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五行起名正文

镜中趣味史

免费算命 五行起名 2022-03-13 14 0

阿卡从台北故宫传给我一张清代国画。让我看画中的镜子是水银的吗,唐朝有没有水银镜?

镜中趣味史

这幅画是清代画工描绘的《圣帝明王善端录》其中《韩休为相》一段。是由清朝名臣陈世倌撰写文字。

镜中趣味史

说到陈世倌可能有的朋友一时反应不过来。金庸有本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其中有一个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就是陈世倌的儿子。说乾隆也是他的儿子。乾隆几下江南都是住在他家里。有感觉了吧。

镜中趣味史

其实没有陈世倌是乾隆爸爸这么回事啊。陈世倌在《圣帝明王善端录》文字部分注明了韩休为相的故事内容。

镜中趣味史

韩休

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求取名誉权势。等到担任宰相后,所做所为很得当时民心。起初,萧嵩认为韩休性情淡泊,容易控制,所以就把他引荐给唐玄宗。共事的时候,韩休持守正道不阿谀奉承,萧嵩就逐渐厌恶起他来。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左右的人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左右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我的容貌虽然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萧嵩禀报事情常常顺从旨意,他退下以后,我无法安睡。韩休经常据理力争,辞别以后,我睡得很安稳。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我自己啊。”【1】

这幅古画就是描绘了唐玄宗照镜子的内容。门外有三个太监,其中一人正手捧奏章。大概就是韩休的吧。

问题来了,这么大的镜子,是什么镜子?是铜镜?水银镜?

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于化妆的古铜镜;

镜中趣味史

埃及铜镜

中国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铜镜。中国古代铜镜最早见于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

镜中趣味史

齐家七星纹铜镜

镜中趣味史

齐家重环星纹镜

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称盛水的铜器为鉴。

镜中趣味史

吴王光女儿叔姬寺吁青铜水鉴,国博

唐代的铜镜是非常精美的。

镜中趣味史

花鸟人物纹螺钿青铜镜国家博物馆

韩休为想的故事是发生在唐代。唐代有穿衣镜那么大的铜镜吗?还真有。有故事为证。

镜中趣味史

武则天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过世后出家为尼。风云际会,她写下情诗《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辗转送到高宗李治手中,引发旧情。这事儿放到明朝或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就炸窝了。但是,这是唐朝,没事。从汉代开始,衣冠之族就认定:父死妻其后母,是胡人风俗。唐朝皇室有浓郁的鲜卑人的血统,这事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看到下图画卷上方,假山石旁有一位红衣黑帽的执鞭人了吗?礼仪和清朝有点类似呢。

镜中趣味史

唐后行从图

李治宠幸武则天,特意在他们俩的卧室顶棚和四面全部放置了硕大的铜镜。具体效果自己去想…估计让李治做动作片导演应该也是出类拔萃的。有一天大臣刘仁轨急事求见,估计真是相当紧急了,皇帝就直接让他进了卧室汇报工作。刘仁轨一看蒙圈了,吓得惊呼:“天无二日,土无二王,臣独见四壁有数天子,不祥莫大焉。”

镜中趣味史

白江口之战示意图

插一句,刘仁轨就是在白江口之战全歼日本舰队那位民族英雄,一战,让日本老实了1000年。

故事说明唐朝有大镜子。不仅可以穿衣照,也可以不…

但是唐玄宗镜子中的人物如此清晰,铜镜能做到吗?这个还真是麻烦。没有多少文献就此问题进行记载。一直到了明朝末年才有了对唐代镜子的描述。

镜中趣味史

镜中趣味史

“凡铸镜,模用灰沙,铜用锡和(不用倭铅)。《考工记》亦云:“金锡相半,渭之鉴、燧之剂。”开面成光,则水银附体而成,非铜有光明如许也。唐开元宫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古炉有入金于内者)。我朝宣炉亦缘某库偶灾,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命以铸炉(真者错现金色)。唐镜、宣炉皆朝廷盛世物云。”【2】

铸镜的模子是用糠灰加细沙做成的,镜本身的材料是铜与锡的合金(不使用锌)。《考工记》中有云:“金和锡各一半的合金,是适用于铸镜的合金配比。”镜面能够反光,那是由于镀上了一层水银的结果,而不是铜本身能这样光亮。唐朝开元年间宫中所用的镜子,都是用白银和铜各半配比在一起铸成的,所以每面镜子价达几两银子。铸件上有些像朱砂一样的红斑点,那是其中夹杂着的金银发出来的(古代铸造的香炉有些是渗入了金子的)。明朝宣炉的铸造,是由于当时某库偶然发生火灾,里面的金银夹杂着铜、锡都熔成一团,官府便下令用它来铸造香炉(宣炉的真品,其面上闪耀着金色的斑点)。唐镜和宣炉都是王朝昌盛时代的产物。

看起来唐朝镜子质量是过硬的,但是清晰度如何并不知道。宋应星的意思是要有水银覆面才可以反光。这个水银附体的技术是何时有的呢?

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在3500年前商代早期就发明了一种在青铜器表面鎏镀富锡铜的技术,鎏镀富锡铜的技术一直在铜镜的表面处理技术中应用…在古代,随铜镜,逐渐出口到…欧洲诸国…它对玻璃鎏锡汞齐的技术发展起到过一定作用。【3】这篇鎏镀的论文极其重要,因为没有发表在文物类期刊上,而不为人所知。它发表在专业期刊上,补充了文献缺乏的证据。从技术上阐明了古代中国的镜子能不能看得清楚,欧洲在玻璃上镀金属的工艺从哪里来的等重要问题。下面我要稍微讲一讲我检索到的这篇文章。

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物理化学知识,从青铜器到铜镜,甚至越王勾践剑。我们略去专业知识,只给出结论吧。

铜镜鎏镀工艺:

1制作富锡铜汞齐泥。这里齐就是剂,配比的意思。

把一份富锡铜粉和等重汞混合。再兑入3-6份汞,使富锡铜粉比汞为4:1或7:1.

2把铜镜打磨抛光

3把制好的齐泥抹在铜镜表面,压实

4烘烤去汞

5抛光

镜中趣味史

其中不同名称铜镜含义如下:

墨漆古:在使水银涂后,不必火烧,但却应使其浸入皂矾水中一天后再取出。

白皮相:汞锡剂涂镜后“火烧之”则成银白皮相;

水银沁:在富锡层表面有一层很致密的非金态的二氧化锡薄膜。

通过表四可以看到从战国至唐铜镜表面成分都是富铜锡铅合金,只有鎏镀富锡铜汞齐的技术才可以达到这个表面成分比例。鎏镀在战国时候楚国就达到了“鬓眉微毫可得而察”的效果。

也就是鎏镀后看清楚没问题。

也就是:唐玄宗照的镜子看清楚鬓眉没有问题。武则天和李治也看不到马赛克。中国古代铜镜表面处理过关!

而且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能够正衣冠的镜子必然是全身镜。其实古代中国最早的全身镜出现在魏晋时期。唐代肯定是更没有问题了。在这一点上清代的画工并没有错。

说回阿卡给我的题目。

这幅画是清代人画的,它表现的是清代的生活吗?清代用什么镜子?

现代镜子的技术哪里来的?

顺手先说磨镜子的问题

镜中趣味史

明代杜堇画了一幅《磨镜图》

镜子使用过一段时间后会起“雾”,需要磨光,“粉以玄锡,磨以白毡”。这就是古代磨镜子的工作。很多人以此为生。

这种“雾”有两种,一种是铅在表面析出,造成起雾。

宋金时期铜镜已经成为普通生活用品,大量普及,锡减少铅增加。表面有微量金的存在可以吸收汞的析出。从而减少起雾。这也就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唐宋含金铜镜的描述。

还有一种起雾,是由于铜锡铅在镜子表面共晶发生相变,晶体体积的变化导致宏观表面微微凹凸不平造成的。这就需要磨平。经常研磨,镜子表面不再发生相变后就不用再磨了。

磨镜是一个技术活。如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里说:“以水银杂锡末,今磨镜药是也”。明代的刘伯温《多能鄙事》书中,还有很详细的配方。明朝冯梦桢在《快雪堂漫录》中,对磨镜药述叙的更加具体:铜镜铸成后需要开光。开光用药的制法是:好锡一钱六分,好水银一钱。先熔化锡,然后投入水银,二者融会后保存起来。另以上好明矾一钱六分,研成极细的粉备用。明矾即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含水复盐,酸性,能洗涤去污。若欲制水银古铜镜,可用溶锡之水银、明矾等分,加入新锅烧成豆腐渣状,以少许涂镜上后,在火上烧之。火烧温度应在160℃以下。

杜堇《磨镜图》中老者身旁有个大桶,里面装的就是磨镜药。

通过磨镜子环节可以看到,中国到明末天工开物为止都没有近代水银镜。

镜中趣味史

明代小说中有水银镜。

《金瓶梅》第十二回 潘金莲私仆受辱 刘理星魇胜求财。中提到西门庆一群狐朋狗友在宴席上丑态百出。祝实念就从桂卿房里“溜了他一面水银镜子”。这个水银镜子不是后来玻璃水银镜子。还是古代鎏镀的铜镜。“水銀沁”的铜镜,又称水銀青、水銀古、水銀包漿等,汉代时就有了,以白亮著称。

镜中趣味史

第五十八回潘金莲打狗伤人,孟玉楼周贫磨镜。那平安一面叫住磨镜老儿,放下担儿,金莲便问玉楼道:“你要磨,都教小厮带出来,一答儿里磨了罢。”于是使来安儿:“你去我屋里,问你春梅姐讨我的照脸大镜子、两面小镜子儿,就把那四方穿衣镜也带出来,教他好生磨磨。”这里的大、小镜子和“四方穿衣镜“也是铜镜。但这四方穿衣镜就应该比大镜子还要大是全身的镜子。尺寸应该和韩休为相的图中相仿。

我在文献检索过程中,屡次出现“明代玻璃镜进入中国”的文字,但查来查去就是找不到出处。终于在《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1552-1773)这本书中找到了一丝踪迹:“利玛窦被这些可喜的成绩所鼓舞…乃于1600年初…以进贡名义启程进京…贡品中…另有三棱镜二枚,在中国很受珍视,而在欧洲并无多大实用价值,但存放三棱镜的锦匣是在日本精制的,其价值二十倍于三棱镜本身。”【4】

这简直是开国际玩笑,三棱镜是玻璃的,但直接称呼为玻璃镜子,这个真不行。

镜中趣味史

这是牛顿的三棱镜分光实验图。它不是用来反光照影的啊。大家 不求甚解,以讹传讹,贻笑大方了。也许是我文献检索不够全面,期待方家斧正。我能查到的确实证据,明朝没有。

直到了清代,才出现了玻璃水银镜子。

我从古画中找证据了。

焦秉贞,清代宫廷画家。生卒年不详,字尔正,山东济宁人,康熙时(1662-1722年)官钦天监五官正,供奉内廷。焦秉贞是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的门徒。他应该是清代前期中期的人物,他的画作中留有西洋水银镜子传入中国的证据。

镜中趣味史

在这幅图中,一个妃子正在用水盆洗漱。她背后的桌子上摆有一面椭圆形镜子。旁边两为宫女侍奉。对面的窗户上隐约返照出两位宫女的身影。说明这窗户已经是玻璃的了。这位妃子所用的梳妆镜,已经不同于清代的铜镜的样式了。首先它不是卧在盒里,使用时支撑在盒上的镜子。其次,它繁复的花边装饰更接近于西洋的玻璃镜。

镜中趣味史

Renaud et Armide, 1732. Morceau de réception de Boucher à l’Académie royale en 1734, musée du Louvre.(卢浮宫收藏)

这是卢浮宫收藏油画,请注意,有一位小天使用背扛这一面边缘修饰精美的玻璃镜子,形状与焦秉贞绘画中梳妆镜类似。

镜中趣味史

蓬巴杜夫人立于梳妆台前,布歇,1750年

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她的身后有一面梳妆镜,放置的姿势接近焦秉贞画中的镜子。

镜中趣味史

这是路易十五赏赐给夫人的洛可可风格家具。其中有一面梳妆镜,边缘装饰类似焦秉贞画作。

镜中趣味史

这是清代铜镜样式,与焦秉贞画作中梳妆镜明显不符。

镜中趣味史

这是十八世纪法国宫廷宫女梳妆场景。注意墙上的椭圆镜子,与焦秉贞画中的镜子花边装饰是相符的。

镜中趣味史

这是清代后期保存至今的,玻璃镜框。可以看到玻璃镜框和青铜镜框是不一样的,焦秉贞画作中的梳妆镜是玻璃镜。而且对比蓬巴杜夫人所用梳妆镜,可以看到,焦秉贞所画妃子所用的玻璃镜好像比法国国王情妇所用那一件更为精致。

焦秉贞生卒年月不详,但考虑到他是汤若望的学生,所以焦秉贞有很大概率活动于康熙前期和中期。也就是在康熙期间,宫廷内就有了玻璃镜子和玻璃窗。

以前认为玻璃镜子是明朝传入的,但我只找到了宫廷画,证明康熙年间皇宫内有了玻璃梳妆镜。而且玻璃镜子很是珍贵并没有很快得到推广,即便在皇宫内,也只是特例。到雍正时期,宠妃常用的还是铜镜。

镜中趣味史

镜中趣味史

这是非常有名的雍正妃子写真图。可以看到妃子所用边缘光滑的铜镜。

焦秉贞同一幅画作中还出现了玻璃窗。从而证明玻璃的传入也是康熙年间的事情,这个比文献记载要早。

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雍正九年(1731),粤海关监督祖秉圭送到宫中“大玻璃片一块,长五尺、宽三尺四寸”。这是之前记载最早进入中国的大片玻璃。

镜中趣味史

这是雍正帝写真图。可以明显看到窗户蒙着玻璃。可以看到远处房间中的陈设。

到了乾隆年间玻璃窗得到了大规模应用。

镜中趣味史

画中圆明园中宫殿装饰这大玻璃窗,透过窗户能看到屋内陈设。

到乾隆六年(1741),《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记载:乾隆帝为东西六宫题写了匾额十一面,谕旨:照永寿宫式样制作,又统配了紫檀家具,包括照壁、地平(屏风)、宝座、香几一对、大柜一对、大案一对等。紫檀家具呈现深暗色,会产生压抑感,但玻璃的使用,不仅使西六宫可以使用紫檀进行大规模陈设,而且可以精雕细琢,达到新的艺术高度。

镜中趣味史

观复博物馆清代鸡翅木玻璃屏风

平板玻璃除了用在窗户上,还制作成家居艺术品,更为珍贵。如玻璃炕屏。

镜中趣味史

《红楼梦》第六回中,贾蓉来向王熙凤借一架“玻璃炕屏”,王熙凤先是不肯借,后来经不住贾蓉软磨硬泡,勉强答应了,传了几个妥当人给抬去,并再三嘱咐,小心磕了、碰了要扒了贾蓉的皮。可见当时王公贵族对玻璃器物视作珍宝。

红楼梦成书的年代正是清代乾隆年间。书中也有玻璃镜子的记载。刘姥姥在大观园中醉酒,闯入贾宝玉房间,曾经看到过一面镜子。

镜中趣味史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便心下忽然想起:“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说毕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因说:“这已经拦住,如何走出去呢?"一面说,一面只管用手摸.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刘姥姥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

从小说和绘画中可以看到在清朝康雍乾时期玻璃镜子和玻璃逐渐进入中国。首先是在宫廷流行后来在达官显贵中逐渐普及。

镜中趣味史

这是蓬巴杜夫人背靠穿衣镜的油画,尺寸与《韩休为相图》中唐玄宗所用类似。

《韩休为相图》是《圣帝明王善端图》的其中一页。陈世倌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升侍读。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陈世倌撰写为韩休为相配图的文字,作为皇子的教材。这一时期与焦秉贞画宫人梳妆图时间彷佛。那画中唐玄宗照的镜子会不会就是玻璃水银镜呢?

一个时期画作内容必然要体现当时的生活。咱们来举一个栗子。宋代有一幅名画《清明上河图》其中最著名的部分就是虹桥。

镜中趣味史

从画卷中可以看到宋代的桥是木头的。

但是到了仇英的这幅图中,

镜中趣味史

桥变成了石头的,而且靠岸停放的小船上还有一面白底红圈的膏药旗!

镜中趣味史

能看得见吧。这膏药旗实际上是,明代开海禁后,商人远洋交易过程中发现西方人都挂有国旗,就取太阳的形象代表大明,又简单又直观,这是中国第一面国旗啊。看过仇英画后才知道:小日本真没起子,连国旗都是偷咱们的。

这个例子就是说明了,明代的仿前代绘画也带有明代的时代特征。同样韩休为相图,唐玄宗照的镜子,尺寸和形状都与路易十五情妇相仿,康熙时期宫廷绘画也反映出当时已经有玻璃窗和玻璃梳妆镜了。那么韩休为相图中的大镜子,就是清代宫廷画师看到玻璃镜后的作品。透露了康熙时期宫廷内已经有玻璃穿衣镜了。

那么,西方玻璃镜子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

在公元一世纪,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提到使用玻璃镜子的最早记录,但这些镜子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作为一种时髦品,背面涂金属的玻璃镜子是12至13世纪之交出现的,到文艺复兴时期,纽伦堡和威尼斯已成为著名的制镜中心。

镜中趣味史

威尼斯总督府和圣马克广场,卡纳莱托18世纪

镜中趣味史

圣洛伦佐桥上十字架的奇迹,1500年乔凡尼贝鲁尼

14世纪初,1508年威尼斯的玻璃工匠达尔卡罗兄弟终于研制成功了实用的玻璃镜子。他们先把锡箔贴在玻璃面上,然后倒上水银,水银能够很好地溶解锡,随后,玻璃上形成了一层薄薄的锡与水银的合金,称为“锡汞齐”,这种锡汞齐的本领高强,能够紧紧地粘附在玻璃上而成为真正的镜子。这是西方借鉴了中国商代鎏镀技术,在玻璃上创造出了真正意义的水银镜子。

这个应该是阿卡问我的水银镜子。唐朝时还没有出现的。

15世纪纽伦堡制成凸透镜,也是制玻璃球时在内部涂一层锡汞齐。

镜中趣味史

小孔成像

在油画发展史上,小孔程像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画家先是通过小孔成像放大画面,描绘精细结构。有了纽伦堡的新发明后,画家就开始利用透镜和球面镜来作画,使得油画呈现出异常逼真的精细结构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绘画技巧。通过不同年代的绘画我们甚至可观察到镜子的发展历程。

镜中趣味史

镜中趣味史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杨凡爱克1434年

画中的镜子是凸出的圆镜。很像15世纪发明的凸透镜。

镜中趣味史

提香镜中的维纳斯1530年

画中的镜子已经是平面水银镜子了。镜子厚重需要两个人抬着。

镜中趣味史

委拉斯贵兹《宫娥》1656-1657年

画中小公主上方,有一面较小的水银镜子。镜子轻薄了许多,悬挂在墙上,照影出公主父母的样子。说明镜子的制作技术的发展。

现代镜子是用1835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发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通过银镜反应使硝酸银析出银,附在玻璃上,制成银镜。再在银层上面涂刷上一层红色的保护漆,这样,银层便不容易脱落和损坏。

镜中趣味史

奥松维尔伯爵夫人安格尔1845年

画中的镜子尺寸明显扩大,悬挂在墙上。这明显已经是1835年比格尔发明的现代镜子了。

1929年英国的皮尔顿兄弟以连续镀银、镀铜、上漆、干燥等工艺改进了此法。

镜中趣味史

结语:

通过文献检索,我们了解到中国是金属鎏镀工艺先行者,在战国时期就可以使镜子看清眉毛和头发,这种工艺还传播到西方,应用在玻璃上鎏镀水银。对此我深感自豪,也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通过观察、对比中外绘画发现,康熙年间才有玻璃梳妆镜和穿衣镜。历史上的唐玄宗使用过铜的穿衣镜,也能照的很清楚。绘画中的唐玄宗,实际照的是康熙年间的玻璃水银穿衣镜。简单的一个细节耗费了一整个春节的时间。但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搞清楚了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也牵扯出了一部镜子的发展史。

【 1】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一十三 .

【2】天工开物,明宋应星,冶铸,镜153页,吉林出版集团,2016.6

【3】涂装与电镀 ,鎏镀--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在材料表面镀金属的技术,吴元康,储荣邦,2011年第二期

【4】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1552-1773.【法】费赖之。梅乘骐,梅乘骏译。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1997年11月,内部资料准印证(95)第069号。第36、第49页

原地址:https://www.9qiming.com/qm/755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