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陈寅恪

陈寅恪

  • 陈寅恪重视两《唐书》的史评史论

    中国古代史书中往往有史家记述史事时所发的评论,如《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或后世史书中的“史臣曰”这一种形式写在史书之中,这被称为史评或史论。除了写在史书中的史评或史论之外,还有专门撰写的史评或史论类书籍,最著名的如宋代学者范祖禹的《唐鉴》、明清之际的学者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前者先述有关史事再写评论,后者则不述有关史事而直接阐发评论。通史性的史学史著作一般比较关注史书的编纂问题,对其中的史评或史论注意不够,吴怀祺的《中国史学史·第四卷-五代辽宋金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继续发展》在史...

  • 陈寅恪自己和至亲三代怎么读“恪”| 沈亚明

    陈宝箴领诸孙与曾孙合影于江西南昌,1899年。左起:陈方恪、陈寅恪、陈覃恪、陈宝箴、陈封可(陈衡恪子)、陈衡恪、陈隆恪 人名乃个人之名,每个人皆有亲有情。寅恪先生三个女儿都年过八十,流求今岁九十。她们多次言及,记事以来就知道自己父亲叫“陈寅què”,如今听到被念成“陈寅kè”,很难接受。 父亲沈仲章与陈寅恪先生长年为友。1927年,两人都去钢和泰家求教梵文。1928年,寅恪先生到北京大学授课两学期,沈仲章从头到尾一课不缺。抗战前期,父亲为居延汉简的转移保护事项在香港近四年,与寅恪先生全家都不见外。据学者估测,寅恪...

    八字起名 2022-03-12 2 0 陈寅恪沈亚
  • 陈寅恪自己和至亲三代怎么读“恪”

    作者:沈亚明 父亲沈仲章与陈寅恪先生长年为友。1927年,两人都去钢和泰家求教梵文。1928年,寅恪先生到北京大学授课两学期,沈仲章从头到尾一课不缺。抗战前期,父亲为居延汉简的转移保护事项在香港近四年,与寅恪先生全家都不见外。据学者估测,寅恪先生在香港沦陷之初函寄“沈锡馨”呼救,赴欧美治眼无效返国之始信托“仲章兄”办事,可为研究陈寅恪生平填空。 儿时,我爱看父亲对镜刮脸——神刀披靡之处,白沫速退,肤色立显——扎人的胡子消失了。父亲向我展示剃须刀,总带上一句:“陈寅恪送的。”由是我在认字前,早已听熟了“陈寅恪”。稍长...

    五行起名 2022-03-12 2 0 陈寅恪
  • 陈寅恪出上联:“孙行者”,超半数学生交白卷,唯有一人得了满分

    对联在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不论是在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张贴的春联,还是各大景区亭台楼阁中的楹联,都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如同翻译的三大准则"信、达、雅"一样,对对联也讲究信达雅。就像是《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那样,人家说花香,她却对屎臭,对的倒是公整,可言辞太过不雅,还是落了下乘,贻笑大方。但是单单对的雅、整也不行,对对子讲究词义的搭配和音节、韵律,这几者缺一不可。但如果对联中所用之典太过于生僻、僵硬,甚至于是为了对对子而生搬硬套,则难免于掉书袋的嫌疑,这样对子是对出来了,可对对子的人得到的...

1