;別墅。○《史記‧李斯列傳》:“﹝[始皇]﹞治離宮別館,周遍天下。”○《晉書‧隱逸傳‧戴逵》:“[吳國]內史[王珣]有別館在[武丘山],[逵]潛詣之。”○[唐][白行簡]《李娃傳》:“翌日,命駕與生先之[成都],留[娃]於[劍門],築別館以處之。”○[郭沫若]《虎符》第一幕:“[信陵君]邸之庭園,後右為園中之別館。”◆2.客館。○[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序》:“三日哭於都亭,三年囚於別館。”

白公館(白公馆),◆解放前國民黨反動派監禁屠殺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的監獄之一。在[四川省][重慶市][歌樂山]麓。原為[四川]軍閥[白駒]的別墅,故名。○[羅廣斌]等《聖潔的血花》:“[渣滓洞]和[白公館]就是‘政治犯’囚禁得最多的地方。”○[羅廣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在這許多陰森森的集中營裏,最大的要算[白公館]和[渣滓洞]。”

畫館(画馆),◆畫鋪。○[郭沫若]《女神‧電火光中》:“我想象着[蘇子卿]的鄉思,我步進了街頭的一家畫館。我賞玩了一回[四林湖]畔的日晡,我又在[加里弗尼亞州]觀望瀑布。”

原地址:https://9qiming.com/qm/654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