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司起名正文

被市场严重低估的萧楠:永远不要小看一颗冠军的心

因为文笔太差,我只会写段子,几乎没有写过人物,当然,这篇也并非人物传记。

早上我在地铁上发了一段关于萧楠的文字,下面有人回复:

张坤已经被炒作得限购了,求求你们放过萧楠好不好?

我查了下萧楠的代表作易方达消费行业,还好,开放申购,开放赎回;截至四季报,接近350亿的规模。

在公募基金还没有如今这么火爆的年代,甚至在刘格菘还没有封神的时代,萧楠,就是基金圈的顶流。

19年以前,没有所谓的“白酒四大天王”,也没有什么“易方达权益四天王”,有的只是易方达“双子星”——萧楠和张坤,他们的代表作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产品,易方达消费行业和易方达中小盘。

很巧的是,他和张坤是同一天当了基金经理,比张坤成名更早是因为他拿下了2017年的股票基金冠军,易方达消费行业也是在那一年封神。

19年媒体的一项调查表明,萧楠在个人投资者心中排名高达第四,而第一是富国基金的朱少醒博士,第二是刘彦春,第三是谢治宇(年代久远我找不到图了,没记错的话是这样)。

但那个时代张坤的业绩还没有这么出圈(很出众,但是不出圈的意思),那时候最著名的两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一个叫萧楠,另一个叫刘彦春。

19年6月的时候,我从wind上拉了一个数据,统计了当年的主动权益基金收益排名:

被市场严重低估的萧楠:永远不要小看一颗冠军的心

我特意把规模超过10亿的产品标红了。注意,那个时代百亿基金经理可不像现在这样遍地走,按照我当时的认知,管理百亿规模,还能保持业绩靠前,绝对是大神。

刘彦春确实也是在19年走红的,他本身也是17年偏股混合基金的冠亚军。

出于对大佬的敬重,我经过思考后买了三只基金:易方达消费行业、易方达中小盘、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

好死不死,没赶上白酒的大涨,持有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很快就赎回了(三个全部赎回)。这也导致了我很长一段时间不太喜欢萧楠等白酒基金经理(其实还是自己心态太韭菜了)。

被市场严重低估的萧楠:永远不要小看一颗冠军的心

也是由于认知局限,导致我对萧楠以及其他白酒天王存在一些误解,这些误解其实也是整个行业的误解,这些年,投资者和媒体对于萧楠等人的质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你的组合相对于白酒指数而言有什么超额收益?你是不是在白酒的赛道躺赢?

老读者应该记得,那张图我也发过,就是过去五年,易方达消费行业、易方达中小盘、景顺长城新兴成长等都没有跑赢招商中证白酒指数。连我认识的客户经理都不断给我洗脑:买白酒指数吧,别买投白酒的主动权益。哥,我把你当兄弟才告诉你这些的。去年还真有一个不怕死的媒体去问了萧楠(文末会附上全文):你的组合前十大持仓有八个都是白酒,对比白酒消费相关指数,你认为你的超额收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个提问其实带有火药味了,其实用现在的眼光看,甚至显得很外行。萧楠的回答非常自信:我的理念是通过深度研究,买入高质量增长的企业,获取长期复利价值。我觉得我的超额收益主要来自于对公司和行业的超额认知。至于你说的白酒这个领域的投资,过去几年这个领域里面的牛股基本都让我抓住了,而衰股都躲开了,还是比较成功的。

被市场严重低估的萧楠:永远不要小看一颗冠军的心

近五年,在股票型基金里面业绩排第四,萧楠对这个成绩的定义是:比较成功。

这样看,萧楠似乎又是非常谦虚。

2020年易方达进行了一系列的高管变动,也提拔了两批副总裁级别的投研人员,张坤、张清华、冯波、陈皓、胡剑等都从部门总升任副总(实际上并无行政权,只是级别提高),部门总经理级别的权益四大天王仅剩萧楠没有升副总。

我看了公告,跟一个时常聊八卦但又很懂公募的朋友说:有点可惜。

朋友回复:我觉得他升副总只是时间问题,而且这个title对于萧楠而言并不重要,他更care自己的业绩。

至于是不是躺赢,其实更没有必要去问去质疑,投资从来没有躺赢,你拉出任何一个主动权益基金,过去五年也很难去跟白酒指数基金刚正面,你能说全市场都是垃圾吗?扪心自问,有没有几个基金经理能像张坤萧楠那样拿住茅台七八年?

与张坤的内敛低调不一样,萧楠是一个活跃、擅长和投资者沟通交流的大哥哥式的基金经理,他会很细致解释自己的投资思路。

我的好友站长这样评价他俩的区别:

两位就像读书时候的班里学霸,不分伯仲。两位的区别是,张坤高冷沉默的学霸,说话的时候面无表情。萧楠就亲民多了,大家有问题都爱问他。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萧楠会想尽办法,用最有意思的方式讲得每个人都能听懂。张坤当然也有这个能力,但是张坤不太爱讲,他更喜欢自己沉浸在做题的海洋里。偶尔给人指点一下,就能直戳要害。

萧楠,很有可能是一个被现在的基民、媒体严重低估的基金经理。

在媒体疯狂炒作张坤的洪流之下,萧楠,这位曾经的冠军基金经理、人气之王,似乎正在从“顶流”中淡出。比如,这一波后援会浪潮中,我没有找到萧楠的粉丝后援会。

既然易方达蓝筹精选这么好,都是投白酒,那还买什么易方达消费行业?这是不仅是很多基民的心态,甚至很多行业里面的从业人员都这么认为。

继续用站长的话来说,表面上看这两位都是重仓白酒的基金经理,但其实区别还挺大。

张坤的做法是,构建一个不同生意的公司组合。相关度更低,波动更低。原话是:“我的平衡策略是,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生意。比方说,我的前十大重仓股里,爱尔眼科和苏泊尔的业务相关性就非常低,华兰生物和茅台的相关性也接近零。”

萧楠认为,既然是自己擅长的,为什么不把每一寸收益都榨干?他更专注在自己的消费行业能力圈里。

实际上,动不动就嘲讽冠军基金经理,大概是媒体和散户的通病,大众喜欢把一个人捧上神坛,再狠狠摔下来并嘲笑他。

大家最经常嘲笑的莫过于中邮基金的任泽松和易方达的宋昆。

任泽松当年在基金圈的地位,绝对不亚于现在的坤坤,甚至可以说是王亚伟之后的第一人,13年拿了冠军,14年、15年排名基本上都是前20左右的位置,用现在的模板去看,那几年的业绩就是一个冠军版本的周应波,但16年、17年任泽松业绩大幅下滑甚至排名垫底,18年还是离开了公募基金行业。问题就出在了这里,如果他没走,遇到19年、20年的大年,估计还能延续传奇,那时候就没人说他“黯然落幕”,顶多算是一个历史回撤比较大的传奇大佬,一如现在的刘格菘。你说任泽松不行?人家现在在私募干得好好的。

宋昆是15年的冠军,当年易方达新兴成长狂砍171.78%的收益。那一年,萧楠的易方达消费行业收益是26.85%,排名131/387;张坤的易方达中小盘收益是25.79%,排行542/750(想想他们俩那时候多煎熬吧)。16年、18年宋昆接连发生大幅回撤,终于倒在了黎明前,19年1月初,宋昆转岗,据说去了子公司。宋昆不牛吗?如果宋昆那时候没卸任呢?估计也至少是比肩当今四天王的存在,可能易方达就有权益五大天王了。

没必要去嘲讽冠军基金经理,真的,人家只会觉得你是个柠檬精。在公募基金这个人人皆精英的行业,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有多么难。确实有时候也靠运气,但事也在人为。

还有人喜欢秉持一种观点,说那些拿到冠军的人,都是拿持有人的钱去赌,都是不靠谱的。

好家伙,按照这个逻辑,在你们眼里,余广、刘彦春、林鹏、王君正、王亚伟、王宏远、江晖等曾经拿过冠军的大佬全部是赌徒呗?

你买基金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很多人其实是没有思考清楚的,所以容易被人带节奏。

最后分享一下去年疫情时候萧楠的一个采访实录(前文有提到),里面金句频出,有很多细节非常有意思。顶级的基金经理,必须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问:作为消费行业的基金经理,如何看待近期外资大幅流出白马股引发相关股票大跌?外资的偏好是否决定了白马股的走势?换句话说,一些白马股的定价权是不是在外资?

萧楠: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要讲清楚一些基本概念。股票同时具备“企业所有权”和“筹码”两种属性,因此也派生了两大截然不同的投资方法论,一种认为股票是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股票的价值取决于企业价值; 另一种认为股票就是一种筹码,筹码的涨跌取决于边际交易者对筹码的态度。这两种方法论之下都诞生过成功的投资家,前者比如巴菲特,后者比如索罗斯。搞清楚这个概念,才能知道所研究的问题属于哪一类方法论的范畴。显然,关于外资定价权的问题,明显是在后一类框架下的思考,很遗憾的是,你提问的对象已拜在另一个门派之下。我们最好不要在牙痛的时候挂眼科门诊。我关心的是具体标的的内在价值,我根本不关心这个价值将由谁来发现。

不过,关于外资,我想谈三个观点。

首先,对于外资,从宏观上,我是欢迎的,从微观上,我是抵触的。外资有成熟的分析框架和投资体系,他们的投资更加偏基本面。这样的投资者对于A股实现价值发现、合理定价是大有好处的。但是作为一个靠业绩吃饭的基金经理,外资的投资策略有一部分是和我重合的,也就是说他们和我们是竞争性策略,某种程度上抢走了本该属于我的收益率。很多人把外资看作来“抬轿子”的,这恰好理解反了。你志同道合的朋友才是分你的钱的对手。

其次,外资的偏好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大致就是盈利能力强且比较稳定的公司,简单讲财务报表在他们的决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点和A股主流投资者有很大区别。所以,只要中国的上市公司能带来好的股东回报,对外资就有吸引力。

第三,最近外资撤退是由于外围市场大跌导致的交易行为。外资走了以后会不会回来,短期取决于外围市场流动性危机是否解除,长期取决于全球资产配置视角下A股资产的相对吸引力。短期的问题我不好说,但经过这次疫情,中国的资产的长期吸引力一定会凸显出来。

问:消费行业里,食品饮料是广受关注的赛道,尤其白酒更是在2019年上半年被市场誉为“核心资产”,高端白酒的消费什么时候才能恢复?这一过程会不会持续一到三年?从你的基金四季报中看到你前十大重仓股有六个是白酒股,会考虑暂时减仓规避吗?或者说,抄底的时刻已经不远?

萧楠:高端白酒的消费需要大家解除对疫情担忧才能恢复。国内抗疫上半场打得非常漂亮,如果不是输入病例导致气氛骤然紧张,现在的餐饮宴请需求应该已经恢复得不少了。现在就普通老百姓能否认可现在对输入性病例的防控措施,不是说输入性病例为零,而是说大家相信输入性病例能够被挡在大家的生活圈外面,比如从中国任何一个口岸入境都集中隔离14天,这样大家就能放心了,那么各种社交、餐饮消费也就恢复了。

至于餐饮是不是会惨淡一到三年,我认为不会。海外疫情持续多久这个不好说,但国内防止输入性病例的措施逐渐完善,逐渐堵住漏洞,让老百姓放心,这个相信是能做得到的。至于我基金的操作,是不能透露的,而公开谈论抄底或者逃顶,是不负责任的。我对A股目前的观点是,相当一部分股票已经有明显的投资价值,而相当一部分股票仍然严重高估。

问:如何看待长期消费升级?新零售有什么机会?

萧楠:消费升级挺好的。新零售没什么机会,有机会也不在A股,在A股也贵的离谱。在A股,只要什么东西沾上“新”就一定贵的离谱,别买就是了。

问:必需消费和可选消费你更关注哪个?可选消费未来的上升空间是不是更大?

萧楠:都关注。空间大小具体要看个股。

问:再融资新规出来后,你如何看待消费行业的定增机会?

萧楠:定增不是机会,定增摊薄了股东价值。A股上市公司各个打开报表动不动20%+的ROE,却舍不得找银行借年息5%的贷款,非要找股东要钱,这说明大股东一点也不珍惜手上的股权,管理层也不在乎股东手上的股权,这风气非常不好。多分红,少圈钱,市场才能健康。

问:如何看待家电行业尤其是小家电的后续走势?后续会不会有报复性反弹?

萧楠:股票怎么走看管理层能挣多少钱回来。小家电不是个特别好的行业,单价低,SKU多,生命周期短,容易抄袭模仿,投资难度大——但,也经常能出牛股。所以如果在小家电行业里面不具备挑出牛股的能力,最好不要投。

至于后续消费报复性反弹,可能性不大。难道疫情期间没吃好,疫情结束一天吃8顿?疫情期间不能安装空调,疫情结束每个房间装3台空调?餐饮、消费尤其是社交消费的恢复,要等到大家逐渐恢复信心。要从担惊受怕到心有余悸再到充满信心,要有个过程。

问:如何看待医药行业?疫情引发的股价上涨是否会透支未来的业绩?

萧楠:医药行业很好。疫情带来的爆发性需求属于走路上捡到钱包,长期看不影响企业价值。

问:你的投资理念是什么?作为大消费行业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对比白酒消费相关指数,你认为超额收益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萧楠:我的理念是通过深度研究,买入高质量增长的企业,获取长期复利价值。我觉得我的超额收益主要来自于对公司和行业的超额认知。至于你说的白酒这个领域的投资,过去几年这个领域里面的牛股基本都让我抓住了,而衰股都躲开了,还是比较成功的。

问:市场调整到目前的位置,从估值上看已经很低了,但是有观点认为受海外疫情扰动A股的底还没到,A股的调整幅度远低于海外,市场的多空分歧较大,你如何看待市场的拐点?未来如何演绎?

萧楠:不知道拐点在哪里,更不知道未来如何演绎。我要是能知道,也不至于春节后不断申购自己基金,到现在还被套着。谁想得到外国这么多政府,在信息流动如此迅捷的今天,在中国提供了如此之多警示,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的情况下,还是让疫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呢。

问:市场有观点认为金融危机来了,现在的很多指标都像金融危机,你觉得现在是金融危机吗?未来有什么风险值得关注?

萧楠:是不是金融危机不知道,这种事情发生了才知道,不发生谁知道呢。未来的风险如果不发生就没法关注。不过这个问题倒挺有意思。我发现很多人特别喜欢思考超大级别的问题,并试图从这些超大级别的问题中获利或避险。比如人类的未来,世界的格局。说实在的,这种级别的问题,大概就是索罗斯玩得转吧,但他也有过滑铁卢。预测未来这种事情基本等同于算命,任何时候都有人算准了,但从来没有人持续能算准。推荐一本书叫《Big Money Thinks Small》,那本书会告诉你,别老是想这些大问题,要多想小问题。

问:作为管理规模和关注度都非常高的基金经理,面对市场的调整,你的压力大吗?有哪些话想对持有人说?

萧楠:压力倒是不小,主要来自于对过往投资的反思,觉得很多应该做好的事情没做好。比如过去几年,很多我早有研究的领域出现了投资机会,但我没有把握住,甚至很草率地就否决了。还有就是,经常警告自己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但某些标的的投资上还是过于傲慢了,每次想起来我都懊悔不已,这些都是我的压力源。

感谢各位持有人一直以来的支持和信任。本人是消费行业基金的基金经理,同时也是持有人,我家庭的大部分资产,也都配置在了自己管理的各种产品中,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除了还没有还清贷款的房子,就是我自己的产品了。只有和自己的持有人站在一起,才能对每一次波动都感同身受。我也非常欣慰,过去几年自己的努力也换来家庭资产的增值。2012年9月28日,我任职第一天申购自己产品,基金净值是0.839元,到今天净值已经3倍于当初。这除了让我充满了职业的荣誉感以外,也提升了家庭地位。但是,我们通过对持有人投资行为的研究,发现并非所有投资人都像我一样,充分享受了过去7年这只基金的良好收益。

我们做了统计发现,即使是过去几年表现最好的基金,基金持有人的平均持有时间也就不到一年。很多持有人是发现这只基金最近业绩不错就追进来,但往往买入以后恰好就是阶段性的高点。业绩涨速最快的时候往往是申购最积极的时候,而如果有几个月表现不佳,持有人又会蜂拥卖出。我们又统计了持有人的盈亏状况,发现即使是表现最好的几只基金,也有客户亏损,亏损的用户的持有平均周期为3个月,而盈利客户的平均持持有周期为16个月。这个结果其实是意料之中,但多少令人有些遗憾。

追涨杀跌是顺人性的,快进快出是顺人性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是顺人性的,买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也是顺人性的,总觉得自己有本事在垃圾堆里面捡到钻石,还是顺人性的。可投资偏偏是逆人性的东西。我们不能责备持有人不够专业,没有坚定的理念,我们看到即使是这个行当里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追涨杀跌的也大有人在,遑论是普通的投资者。当然,让我感到高兴的是,作为普通投资者,你们选择购买基金,而不是亲身参与股市,这是良好的开端。因此,我在想,既然持有人把自己辛苦挣来的收入托付给我们,我们怎样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体验呢?

股票是剧烈波动的资产,净值曲线不可能做到丝般顺滑地上涨。我们也不可能在净值低迷的时候给每个人加油打气,在净值狂飙的时候劝人冷静。我们只能避免买入高风险资产,坚决不用持有人的钱为自己赌博。

但这些还不够。我们要做到让持有人清楚地知道自己“买了什么”,因为我们发现,当投资者对自己持有的产品理解、熟悉的时候,对波动的承受能力就会更好,就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操作。

于是我们决定把产品做得风格鲜明而稳定,我们用投资人一望便知的产品而不是仅仅用短期收益率来吸引客户。我们希望让那些认同价值投资理念、认同长线投资同时自己又没时间、缺乏专业能力的人和我们站在一起,共同成长。

利益相关:本人目前已经不持有任何萧楠的产品,但不排除未来会持有,我也劝大家不要看完文章就脑袋一热去申购萧楠的产品。另外我再强调一遍,这篇文章绝对不是恰饭文(我没接过任何商业合作),只是给大家提供一种看待基金经理的不同角度,就我这种文笔水平,还不至于被人看上写软文。另外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以萧楠这种管理规模和知名度,并不需要更多的宣传。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6713.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